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期艺术设计

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期艺术设计


曲线和直线,强调对比 半山型
分割、对比、节奏动感强 马厂型
纹样以直线构成为主
彩陶器形的设计 彩陶的器形在前两期即半坡型和庙底沟型时期还是以实用为主。进入马家窑
型时期,已经有了明显的对器形美感的认识,器形逐渐完美而统一起来,到半山 型时期达到高度完美和统一;半山型彩陶罐这种圆满鼓腹的造型也是母性特征的 表现,而马厂型彩陶器形则体现了男性美特征。
《中国设计史》
第一节 原始社会时期
设计的起源与石器的制作设计
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艺术设计
壹 设计的起源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设计起源于劳动,但不排斥其它诸说的合理因素,有些艺术样 式表面看来并不是直接产生于生产劳动,是来源于其他的一些方面。
在原始社会中,关于设计的性质特征: (1)设计源于劳动(如装饰纹样起源于劳动节奏和生活); (2)设计具有象征性(如象征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鱼有子孙繁 衍的意义); (3)设计具有抽象性(如纹样从现实中抽象而来); (4)设计有功能性(如工具是有着其实用功能的,再强调其装饰 性)。
是在旧石器打制方法中出现的。一般是先在石料上砸打出一个台面,然后 从台面上多次砸击,就会打下若干细小的长条石片,这些石片再进一步加工出 刃和尖,形成特定的工具,例如箭头。 细石器出现的意义:一是石器制造技术的精细化;二是出现了弓箭,人类狩猎 能力的飞跃。
下川细石器
带柄工具与杠杆原理和动力原理 人类使用工具之始,都是直接用手把握, 而不知柄的作用。经过长时期的实践,原始先民才逐步意识到带柄工具所 具有的省力作用。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 1953年首次发 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因而得名。陶器以 卷唇盆和圆底的盆、直口鼓腹尖底瓶为典型 器物,造型比较单纯。装饰花纹多为宽带纹 或三角、竖线、斜线构成,少用曲线,有人 面纹、鱼纹、蛙纹、鸟纹、鹿纹、龙纹,尤 以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结合纹,生动精采 ,变化多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1、仰韶文化分期: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 厂类型。 2、陶器造型:碗、钵、罐、盆、壶、豆、瓶、鼎、鬶(guī) 3、装饰: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和人物纹,采用彩绘、捺印、划纹、 堆饰等手法装饰。 4、陶器工艺:泥条盘筑、手捏、轮制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距今约7000~5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彩陶文化。彩陶即陶器 烧好后再描绘朱、黄、白、黑等彩色纹饰,色彩容易脱落。仰韶文化的彩陶工 艺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是中国原始彩陶工艺的典范。
距今约二十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 的中期。这一阶段石器的种类大大增加, 制作较为精细,功能专门化、多样化, 形式美感和装饰意向更加显著。
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前,是旧石器时 代的晚期。这一阶段除石器的类型越来 越丰富、制作越来越精细外,骨针、骨 锥、鱼钩、鱼叉弓箭等相继出现。由于 钻孔技术的发明,石刀、石斧等都装上 了木质或骨制的把柄,使用起来更省力、 更舒服、更安全。这种通过不同材料的 组合以实现功能优化的设想,无疑是设 计创意上的一大突破,标志着设计思维 的一次飞跃。
(2)黑陶制作 黑陶是在陶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注入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将碳
渗入陶器形成乌黑如漆的效果。
贰 重要的陶文化期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彩陶文化 彩陶系采用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作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描绘工具,在陶坯表
