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扶风县县域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研究***(渭南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资源环境系 09级1班)摘要:本文以陕西省扶风县为例,通过对该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尤其是宗教资源和其他产业的实地考察,总结出扶风县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成功经验,调研发现法门寺在整个县域及宝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地区旅游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开发经营也存在一些问题,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扶风县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与旅游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扶风县县域旅游;特色产业;研究1基于宗教资源的陕西省扶风县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现状1.1陕西省扶风县的基本概况陕西省扶风县地处我国地形第二阶梯黄土高原南缘渭河盆地中西部,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西安市和宝鸡市之间,东距西安市120公里。
西距宝鸡市96公里。
整个县域总面积720平方千米,约占全省总面积的0.4%,全县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1],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其中最具典型的是旅游资源——法门寺,因此有“东方佛都”之称,此外还有周原遗址、西府古镇。
以法门寺文化景区为旅游特色产业龙头,2010年8月第六届中国城市(旅游)品牌大会暨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公益评选颁奖盛典上,扶风县被评为“中国优秀休闲度假旅游县”。
1.2扶风县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现状旅游特色产业是以区域旅游特色资源禀赋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支撑,通过自主创新,培育发展的具有区域特色的、能够把区域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使区域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特色的、使区域经济形成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体系[2],扶风县的旅游特色产业是就是法门寺文化景区,法门寺位于县城北法门镇,始建于东汉,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寺内有13层8棱宝塔1座,高48米,1981年倒塌,1986年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了已有1700年历史的“地下宝库”,内有释迦牟尼的真身指骨舍利和大批珍贵文物[3]。
这一重大发现立即引起多方重视,不仅修复原塔,并扩建成法门寺博物馆。
现在法门寺已成为陕西西线旅游龙头和世界闻名的佛教圣地。
还有隋文帝泰陵、东汉班固墓、明代城隍庙等遗址。
2007年曲江集团陆续投资重新修建法门寺,其景区建设依托法门古寺而建,现有世界最高的佛塔——148米的法门寺合十舍利塔。
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以法门寺文化景区为旅游龙头,其他旅游景点如四面大佛、野河山景区、明代城隍庙等协同发展的旅游总体现状,但同时其他旅游景点发展规模和实力尚小,亟待扶植。
1.2.1宗教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陕西省扶风县的法门寺是宗教旅游的代表地,有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有文献记载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圣物,从出土面世开发旅游业以来,一直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旅游的焦点,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海内外游客前来瞻仰拜佛旅游、法门寺在旅游高峰时的游客人数是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3倍以上,因此发展的潜力仍然很大。
法门寺的宗教旅游收入比较可观,虽然宗教旅游的季节性很强,具有旺季短,淡季长的特点,其高峰期主要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十五、周末、小节假和十一黄金周。
2007年接待人数为历年最高,扶风县接待游客总量为187万人次,旅游收入高达11亿元,占到全县GDP的30%。
2008年全年接待游客207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3.32万人次,增幅高达7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68亿元,同比增长16%。
2009年上半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4.5万人次,比2008年同期增加53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7亿元,同比增长59%[4]。
2009年5月9日法门寺文化景区成功举办了轰动海内外的“合十舍利塔落成暨佛指舍利安奉大典”,其旅游收入再创历史新高;2010年独特的素斋年夜饭、祈福祈愿的头钟头香、跨年祈福法会、瞻拜佛指舍利,在一系列负有佛文化内涵活动的带动下,法门寺文化景区春节期间迎来了2010年的开门红,只7天时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信众约25万人次。
在2012年春节期间,景区对法门寺前来旅游的游客实行优惠政策,游客量大幅增加,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9.2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98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68%和69%[5]。
据不完全统计,在2013年春节期间,仅大年初一就接待游客就达35.8万人,比去年同期上涨了66%[6]。
