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主题阅读指导课爱的主题阅读《母爱》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
【目标确定的依据】
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积累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材分析
本主题阅读的核心训练目标是“通过对同一主题中不同文体的阅读材料的整合阅读,让学生深入感受爱,体验爱,从而懂得不同文体表达爱的方式的不同。
”对于这一核心目标,这节课我以“母爱”为主题,用一首熟悉的古诗《游子吟》导入,总结阅读方法。
然后运用这些阅读方法阅读主题丛书中《捡拾餐桌上的饭粒》和舒婷的现代诗《母亲》,从而感悟母爱的伟大,懂得回报母爱。
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阅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阅读方法,比如抓关键词句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和边读边想象理解文意等,阅读也有了一定的速度,学会了默读。
教学这节课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总结阅读方法,再多种形式的阅读中充分感悟母爱,懂得珍惜母爱,回报母爱。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同一主题中不同文体的阅读材料的整合阅读,引导学生总结提炼阅读方法,深入感受爱,体验爱,从而懂得不同文体表达爱的方式的不同。
2.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和说话练习,让学生在运用阅读方法大量阅读的同时,充分享受爱,学会表达爱,付出爱,回报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同一主题中不同文体的阅读材料的整合阅读,引导学生总结提炼阅读方法,深入感受爱,体验爱,从而懂得不同文体表达爱的方式的不同。
难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和说话练习,让学生在运用阅读方法大量阅读的同时,充分享受爱,学会表达爱,付出爱,回报爱。
【评价任务】
(一)目标1评价设计
1.能简单总结提炼自己在阅读中学会的阅读方法。
2.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说出古诗和现代文体的不同。
(二)目标2评价设计
1.能结合阅读,简单说出自己运用了哪些阅读方法,获得了什么感悟。
2.能在充分感悟爱的同时,真实地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感悟和回报母爱的做法。
【教学内容】
古体诗《游子吟》(唐孟郊),《三字经》,现代诗《母亲》(舒婷),《捡拾餐桌上的饭粒》(李雪峰主题丛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一、播放歌曲激情导入
播放闫维文的《母亲》,师问:听着这首歌曲,你想到了什么?(母爱)母爱是千古不变的主旋律,被无数文人墨客称颂。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爱的主题之“母爱”单元!(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1. 我能通过对同一主题中不同文体的阅读材料的整合阅读,总结提炼阅读方法,深入感受爱,体验爱,从而懂得不同文体表达爱的方式的不同。
2. 我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和说话练习,在运用阅读方法大量阅读的同时,充分享受爱,学会表达爱,付出爱,回报爱。
师: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谁还记得?背给大家听一听吧!(指名感情背诵)
听完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哪个词给了你提示?哪句话给了你智慧?(板书:抓关键词句、边听边想象)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都学会了这么多的阅读方法了!请运用这些阅读方法再次走进这首古诗,你会有哪些新的发现与感悟呢?
二、对比品读,感悟母爱。
1. 游子吟
2.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唐孟郊《三字经》节选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一)自学指导
读一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一遍《游子吟》和《昔孟母》,要注意节奏、重读和语气的抑扬顿挫,还要读出自己的情感。
想一想:
对比品读后,我从文章里想到(看到)了一位的母亲,是通过词(句)体会到的,这是运用了阅读方法。
(至少梳理两处哟!)
自学完成后,小组内两两交流读书收获,交流完成后,安静举手示意老师。
学生自学。
全班交流。
师生板书:慈母、缝(动作)、恐(心理)、寸草心、三春晖、严母、择、断
重点指导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的理解与感悟。
阅读方法总结:边读边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板书)
师:孩子们,诗人用短短的30个字,6句话给我们描述了临行前母亲为他缝衣的场景,诗歌虽短,但字字含情,凸显了母爱的伟大,简约而耐人寻味。
昔孟母中的12个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充满教育智慧的严厉的母亲。
而接下来的一篇记叙文和一首现代诗的阅读,又会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深情呢?请快速打开第3本主题丛书第134页《捡吃餐桌上的饭粒》和学案后面的《母亲》,尽享人间真情吧!
三、整合阅读深入悟情
(一)学生自主阅读
学习要求:默读《捡吃餐桌上的饭粒》和现代诗《母亲》,说说哪些语句让你感受深刻?并试着读出自己的情感。
学法指导:
1.边读边画出让你感受深刻的句子,并简单批注。
(至少批注一处哟!)
2.先自己阅读,再小组内交流,小组长做好评价。
展示时请参考以下句式:我想谈的是篇文章中的一段(句)话,从词我体会
到了,我是运用了阅读方法。
学生先自学后小组交流。
(二)全班展示。
学生展示相关段落,谈感悟。
随着学生的展示感悟,让学生丰富板书内容。
此时,我想说——
(三)师生感情朗读《母亲》
每人一小节,配乐朗读。
师:孩子们,故事读到这里,你觉得孩子小小的寸草心,能报答父母的三春晖吗?(播放课件:学生跟父母的合影)昔日,那温馨的画面一幅幅在我们面前显现,我们如稚嫩的禾苗,在母爱的呵护下一天天变得茁壮。
欣赏着这温馨的一幕幕,此时相信你有满满的感动想要对亲爱的妈妈表达?赶快梳理一下你想说的话,分享给大家吧!比一比谁的真情告白能感动全班人!老师准备了一支录音笔,要把最感人的话语微信给你最亲爱的妈妈!赶快准备吧!
四、真情告白回报母爱
誓用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温馨提示:先独立思考一分钟,将自己想说的梳理成一段通顺流利的话,一定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啊!
学生真情告白。
(配乐)
课堂小结:作为孩子的我们该怎样来回报那份伟大的母爱呢?三字经也给了我们行动的指南: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需顺承。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围绕“母爱”这一主题,诵古诗,品经典,读故事,品诗歌,欣赏摄影、倾听音乐。
不同的文体,却表达了同样的主题。
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这就是阅读的力量!就让我们的阅读之树长青,让书伴我们幸福成长吧!
教后反思
执教完这一节主题阅读课,心里还是非常愉悦的。
预期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下面分两方面进行反思。
反思教学设计:
1.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意识增强。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立,能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来定位。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灵魂,是课堂应该到达的目的地。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紧紧围绕“在对多种文体的阅读材料中学阅读方法,用阅读方法并表达真实的阅读感悟。
”目标明确,制定具体可行,可检测,体现了“语言文字运用”和“方法的教学”。
2.针对目标的评价任务设计也开始有意识。
针对目标的评价任务设计是学生自我检测是否达标的标准,也是老师检测学生是否达标的依据。
虽然不是很到位,但是我在备课时已经开始有这方面的意识。
3.注重了同一主题下多种文体的整合。
备课中,我围绕“母爱”这一主题,将古体诗、现代诗、记叙文、经典、摄影和音乐进行了整合,让学生在大量地品读中学习并运用阅读方法,练习口语表达,升华自身情感,畅谈感悟母爱。
不足: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有欠缺,注重情感目标的达成,能力目标稍欠火候。
反思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
1.课堂中的生成比预设得多。
孩子们是在真阅读,真感悟,真表达。
因此冲淡了我的预设,导致我之前预设的一些阅读方法的提炼忘记点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