常用易混淆中药材鉴别表
菊科植物野菊等的干燥头状花序。
功 效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9—15g。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
清热解毒,疏风平肝。
9—15g。外用适量。
性 味
辛;甘;苦;微寒。归肝、肺经。
苦;辛;微寒。归肺、肝经。
生地与熟地
生 地 黄
熟 地
来 源
及
分 类
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茎。
鲜者名鲜地黄,其多汁,苦重于甘,清热凉血生津效佳,热甚伤津者多用;干者名干地黄,其质润,甘重于苦,清热力稍差而长于滋阴,阴虚血热、骨蒸潮热多用。
补虚润肺,强筋活络。
性味
味辛;苦;寒。归肺;胃经。
甘,平。归肺、肾经
用法
3—9g。入煎剂宜打碎,炒用寒性减。
常用量30~60克
注意
本品能滑肠,故脾虚便溏者忌服。
商品中的苦味牛大力,又叫大力牛,是同属植物绿花崖豆藤的圆锥状根。它的根味苦,不呈连珠状,主要产地在广东东部。其功相似。
草决明与石决明
决 明 子
石 决 明
来源
豆科植物决明的干燥成熟种子。又名草决明。
鲍科动物杂色鲍(光底石决明)或皱纹盘鲍(毛底石决明)等的贝壳。
功效
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性味
甘、苦;微寒。归肝、肾、大肠经。
咸、寒。归肝经
用法
9~15g
常用量15~30g
黄芩、黄连与黄柏
黄 芩
黄 连
黄 柏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区别
生姜为当年之鲜根茎。性微温而药力较缓既走表又走里;走表能发汗解表散寒,治风寒感冒轻症;走里能温中止呕开胃、温肺止咳,治胃寒呕吐、消化不良、及风寒咳嗽。此外,习惯认为生姜又能解鱼蟹及生半夏、生胆南星之毒
干姜则为往年之干根茎,性热而药力较强,功专走里,善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治阳虚中寒之腹痛吐泻、亡阳欲脫及痰饮咳喘。
3—9g。解表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炙用。
本品具有退热而不苦泄、理阴而不升腾之长。功善退虚热,清疳热,略兼益阴,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及小儿疳积发热。
3—9g。
菊花与野菊花
菊 花
野 菊 花
来 源
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黄者名黄菊花,白者为白菊花。
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豪菊、滁菊、贡菊、杭菊。均以花朵完整、颜色新鲜、气清香、少梗者为佳。
玄参科植物地黄干燥根的炮制加工品。
性 味
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甘,微温。归肝、肾经。
功 效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
养血滋阴,补精益髓。
用 法
9—30g。本品寒滑腻滞,故脾虚食少便溏及湿滞中满者忌用。
9—30g。其能膩膈碍胃,故脾胃不健者服之宜慎。宜与健脾胃药如砂仁、陈皮等同用
大青叶、板蓝根与青黛
生姜、干姜、高良姜的区别
川贝与浙贝
川 贝
浙 贝
性味
甘,苦,微寒。归肺、心经。
苦,寒。归肺、心经。
功效
清热化痰,润肺止咳,开郁散结。
清热化痰,散结消肿
相同点
药性均为寒凉,均具清热化痰,散结消肿之功,治痰多咳嗽、瘰(luo)疬疮痈等症。
区别
川贝母偏于甘润,兼能润肺止咳,善治肺虚久咳、燥咳不已;浙贝母偏于苦泻,清热化痰,散结力强,多用于痰热及外感风热咳嗽,瘰疬疮痈等症。
常用易混淆中药材鉴别表(中药材基地网整理)
2013-7-23 12:18:11
生 姜
干 姜
高 良 姜
功效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来源
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
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
相同点
同出一物,均味辛而能温中散寒,治中寒诸症。
均辛热归脾、胃经。功善散寒温中、止痛止呕,治阳虚中寒之脘腹冷痛吐泻。
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干燥根。
性 味
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甘,微寒。归肝、胃经。
功 效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退虚热,清疳热。
特 点
功善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及升举阳气,即为治肝胆疾患之要药,又为治气虚下陷所常用。主治少阳寒热、感冒发热、肝郁胁痛或月经不调、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脱垂及疟(nue)疾寒热。
大 青 叶
板 蓝 根
青 黛
来 源
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叶片。
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
本品为爵床科植物马蓝、蓼科植物蓼蓝、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或团块。
性 味
苦,大寒。归心、肺、胃经。
苦,寒。归心、胃经。
咸,寒。归肝、肺经。
功 效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定惊。
用 量
9—15g。
9—15g。
1.5—3g。
相同点
来源相近,均性寒,功善清热解毒、凉血,主治温病高热、温毒发斑、丹毒、痄腮、喉痹等。
区 别
1.大青叶大寒,苦,善凉血而消斑,温毒发斑最宜;又治口舌生疮等。
2.板蓝根苦泄性寒,善解毒散结利咽,大头瘟及痄腮最宜。
3.青黛咸寒,亦善凉血而消斑,除温毒发斑宜用外,又善治血热吐血、衄血;还能凉肝定惊,治肝火犯肺之咳痰带血,小儿惊风、热疳;外用能收湿敛疮,治湿疹、湿疮等。
干姜长于温脾阳,高良姜长于散胃寒;
干姜又能回阳通脉,温肺化饮,治亡阳欲脫与寒饮咳喘,而高良姜则不能。
*其他*
1.姜皮、生姜衣:味辛;性凉, 行水消肿 ;2.生姜汁:功同生姜,但偏于开痰止呕。3.炮姜:为干姜的炮制加工品功能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用于脾胃虚寒,腹痛吐泻,吐衄崩漏,阳虚失血。4.煨姜:辛,温。和中止呕。适用于脾胃不和、恶心呕吐等症。
黄连归心、肝、胃、大肠经。
黄连善清心经热和中焦热,
黄柏归肾、膀胱、大肠经。
黄柏善清下焦热
黄连与黄芩又同能凉血,治疗血热妄行证,其中黄芩尚可安胎,治疗热扰胎元之胎动不安;黄柏又能泻火除蒸,治疗肾阴虚、相火妄动之遗精、骨蒸发热、盗汗等。
柴胡与银柴胡
柴 胡
银 柴 胡
来 源
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用法
3~9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可用酒炒,止血多炒炭用。
2~9g
3~9g,清热燥湿解毒宜生用,清相火退虚热宜盐水炒用,止血宜炒炭。
相同点
均苦寒,而功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常相须为用治湿热,火毒诸证。
区别
黄芩归肺、胆、胃、大肠经。
黄芩善清上焦热,
来源
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梭沙贝母的干燥鳞茎,
前三者按药材性状的不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贝”。
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干燥鳞茎
牛蒡子与牛大力
牛 蒡 子
牛 大 力
来源
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又名大力子、鼠粘子、恶实等
为豆科崖豆藤属植物美丽崖豆藤以根入药
功效
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