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中的旅游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
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
青阳,地处黄山-太平湖-九华山黄金旅游线上,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创建目标已基本完成。
但近几年旅游业在全县GDP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少,如何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值得每一位干部职工深深思考的问题。
尽管我县旅游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面对今后的发展形势和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仍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旅游内外部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旅游品位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二是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总体水平还较低,缺乏科学的规划论证和整体效益;
三是缺少上水平、上档次、高品位的旅游产品,名牌效益、规模效益难以体现;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旅游业是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而必然兴起的新兴产业。
政府及有关部门乃至全社会都要形成共识,根据其关联度高,依托性大,带动面广的特点,切实把旅游业作为重要产业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树立大旅游的观念,把发展旅游业与工农业生产、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与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解决下岗再就业,繁荣区域经济结合起来,与提高国民素质,进行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
(二)要做到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引导和推动高层次开发和可持续发展。
制定规划时,要着重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要正确理解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辨证关系,良好的环境本身也是一种优质资源;二是不同层次的市场容量与建设规模的关系,要实事求是、客观合理地评价资源和市场状况;三是现有条件的充分利用与新产品的开发关系。
(三)进一步开放、搞活旅游市场。
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壁垒,放宽准入条件,鼓励多种经济成分采取多种形式开发旅游景点和兴办旅行社,从而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系;鼓励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控股等形式,跨区域发展,实行专业化和连锁式经营;通过产权重组和市场竞争实现规模扩张,打造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提高整体市场开拓能力和竞争能力。
(四)加大对旅游行业的扶持力度。
一是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性投入,重点是为旅游景区(点)配套的交通设施,安全保障设施,环保、卫生设施,供水、供电设施,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设施。
二是建立旅游发展基金,加大对旅游产品开发和市场促销的经费投入。
三是营造促进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社会氛围,塑造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五)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法制建设。
法治管理是改善旅游经营环境、建立市场秩序、保护旅游资源和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加快旅游业的立法,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法规,建立执法队伍和规范执法行为是加强市场监管的有效手段,只有规范化的市场秩序和企业行为,才能保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才能使我省的旅游业健康稳步发展。
(六)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首先,要全面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把旅游人才的培养放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予以重视,加强旅游队伍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导游员的整体素质;其次,要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旅游电子商务和办公自动化,为旅游者提供更为安全、便利、快捷的服务。
(七)深挖旅游产品的种类和文化内涵。
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
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
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
在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我县现有的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
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引导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建设。
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
旅游商品要提高文化创意水平,旅游餐饮要突出文化特色,旅游经营服务要体现人文特质。
要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
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体育场馆等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旅游活动。
集中力量塑造青阳旅游整体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
(八)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
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
支持发展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商务旅游、医疗健康旅游。
大力发展旅游购物,建立专为旅游服务的商务购物中必,为游客提供休闲、登山、滑雪、潜水、露营、探险、高尔夫等各类户外活动用品。
提高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
以大型国际展会、重要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为平台,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扩大旅游消费。
县委办公室张新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