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一节腔肠动物和环节动物学习目标重点: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水螅和涡虫的结构特点。
学习过程1、阅读本章前言,开展动物与植物的区别讨论。
2、在动物进化的历程中,始终遵循着从低等到高等的趋势,所以可以将动物分为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3、世界的大毒物,排在第一的是“方形水母”,引出腔肠动物。
学习任务一:腔肠动物(一)阅读课文P3-P5填写以下几个问题并在课本上标记1、常见腔肠动物大多数种类生活在海洋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少数种类生活在淡水中,如________。
2、代表动物:水螅1、生活环境:水螅生活在水流缓慢、水草繁茂的清洁_________中。
2、形态、结构和生理:水螅长约__ __厘米,一端附着在水草等物体上,另一端有_ _____,其周围伸展着________,用于探寻和捕获食物。
水螅的身体只能分出________,经过身体纵轴可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对称的两部分,这种体形称为________对称。
这样的身体结构,便于它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
观察水螅的纵切面示意图,它的身体由内外两层细胞——______ __和_____ ___构成,中央所围成的空腔叫__________,它与口相通,_________和________都由口进出。
在外胚________,它是腔肠动物特有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利器,在________处尤其多。
3、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_______ _对称;体表有__________;有______无____ 。
(二)组内展示交流,形成一篇科学小品文,然后全班交流,评出优胜组。
学习任务二:扁形动物(一)阅读课文P6-P7填写以下几个问题并在课本上标记代表动物:涡虫1、生活环境:涡虫生活在清澈溪流中的石块________。
2、形态、结构和生理:身体________扁平、形状像柳叶的动物。
长约1~1.5厘米,背面___ 色,三角形的前端_____面有两个可感光的黑色_______。
涡虫的口长在_________面,口内有一个管状的_________。
咽可伸出口外,捕食水中的小动物。
吃进去的食物在_________内消化,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从[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_________排出,有_________无________。
涡虫的身体呈__________对称,也称__________对称,就是经过身体的纵轴只有_____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对称的两部分。
这样动物身体可分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端(头部)_________集中,能最先感知外界刺激,使身体_________运动,身体的两侧或腹面通常有专门的_________器官。
2、其它线形动物:大多寄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______对称;背腹___________;有____无_______。
(二)组内交流,形成一篇小作文,(可以用第一人称),全班展示交流课堂练习1.下列腔肠动物中,生活在海洋中的是A、水母、海葵、水螅B、海蜇、珊瑚虫、海葵C、珊瑚虫、水母、水螅D、水螅、海蜇、海葵2、下列关于腔肠动物的说法,错误的是A、多数腔肠动物生活在海洋中B、水螅生活在淡水中,身体由两层细胞构成C、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D、涡虫、海葵、海蜇等都属于腔肠动物3、涡虫的消化器官包A.口、咽和肠B.口、肠和肛门C、口、咽和食管D、口、小肠4、涡虫、绦虫等动物属于扁形动物,依据是①身体呈辐射对称②身体呈两侧对称③背腹扁平④体表有刺细胞⑤有口无肛门A.①②③④B.②③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5、水螅的身体什么由构成?A.内胚层和外胚层B.内胚层和中胚层C、中胚层和外胚层D、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6、涡虫的感觉器官集中在身体的A.前端B.腹面C、背面D、两侧7、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共同特征是A、身体呈辐射对称B、体表有刺细胞C、有口无肛门D、背腹扁平8、下列关于腔肠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腔肠动物对人类有害B、海葵等腔肠动物能分泌石灰质物质形成珊瑚礁C、海蜇等腔肠动物可以加工成食品D、珊瑚虫是营养价值较高的食品答疑解惑你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何疑问?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一、教学目标1.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尝试通过观察找出蛔虫和蚯蚓的区别。
4.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5.认同个人饮食卫生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观察蚯蚓的实验。
2.教学难点举例说明蛔虫和蚯蚓适于生活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节主要从形态结构层面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这两个动物类群的代表动物蛔虫和蚯蚓都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因此可在教学中从生活体验人手,课前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捕捉并饲养蚯蚓,在亲身实践中发现蚯蚓的生活环境,初步认识蚯蚓;课上通过实例分析和观察实验,归纳总结出线形劫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的主要环节如下。
新|课| 标| 第| 一|网(1)通过对蛔虫在人体内寄生的实例分析和对标本、图片的观察,归纳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2)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和对剖面图的分析,归纳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征,初步感知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是相统一的。
