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模板1——《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主要采取以下步骤:(1)多媒体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并播放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祖国山河的壮美。

(2)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大家知道这四幅图片上的景色是哪里吗?随机选取四名举手的学生进行回答。

(3)教师总结: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景色秀丽,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小兴安岭》,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与富饶。

【设计意图】中年级的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因此采用图片、歌曲等直观手段导入,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对于小兴安岭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为阅读和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主要采取以下步骤:(1)学生通读全文,圈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自主解决。

接着通过多媒体展示生字词,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予以指导。

(2)学生默读全文,并回答两个问题:课文描写了小兴安岭什么季节的景色?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小兴安岭的特点,你想用哪个词?(3)学生默读并思考后,随机选取一名同学回答第一个问题,并且随机选取三名同学回答第二个问题。

其他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补充。

【设计意图】生字词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默读课文回答问题的方式能够让学生边阅读边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对课文的初步感知也使得学生更容易深入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写作手法、思想感情等细节内容。

3、细读品味,研读赏析。

(以课文第二段为例)主要采取以下步骤:(1)小组讨论本段中最喜欢的一句话。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与小组成员分享喜欢的理由。

选取三个小组派代表分享喜欢的句子和理由。

(2)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并仿写。

学生首先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本段的比喻句,选取两名同学分别回答两个比喻句。

然后学生任选一句进行仿写,并在小组内分享仿写的句子。

最后选取另外三个小组派代表分享组内仿写得最好的句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凸显学生的个性。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符合新改革的学习方式观。

仿写则提高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突出了语文工具性的课程性质。

这一环节的设计突破了本课学习的重点。

4、理解感悟,体会收获。

主要采取以下步骤:(1)展示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美景的四幅图片,让学生再次自由朗读全文,并提出问题:你最喜欢小兴安岭的哪一个季节?为什么?(2)通过小组讨论,随机选取两个小组派代表回答。

如果其他小组还有不同意见,可以补充。

【设计意图】学习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体会小兴安岭的美丽和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

通过设计最喜欢小兴安岭的哪个季节这一问题,能够让学生深入思考小兴安岭某个季节美丽的原因,由此体会到小兴安岭的美丽和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

这不仅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凸显了语文人文性的课程性质。

5、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主要采取以下步骤:(1)教师总结刚才各个小组对小兴安岭不同季节的喜爱及赞美,并运用富有激情的语言进行总结:老师看到了同学们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美景数不胜数,在今后的课上,大家再跟着老师一起去领略。

(2)布置作业:①摘抄并背诵自己喜欢的两个句子。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小兴安岭的一个季节,并向家长讲述小兴安岭这个季节的美丽。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能够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深入理解,并增强他们最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

两项作业的布置遵循了新课改的内容联系观和综合课程观,让学生在课后能够自由学习、动手、动脑,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模板2—初中《绿》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运用多媒体播放梅雨潭的图片,选用舒缓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在视、听一体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2)适时提问:“你们喜欢这些图片吗?想不想去那里看一看呀?那我们就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梅雨潭游览一番吧。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首先播放这篇文章的配乐朗诵,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2)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用括号标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解决困难,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并针对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重点指导。

(3)之后提出问题,“文中哪里能够体现出作者对梅雨潭绿的喜爱之情?”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再小组讨论。

3、精读课文,研读赏析(1)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每段的关键词句。

(2)接着让学生重点研读第三自然段:也就是描写梅雨潭水绿的段落。

男女分层读,引导学生体会梅雨潭的美。

(3)然后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仔细品味,揣摩修辞手法的运用。

再要求学生把比喻句或拟人句改为一般陈述句,思考不同之处,再次感悟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

(4)接着,让学生找出文中精彩片段,有感情的自由朗读,熟读成诵,并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和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总结全文,拓展延伸设计了“热爱大自然”为主题的演讲活动。

