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每个孩子都是故事》有感张晓艳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主编的《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这本书,获益很深。
《每个孩子都是故事》呈现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故事,里面56个记录师生教育生活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
每次掩卷沉思,心中总有太多的感慨、感动。
那些感慨感动都来自于故事里的孩子们,他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有一群敬业的、爱他们的老师,因为他们有一位能读懂他们故事的校长!在这本书里,不管是对孩子学习的帮助还是心灵的感染,都是流光溢彩的。
在生命的河流里,教师走进了孩子的故事,这个故事如河流一样不可逆转,而且每一天的风景都不可预知——或令人欣慰,或令人惊叹。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自己这辈子有幸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能走进一个个孩子的故事里,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看着这些孩子们健康成长,又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
谁都知道,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优秀生的,也并不是每个学生天生就是自信开朗的。
在我们所教的班级里,总有些孩子是比较自卑的,尤其是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孩子,他们可能因为长期得不到关注和表扬,将自己完全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跟老师接触和交流,不善把自己的内心表达出来,他们有的只能用沉默的方式来掩盖自卑,有的则会用主动攻击他人的方式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或者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慢慢地,这些孩子就变成了一个个“问题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应更多地关注班里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善于发现这些孩子身上的“问题”,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需求,及时地把他们拉回来,避免他们被某些不良习气和行为所感染。
虽然我已经读完了《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这本书,但还有很多很多的故事等着我去读,因为我的学生就是一个个故事。
从李老师的这本书里我读懂了“怎样去坚守教育的良知”,也收获了“读懂一个故事”后的快乐。
教育是复杂的,并不是每个蛹都能化蝶,有的蛹甚至连茧也不能破!但我们依然要努力坚守,我知道自己也正在化蝶的过程中历练,慢慢地变得拥有教育智慧去读懂我的孩子们,真诚地喜爱他们,并走进他们的心灵。
读《每个孩子都是故事》有感张晓艳读李镇西老师的作品《每个孩子都是故事》,每次掩卷沉思,心中总有太多的感慨、太多的感动。
那些感慨、感动都来自于故事里的孩子们,他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有一群敬业的、爱他们的老师,因为他们有一位伟大的校长!在李老师的书里,不管是对孩子学习的帮助还是心灵的感染都是流光溢彩的。
在生命的河流里,教师走进了孩子的故事,这个故事如河流一样不可逆转,而且每一天的风景都不可预知——或令人欣慰,或令人惊叹,故事的原创是孩子,但编辑是教师。
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我感觉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看着这些孩子健康地成长,我感觉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关于问题学生的故事。
一名初中生,刚开学便偷走了同学的一千多元的随身听,老师问他原因,得到的永远是一片沉默。
这样的一个自闭孩子,在李老师的特别关注与呵护下,最后健康地成长起来。
由随身听的问题开始,李老师先进行家访,然后巧妙地帮着他化解了这个恶名。
随后给这个孩子找帮助人,帮着他、督促他的上课纪律,慢慢地发现他的优点,并且夸奖他。
一次作弊后,老师发动全班的学生来帮助他、教育他。
最后,他感觉到老师与同学们的关心,开始慢慢转变。
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很优秀,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很开朗,有些孩子是比较自卑的。
他们可能因为长期得不到表扬将自己完全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跟老师接触和交流,不愿意把自己的内心和情绪表达出来,他只不过是单纯地用木讷和沉默这样的方式来掩盖自卑罢了。
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一些“问题学生”,及时地把他拉回来,如果我们老师不把他拉回来,那么他将被某些不良习气和行为所感染,慢慢地真的成为“问题学生”了。
其实教育是复杂的,并不是每个蛹都能化蝶,有的蛹甚至连茧也不能破!这些故事实际上离我也有些远,但我知道自己也正在化蝶的过程中历练,慢慢地变得拥有教育智慧去读懂我们的孩子,真诚地喜爱他们,并走进他们的心灵。
用心才能读懂一个故事——读《每个孩子都是故事》有感张晓艳我读了李镇西老师主编的《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这本书,里面师生教育方面的故事各个都深深的打动了我。
我不禁为书里各位老师锲而不舍的坚守而感动流泪,为书里孩子们的成长进步而欢呼雀跃,为不良社会氛围对“坏孩子”和“不务正业的教师”们的不公平对待感到愤愤不平,也为李老师“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故事”这句话大声叫好。
如果按李镇西老师的书名——每个孩子都是故事,那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是那个听故事、读故事的人;我们不但要读,还要在故事的进行过程中加入一点点引导性或者说铺垫性的情节,争取让每个故事都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就好比我们教育工作者在短短几年的教育中对孩子的引导或在关键时刻对孩子一些错误的纠正。
如果你想对一个故事加入一点点你的想法的话,你就首先必须要读懂这个故事。
那究竟怎样才能读懂一个故事呢?我觉得这是我们必须深深思考并不断探索的问题,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要用心去读。
这里的用心包含两点:一是要投入感情,二是要有一定的智慧。