通过以上相关数字可以肯定,法门寺的旅游产业发展势头依然强劲。
1.2.2与宗教旅游协同发展的旅游景点开发增多陕西省扶风县毗邻西周的发源地西岐,加之西安又是“十三朝古都”,因此无论是从历史还是地理上都有发展旅游产业优越的条件。
法门寺在最初开发旅游(最初去掉)以来,相继出现的还有法门寺博物馆(用于陈列法门寺地宫发现的珍稀珍宝)和四面大佛两个较著名的旅游景点。
2007年在陕西省省委的领导下,曲江集团投入巨资重新修建法门寺舍利塔,并将以前的法门寺更名为“法门寺文化景区”,新建的景区包括以前的法门寺老寺院,舍利塔,山门等景点。
扶风县当地的实业人士也积极投资开发建设扶风县的其他旅游景点,其中有投资1.2亿元的野河山森林公园,主要景区已经投入经营,还有已经建成投入8000万集影视、观光、饮食、住宿、购物、娱乐为一体的西府古镇项目,同时在原大明寺的基础上投资2000万建设的大明寺海会塔项目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7],这些已开发和正在开发中的旅游景点将能够和法门寺协同发展旅游产业,把扶风县的特色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1.2.3旅游业带动相关服务行业发展活跃扶风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以法门寺文化景区的宗教旅游为主,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旅游文化和饮食服务业的发展。
与旅游相关服务行业发展活跃。
例如富有扶风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还有地方特色小吃的美食等都随着旅游的发展而活跃起来,其中投资2600多万元,规划面积48公顷、容纳260户的民俗饮食文化村早已经开始接待游客,餐饮娱乐收入也大幅度增加[8]。
还有投资1亿元集娱乐、美食、赏玩、住宿、休闲、文化为一体的关中风情园,这里是许多国内外游客和名人的留宿之地。
这些间接的旅游年均收入可达近8亿,在带动扶风县地方经济发展中占有较大比例,2012年投资建成的“西府古镇”已经盛大起航,古镇中的各类门店正在售出。
1.2.4与旅游相关的道路建设力度大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有便捷发达的交通网络系统作为后盾。
扶风县县城分为老区和新区,老区由于地势局限发展有所受阻,正在建设中的新区发展潜力大,加之和法门寺等景区同时位于法汤高速线边缘,地理位置优越。
扶风是连通东西的交通要道,陇海铁路、西宝高速、西宝公路北线均从扶风县南部过境。
从咸阳机场沿西宝高速可直达扶风,已建成的关中环线方便游客在节假日自驾游。
在县域内现已成功建设新区北大路直通法门寺文化景区,从县城到法门寺山门驱车只需五分钟,且道路宽敞平坦,以便游客前来旅游。
同时在2013年初,政府又将法门镇三驾村部分土地征用,以备未来不断发展带来的道路压力。
扶风县旅游业发展带动经济的活跃,在关中—天水经济圈未来的发展规划和陕西和西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道路建设为扶风县旅游等产业的经济发展大起辅助之力,从而使经济有长足的发展。
2扶风县旅游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2.1县域旅游特色产业链较短,带动的关联产业发展少虽然扶风县的旅游特色产业在法门寺的带动下有了大幅度的发展,法门寺文化景区自从2009年舍利塔对外营运以来,整个景区从入山门到老寺院各项建设和服务都比较到位。
但扶风县的旅游特色产业链较短,没有深入挖掘旅游特色产业链,导致其附加值低,就法门寺文化景区来说,景区内部有卖手工艺品,但是这些手工艺品大多都是从外地商贩处批发回来的,具有扶风特色的民间手工制作却不多,没有深入挖掘扶风县地方特色工艺,如老虎绣枕等濒临失传的特色手工工艺。
同时旅游特色产业的关联产业少,关联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从而产生的经济联动效应不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例如没有充分利用宗教资源来发展佛学教育、设立佛学院等。
目前主要还是以旅游观赏为住,开发建设的休闲、文化行业发展与其相比,差距较远。
2.2旅游景点较散、乱,资源开发整合力度不够根据统计,扶风县的历史古老遗迹大小不下十多个,除法门寺外,还有明代的城隍庙,汉代马援墓等等,但这些遗迹却少鲜为人知。
同时新建的旅游景点知名度不够。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90%的游客知道法门寺,知道野河山公园的占11%,但是了解明代城隍庙的游客只占2%。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建于法门镇的四面大佛正对老寺院,若不是前来瞻仰法门寺,众多游客连观赏四面大佛的兴趣不大。
这表明扶风县的旅游资源没有充分开发,众多遗迹和景点目前还处于散、乱状态,缺少对扶风县的旅游资源的系统整合。
同时对其他古老旅游景点投入开发少,没有做到扶风县的多数文物古迹和景点协调发展。
2.3忽视文化内涵,过度追求经济效益,有损县域旅游形象扶风县的旅游特色产业是以法门寺为龙头的,法门寺文化景区属于宗教旅游,现如今法门寺文化景区已成为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陕西第二个文化符号。
既然是文化符号,那文化内涵应当受重视,但是笔者在实地调查中却发现:很多游客反映景区过度追求经济效益、门票价格高,成人票120元。
而河南嵩山少林寺文化景区门票100元,却包括八个景点,故宫博物院成人票也仅60元。
法门景区的山门到舍利塔的不到一公里的路还要花20元乘坐小公交,游客戏称为“最贵的公交”。
更有游客表示他们曾经遭遇到假和尚,这些假和尚利用弘扬佛法来骗取钱财。
游客前来瞻仰法门寺,大多是奔着佛教文化而去。
法门寺的文化内涵很深厚,但目前很多游客表示法门寺已经失去了往日佛门圣地之感。
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这显然有损佛教文化内涵和扶风的旅游形象。
2.4当地居民主体地位削弱,幸福感下降在2007年之前,法门寺还只是老寺院的时候,当地居民大多以卖旅游产品、特色小吃来维持生计,法门寺所在的法门镇两条商业街道也是从早到晚热热闹闹,当地居民买卖十分便利。
但自从法门寺文化景区开发建设以来一条主要的商业大街被拆,周围的居民生活极为不便。
景区周围也被两米高的围墙高高围住,前来参观的游客直接从法汤高速进入景区的山门,一路直接游览至老寺院。
除了景区东边的民俗文化饮食村,当地居民再也不能像往日从旅游业中获得自己的期望收入,大多数当地居民拒绝承认自己的"主体性"地位,他们大多没有作为权益主体参与到法门寺文化景区的旅游开发和决策的过程中,居民幸福感下降,普遍存在去权感[9],引发当地居民不满。
2.5景区周围环境建设滞后,管理混乱法门寺文化景区内部环境各项建设确实十分到位,大到道路和殿宇,小到厕所和垃圾桶,十分清洁卫生。
但是如果观赏完,从法门寺的东门出来,你就会发现景区周围各项建设不到位,特别是2007年未建舍利塔之前通往法门寺的主道路还是1989年对外开放时修建的,路面已出现毁损,老山门周围的卫生条件非常差,垃圾随处可见,显然损害了景区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