之后教师总结,升华情感。

教学设计模板3—五年级《泊船瓜洲》根据新课标要求,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通过品读“绿”等重点字词,体会诗人炼字选词的精妙,学会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3、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绿”等重点字词,体会诗人炼字选词的精妙,学会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1、兴趣导入,揭示课题(1)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再现与本诗有关的情境——春天江面上的一叶小舟,江边数重山上成荫的绿树,还有静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映在水面。

(2)教师总结:“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李白写的《静夜思》,诗人看到天上的一轮明月思乡之情不禁涌上心头,宋代有位伟大的诗人王安石,也对着明月遥寄自己的思乡之情,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江南的春天,去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设计意图】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

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圈画出来;接着通过运球接力赛的游戏,让学生以接力赛的形式来读,并适时对易错难写的字加以指导。

(2)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本诗的写作背景、诗人的生平简介,并适时提问:“你是通过哪些途径搜集到这些资料的?”【设计意图】生字词由学生自主解决,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并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从词到句到段,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突出了语文学习的层次性。

3、精读课文,理解感悟(1)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接着教师范读,并对学生朗读进行指导。

(2)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的意思,并且通过小组交流自己喜欢的诗句,以及喜欢的原因。

(3)接着针对本诗的重点词句与学生一起品味,询问学生能不能换一换“绿”字?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绿”字的色彩感和动感。

(4)引导学生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对抗读等多种诵读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到诗人深深地思乡之情。

【设计意图】新课程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朗读兴趣,因此通过设计多种形式的诵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4、总结全诗,拓展延伸设计了一些问题,如:诗人说“春风又绿江南岸”那春风吹绿了江南的什么呢?通过“悄悄话悄悄传”的小游戏,引导学生回答。

最后播放带有配乐的有关本诗的图片。

布置作业:将这首古诗有感情地诵读给父母听;根据古诗内容,画出场景;搜集其他关于春天的古诗,进行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总结,使学生与文本、诗人再次产生共鸣,身临其境地体会诗人当时的感受。

作业的布置遵循了新课改的内容联系观和综合课程观,让学生在课后能够自由学习、动手、动脑,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模板4—二年级《草》—写字诗的意境:本诗选自《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读时琅琅上口,诗句真切而清晰的再现了一年中野草的繁茂与枯败,一枯一荣、一青一黄之间,看似柔弱的小草的顽强生命力已然彰显,而熊熊大火之后的顽强再生更体现作者对待生命自强不息的态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认识“离、岁、枯”等6个生字,理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含义,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集体讨论的方式中感受小草生长的过程,体会诗人观察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感受小草蓬勃生长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和顽强向上的意志。

设计针对生字“枯”的写字指导过程:答案:1.观察: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对比茂盛与枯萎,直观感受“枯”字的含义。

观察田字格的“枯”字,分析“枯”的结构: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观察“枯”字的笔画位置,观察关键笔画。

2.示范:教师边板书,边讲解,从一笔一画的起笔、止笔,一笔一画的占格占位,字的间架结构,每个部件的高矮胖瘦,部件之间的穿插挪让等都要作详细的示范讲解,并用彩色粉笔标出木字旁。

3.练习:先描红再临写。

要求学生在描红时,注重感知字的整体结构,练习正确的笔顺,要达到笔笔到位,字字工整。

在描红的基础上去临写。

临写时要求仔细看,认真临,对字的布局要有整体意识,不能看一笔写一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学生书写练习时,教师巡视指导。

4.评改:开展自评互评。

要求学生对照范字进行比较,看结构是否正确,笔画是否到位。

同时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引导学生互评,共同提高。

教学设计模板5—写作课、评语教学设计模板6—设计课堂提问为本课设计3组课堂提问并简要说明理由。

(15分)第1组:父亲角度问题1: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父亲的描写,谈谈感受。

问题2:概括父亲身上的高贵品质。

问题3:父亲内心“选择”与“矛盾”的核心在什么,请你设计父亲的内心独白。

理由: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这组问题从父亲的角度,通过逐层提问设疑,深入文章中心,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理解诚信守实的做人原则,明白“道德难题”的真正内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