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
新一轮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教学过程的实施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对我们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为此,要想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作为教师必须积极地探索和研究新的教育理念,研究新的教法及学法。

从高中数学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数学新课程理念,对高中数学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策略新课程改革
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新课改在教学理念上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中数学教学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了,所以,必须进行教学创新和改革,以提高我们高中数学教学的效果。

笔者从高中数学教学实践出发,谈一下对改革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新课程标准给教师提出了更高与更新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教师赋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性,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相互联系,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则是完成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动与学生交流,聆听学生的心声,真正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天地中自由翱翔。

同时,教师要注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起到辅助与引导的功效。

例如,在教学“函数的奇偶性”时,数学教师应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函数性质的生成,从而促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
础上提高学习质量。

二、讲究课堂导入艺术,提高学生兴趣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要在课堂初始阶段,利用新颖有趣的导入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快速融入新课教学活动中。

例如,在讲解“指数函数”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来展示生物学中细胞分裂的现象,来形象体现指数函数的定义。

如细胞在分裂时,先由1个细胞分裂为2个细胞,然后由2个分裂为4个,再由4个分裂为8个,以此类推,细胞在第x分裂时,可以得到y个细胞,那么这个x与y的关系是怎样的?通过这一方式,不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开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大门,促使他们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了解指数函数的内在意义,可见,通过课堂导入法,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牢牢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三、通过联系新旧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改革以来,要求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自主探究学习。

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对学生加入引导,促进他们展开自主探究学习。

例如,在教学“对数函数及其性质”之前,学生就已经熟练掌握了“指数函数”的相关知识,如指数函数的定义、性质、图像等,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来学习新课程。

首先,借助图像来研究函数的定义和值域;然后,再研究函
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等,让学生遵循之前的学习步骤来探究新知的办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而且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中,得到启发和发展。

同时,应用能力也得到了加强,这就构成了学生对函数进行学习的“生长点”,形成了完成统一的知识体系,促使学生在了解知识、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发生经过与来龙去脉,以形成较好的良性循环与知识系统,顺利实现了数学思维和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又如,在教学“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时,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定义,以及空间问题平面化的思想转化方法,所以,教师在导入新课时,首先,要引发学生的思维矛盾和认知冲突,通过对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的复习,提出“怎样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其次,帮助学生明确相应的探究方法,促使他们根据研究异面直线所成角度的方法,提出采取空间问题平面化的解决办法。

四、贴近生活实施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知识的有用性,并学以致用。

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与枯燥,很多学生对其望而生畏,甚至感觉数学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非常遥远。

因此,缺乏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其实不然,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所有知识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尤其是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为广泛。

因此,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
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感,提高他们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在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时,教师一定要密切联系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构建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情境氛围,既能体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概率的意义”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假设:我们在抛硬币时,一般认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分别为50%,那么,如果连续抛两次硬币,就一定是一次正面朝上、一次反面朝上吗?这一问题的引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因为抛硬币的事情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历过的,也是学生所熟悉的,所以有利于他们快速融入学习活动。

又如,教材中所设置的彩票中奖、掷骰子等各种问题,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有助于引发学生共鸣,如果教师进一步利用实物演示,或者让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高中数学教学中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就要树立并坚持科学的数学教学观,领悟并形成科学的数学教学理念,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构建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唐新标,柴志慧.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与反思[j].中国教师,2007,(s2).
[2]李诣殷.新理念新模式——高中数学教学理念、模式和方
法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7,(04).
[3]裴云姣.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上海中学数学,2007,(z1).
[4]唐松,陈远生.高中数学教学中rmi原则应用初探[j].林区教学,2007,(05).
[5]谢永龙.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