(3)归纳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通过对这两个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的比较,初步感知生物是发展和进化的。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Xk b 1. Com蛔虫的浸制标本、蛔虫生活史的示意图、蛔虫寄生生活的视频,活蚯蚓(体长10 cm左右)、糙纸、棉球、放大镜,多种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标本(或图片)及形态结构和生活史等资料。
2.学生准备分组到户外寻找、捕捉并饲养蚯蚓,供课堂使用。
五、教学过程蛔虫的生殖及与人的关系展示:蛔虫生殖系统示意图。
提问:交配后,雌虫每天可以产卵约20万粒左右。
与消化系统相比,蛔虫的生殖系统有何特点?这一特点对蛔虫的寄生生活有什么意义,展示:蛔虫的牛活史示意图。
雌雄蛔虫在人体的小肠中交配后,雌虫产下的大量虫卵随人的粪便排出体外。
提问:虫卵是从哪里进入人体的?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蛔虫病应注意什么?识图分析:1.蛔虫的生殖器官发达,生殖力强;2.蛔虫产生大量虫卵,能感染更多的人群,提高蛔虫的生存机会。
新课标第一网识图归纳:1.蛔虫卵是从人的门进入体内的;2.预防蛔虫病,应注意不喝不清洁的生水,蔬菜、水果要洗干净,饭前便后要洗手;3.预防蛔虫病还要管理好粪便,粪便需经过处理杀死虫卵后.再作肥料使用。
训练学生识图、获取信息、推理的能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认同并注意个人饮食卫生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内容观察蚯蚓,总结主要特征提问:蚯蚓的这些特点与运动有关吗?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1.在观察过程中,应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其保持湿润。
2.观察蚯蚓在糙纸上的运动。
3.实验后,将蚯蚓放归自然环境。
提问:蚯蚓运动时,哪一端最先移动?身体粗细长短有什么变化?归纳:蚯蚓体壁的肌肉与刚毛配合完成运动。
提问:蚯蚓的这种运动方式适于在什么环境中生活?展示:蚯蚓体内无呼吸器官,体壁上有微血管网,据此想一想:蚯蚓体表的黏液有什么功能呢?引导学生填写下表,归纳总结。
1.蚯蚓的体壁与呼吸2.蚯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用放大镜观察蚯蚓体表小突起的着生部位,小突起是刚毛,朝向身体的后方。
观察描述蚯蚓的运动:蚯蚓的前端先向前移动,身体伸长变细,前端锚定后,身体缩短变粗,拉动后端向前,逐渐向前移动。
刚毛能够辅助运动,刚毛和肌肉配合,使蚯蚓能在土壤中钻行。
依据经验推测:适于穴居爬行生活。
分析得出:体壁毛细血管里的气体可与溶于体表黏液中的气体进行交换。
x k b 1 .c o m填表:1.体壁黏液与气体交换2.蚯蚓的主要特点项目特点适应形态结构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有刚毛使运动灵活,适应陆地生活生理功能体壁可分泌黏液,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进行呼吸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变式练习,巩固概念。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提问:蚯蚓穴居在土壤中。
那么,蚯蚓如何取食呢?蚯蚓的生活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依据经验归纳:蚯蚓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并且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展示:其他环节动物如沙蚕、蛭等的标本(或图片)、形态结构、生活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等资料。
提问:与蚯蚓相比较,环节动物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观察并归纳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环节动物特征的思维能力。
六、板书设计w W w.xK b 1. c o m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反思: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一、教学目标1.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双壳类动物和昆虫的结构特征与功能相适应。
3.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认同应辩证地认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ww w.Xkb1 .co M概述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举例说明双壳类动物和昆虫的结构特征与功能相适应。
三、教学设计思路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是动物界种类最多的两大类群。
这两大类群中的许多动物是学生比较熟悉的。
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强,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同时采取问题引导、表格归纳等方式,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由具体动物的特征逐步归纳总结出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通过比较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说明节肢动物的结构更为复杂。
此外,运用讨论、资料分析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图片、视频资料,常见的双壳类动物(如河蚌、扇贝、文蛤、缢蛏等),解剖的实验器材,节肢动物(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蜈蚣、虾等)的标本,搜集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实例资料等。
2.学生准备新课标第一网搜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实例(如有条件,还可调查市场中软体动物的种类,并准备1至2种熟悉的种类用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