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讲义)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讲义)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讲义)闽侯职专语文组程峰清一.判断句解说:判断句即“___是___”。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代汉语里,“是”一般是做代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6种:⑴.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___者,___也”。

例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⑵.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

即“__者,__”。

例如:①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⑶.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停顿,即“___,___也”。

例如:①夫战,勇气也。

⑷.“者”和“也”都不用,即“___,___”。

例如: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秦,虎狼之国。

⑸.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___,为___”例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人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⑹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例如:①梁父即.楚将项燕。

(项梁的父亲是楚国将军项燕)②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臣是市井中拿刀的屠夫)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二.被动句 [(主语)被(宾语)怎么样]⑴.用介词“于”表被动,即“谓语(动词)+于”例如:①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有的人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各地容纳)②激于.义而死焉者。

(被义气激励死在这件事上的)③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而智慧和勇气往往被所溺爱的事物困扰)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⑵.在动词前面用“见”表被动,即“见+谓语(动词)”例如:①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众人都同流合污我独自保持高洁,因此被流放)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⑶.在动词前面用“受”表示被动,即“受+谓语(动词)”例如:①有罪受.贰。

(有罪行就被处罚)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我不能把全吴国的土地,十万的军队,被别人控制)⑷.在动词前面加介词“为”表示被动,即“为+宾语..+动词”(其中宾语可以省略,也可以保留)例如: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⑸.用“为”引进动作实施者,谓语(动词)前再加“所”,表示被动,即“为___所___”;如果动作实施者不出现或承前省略,就变成“___为所___”例如:①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⑹.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应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判断。

例如:①戍卒叫,函谷举.。

②城之破.也。

(城池被攻破)③洎牧以谗诛.。

(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诬陷被杀)三.省略句解说: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汉语都存在的,不过,古代汉语中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代汉语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4种:⑴.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三种形式例如: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承前省)②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蒙后省)③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对话省)⑵.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现代还是古代汉语,省略谓语的情况都是比较少见的。

例如:①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⑶.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宾语,包括动词后面的宾语省略和介词后面的宾语省略两种情况,所省略的多是代词“之”。

例如:①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之)。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③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④竖子不足与(之)谋。

(这小子不能够与他商量)⑤能谤讥(寡人)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⑷.省略介词。

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以”、“自”等。

例如:①少杂树,多松,生(于)石罅,皆平顶。

②有碑仆(于)道。

③今以钟罄置(于)水中。

④沛公军(于)霸上。

⑤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⑥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又用鸡来试它,果真像成名所说的那样)四.谓语前置解说:古代和现代汉语中,谓语一般都是放在主语之后。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在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谓倒装。

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中。

...和疑问句例如:①甚矣,汝之不惠!(你的不明智,也太过分了)(“汝之不惠”是主语,“甚矣”是谓语)②安在公子能急人所困也!(公子能为别人的困难而着急表现在哪里呢?)(“公子能急人所困”是主语。

“安在”是谓语“表现在哪里”)③惜乎,子不遇时!(你生不逢时,可惜啊!)④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

(他的资质是天赋予的,他的聪颖到了如此的程度)(“其贤”是主语,“如此”是谓语“到了如此程度”)⑤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吧!)五.宾语前置解说:在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一样,也是谓语在前,宾语在后。

但是在某些语言环境下,古代汉语的宾语往往提到谓语的前面,这就叫宾语前置。

⑴.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应置于动词前。

所谓否定句就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不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应放在谓语动词之前。

例如: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②忌不自.信。

(邹忌不相信自己)③以为莫己.若也。

(认为没有比得上自己的)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做到这样却不能称王的,从未有过啊)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应放在谓语动词前。

在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有“何、谁、孰、安、胡”等,它们如果在疑问句中充当宾语,一般应放在谓语动词前。

例如: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什么了?”)②沛公安.在?③尔何.知?(你知道什么?)④子何.恃而往?(您凭借什么而去呢?)⑤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归到一处呢?)⑥何.以战?(凭什么条件与齐国作战呢?)⑶.用结构助词“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之”“是”即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翻译的时候“是”“之”不译。

例如: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道句读,不理解疑惑)②孔子云:何陋..之有?③我.之谓也!(说的就是我啊!)]④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⑤唯命.是图(只贪图私利)⑷.介词“以”的宾语,有时候为了强调也要前置。

例如:①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以整块石头以底部)②余是.以记之。

(我因为这原因记下它)③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话概括它)④何.以伐为?(凭什么讨伐它)⑤不然,籍何.以至此?(不这样,我凭什么到这里?)六.定语后置解说:在现代汉语中,定语都是放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的前面。

而在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中心词,而把修饰性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这就叫定语后置。

⑴.用助词“者”字粘附在定语的后面,形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寻找一个可以出使去答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可使报秦”是定语,放在中心词“人”的后面)②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富的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的和尚却到达了)(“富”是中心词“僧”的定语)③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现在经过的从中岭到山巅,像门槛一样挡在道路上的山崖)(“限当道”是定语“像门槛一样挡在道路上”,修饰中心词“崖”)⑵.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①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能不易其志”是中心词“缙绅”的定语)⑶.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结构助词“之”,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之”即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自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处在高高的庙堂之上,就担忧他们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们的国君)(形容词“高“是中心词“庙堂”的定语,形容词“远”是中心词“江湖”的定语)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能跑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会吃完一石粮食)(“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定语)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是中心词“石”的定语)⑤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秦孝公占据坚固的崤山和函谷关,拥有雍州的底盘)七.状语后置解说:介词结构也叫介宾词组,常放在谓语动词后做补语,这类补语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做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为“状语后置”或“介宾结构后置”。

最常用的介词是“于”和“以”,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来充当,即构成“于(以)+名词”或“于(以)+代词”的格式。

例如: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先帝知道我严谨慎重,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②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允许我接受使命向孙将军请求援救)③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⑤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降职外调的官员和来往的诗人,常常在这里聚会)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⑦鸡栖于厅..。

⑧受任于败军之际.....。

(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之中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使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