人生的故事之所以精彩就是因为它的不可复制的特性,所以我们不能要求也不能够主宰一个人的人生故事一定要按着什么样的剧情按部就班的进行,就像李镇西老师的学生或者是我的学生们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境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爱好,所以每个人才能够演绎一生不一样的精彩故事。
我们作为教育者一定要切记一点,我们不是我们学生们的人生故事的作者,因为作者肯定是他们自己;我们也不能为了现行教育体制下“只要分数,不择手段”“升学率决定待遇”等社会风气而随意程序化地编辑我们学生的人生故事。
我们不应该把学生们送到模具里面去统一压制成型,也不应该把考分作为学生的标签给学生们做一二三四的排名。
我觉得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知道应该做一个有用的人和怎样做一个有用的人,而不是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或好听的名声为而要求学生都要考出一个好成绩。
这样你就会过多的注重那些你觉得分数高或给你挣面子的学生而漠视甚至放弃你认为成绩差的学生。
就像我作为一个小学数学教师,我从来不会多要求我班的孩子一定要考多少分。
我觉得小学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让孩子们认识世界的缤纷多彩,让孩子们知道怎样的故事才更精彩,为他们以后叙写自己的人生故事做个扎实和正确的铺垫。
我们教师不是孩子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陌路人,我们应该是他们的朋友甚至亲人;我们用付出的爱让孩子们感受到什么是爱,我们用付出的感情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友情亲情。
我们要真心对待每一个孩子,用心去读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特别是一些大家所谓的“坏孩子”们,只要我们用心,一定能读出他们故事里也有很多美好的情节,也有很多闪光点;只要我们用温情对他们稍加引导,他们以后的人生故事一样会充满阳光,也一定会很精彩。
当然了,教育不光是老师真心的对待学生就够了,毕竟老师还要负责传授学生各种知识,就像唐代文学家韩愈《师说》中讲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但是有些学生不是说你给他“传道授业解惑”他就一定能够或者愿意接受的,毕竟在他的人生故事里还会有很多的插曲:个人天赋、家庭问题、社会影响还有一些偶然的际遇,都会随时改写他的人生故事。
就是说每个学生不同阶段都会出现一些不同的这样那样的问题。
那我们老师要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呢?我觉得还是要用心,就是要用心去想办法,用你的智慧和行动为学生们解决这些问题。
就像杂志的“编辑”那样,用你的睿智去改正一些“作者”故事中的“错别字”等小错误。
就像李镇西老师书里第一篇《用心灵赢得心灵》中那50多封给一不小心走了下坡路的小品用心灵赢得心灵的信;就像最后一篇《你的期待就是我的快乐》中徐芬老师用讲故事的办法让枯燥的复习课变的生动起来的实例,都是教育者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了学生们生活或者学习上的各种难题。
他们是用心去读了一个故事,他们也是用心地读懂了一个故事。
《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这本书我读完了,但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因为我的学生还会有很多很多。
从李老师的这本书里我读懂了“怎样去坚守教育的良知?”也收获了许多“读懂一个故事”后的快乐。
如果每个孩子真是一个故事的话,那我说:只有用心才能读懂这个故事!坚守教育的信念——《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读后感张晓艳最近我有幸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著作《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获益很深。
他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象一盏明灯给我指明了方向。
《每个孩子都是故事》呈现的正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故事。
透过这56个记录师生教育生活点滴的生动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学习、生活、成长的样态,也能够体会到老师们凝结于文字之间的教育真心和爱心。
本书共分为四辑。
第一辑用心灵赢得心灵;第二辑我做班主任惊心动魄;第三辑今天,他们令我很感动;第四辑那天,我故意迟到。
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教师就象孩子人生河流中一个很重要的过客,我们走进了孩子的生活,那么做为老师,我们要读懂孩子就要像读故事那样专注的对待。
而不同的是这个故事的原创是我们可爱的学生。
正如美国优秀老师托尼马伦所说,教师帮助孩子“把信心与成功写入故事”,为孩子“编辑错误”,并“帮助作者实现一个完美的结局”。
不仅如此,作为一名教师知道,他们有能力让孩子快乐,也有能力让孩子悲伤,有能力让孩子感到自信,也有能力让孩子无所适从,有能力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的,也有能力让孩子感到自己被抛弃,也有能力让他们知道他是独一无二的。
因此,教师要时时与同学交流,读懂他们故事,帮助孩子们成长为一个健康,阳光,有理想,有作为的人。
对这本书的具体感悟主要以下几点。
第一用心灵赢得心灵。
学生因为生活背景差异,学习成绩差异很自然造成了有些学生优越感,还有差生的自卑感。
这时教师更要一视同仁,为后进生鼓劲加油,给他们做坚实的后盾。
让他们知道在老师心中同等重要。
本着尊重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
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故事,他们都是故事的主角,不分厚此薄彼。
有些学生就会愿意把自己的内心和情绪表达出来,与老师共同分享故事的快乐和悲伤,建立互信,有利于师生互长,共创和谐校园。
第二破茧化蝶。
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很优秀,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很开朗,有些孩子是比较自卑的。
他们可能因为长期得不到表扬将自己完全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跟老师接触和交流,不愿意把自己的内心和情绪表达出来,他只不过是单纯地用木讷和沉默这样的方式来掩盖自卑罢了。
除此之外,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一些“问题学生”,及时的把他拉回来,如果我们老师不把他拉回来,那么他将被某些不良习气和行为所感染,慢慢的真的成为“问题学生”了。
那么这样的孩子结成的茧子,就需要老师们在耐心与真诚中破解,有时候老师的作用真的很大很大。
第三让学生知道你在乎他。
作为一个正常人,大家都希望别人在乎自己,不管是老板还是职员,不管是领导还是下属,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不管是优生还是后进生,虽然不一定能得到他人的赞美,但至少从内心里希望别人在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