面上彩绘各种图案,入窑经900~1050℃火烧后,在橙红色的底色上, 坯 上 呈现 红、黑、白、黄、赭等彩绘图案。因其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仰韶村发现 的,所以又称“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历时约2000年之久(公元前5000~公元前 3000年),其分布地区广泛,在黄河、长江流域、华南、东北都有发现,尤其黄 河中上游地区最为发达。依据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彩陶的发展先后及其各自特点, 将其划分为几种主要的类型:半坡型、庙底沟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
半山型因甘肃省广和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而得名,持续时间约公元前 2655~公元前2330年,色彩以黑、红两色为主,或有橙黄色陶地,装饰纹样以 黑红两色相间构成线条带锯齿形变化,或勾画葫芦网格纹,流水漩涡纹、水波 纹、格花菱田纹、起伏山川纹、圆圈网格纹、连弧纹等。半山彩陶的造型以短 颈、广肩、鼓腹罐最为典型,罐体近于球形,颈口有盲耳与器腹,两旁的双耳 相呼应,器高与腹颈比例恰当。
大家好
中国设计史
《中国设计史》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主讲教师:熊
本章提要:
本章即从原始社会的石器产生与制作开始,探讨艺术设计的起源和随之 发展起来的诸种手工艺品种的生产和技术水平、艺术特色,以期将艺术 设计的源流勾勒出一个较为清晰的概貌。
我国原始人群、氏 族分社遗址分布图
时间界定 从第一件石器的出现到冶炼技术出现之前,即整个石器时代。人类创
造意识的萌生、事物起源、早期生活方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如果从人类最初的发源——南非古猿算起,那就是四百万年以前的事,其 下限可以定到金属时代的初期。 设计的萌芽时期总体特征 1、利用----选择----组合----改造----创造---工具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2、快感和美感混沌一体的形态----工具制造过程中形式美感的产生 ; 3、原始宗教的道具大于艺术表现的意义。
陶鬶,蒸煮器。它是由 陶鼎演变而来的,以三条肥 大中空的款足代替了鼎的实 心足,扩大的用火加温时的 受热面积。器颈部拔高,整 体造型宛如一只昂首挺胸的 大鸟,形态别致。体现了实 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造型设 计思想。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代表了浙江北部和太湖周围地区的一种黑陶文化。制作作为轮制, 表面经过打磨,烧制后呈漆黑色的光泽。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原始社会,又称史前 时代即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在旧石器时代,人们的主要劳动工具是打制的石器,从事采集和狩猎 经济活动。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打制石器过程中,逐渐萌 发出审美观念。
从距今约一万年前开始,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主要劳动 工具是造型规整的磨制石器,在工艺领域的突出成就是发明了陶器,以“ 仰韶文化”为主要代表。同时,牙、骨、石雕等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设计, 均有一定的成就。
人面鱼纹彩陶盆
庙底沟型是在半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首先发现于河南陕 县庙底沟,分布以陕西关中地区中心向四周发展,历时约七八百年。 造型以尖底或大口、鼓腹、小平底。彩陶以黑色为主,少数兼用红 彩,还出现带白衣的彩陶,装饰图案以圆点、钩叶、弧线三角和曲 线等构成的成组纹样。
马家窑文化
彩陶艺术特点比较
龙山文化
当中原和西北地区的彩陶衰落之后,在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的广大地区, 又兴起了“黑陶文化”,又因为它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现属章丘县)龙山镇, 所以又称为“龙山文化”。
早期龙山文化又称“庙底沟第二期文化”其陶器以黑陶和褐黑陶为主,器形以 平底器为主,其次是三足器和圈足器。
典型龙山文化以山东为中心。陶器的制作以轮制为最多。薄而光的蛋壳黑陶大 量出现。
长颈小口双耳罐
舞蹈纹盆
马家窑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年至前2050年。马家窑文化在一 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一般分为马家窑、半 山和马厂三个类型,分别代表三个发展时期。
宽带交叉纹壶
彩陶菱格网纹壶
马家窑型分布于甘肃、青海地区,持续时间大致是公元前3290~公元 前2880年,是庙底沟型分化和发展而来的。装饰以满见长,其纹饰也用钩 叶、圆点纹和弧线纹最多,运用条线平行、弯曲、交叉、同心圆、涡形的 花纹。以小口的壶、罐居多。装饰上“点”的成功运用和内彩是其主要特 点。
彩陶的设计艺术
装饰形式演变
在实用的器物上进行装饰,
发生于漫长的人类早期发展史中。
中国彩陶几乎没有无装饰的器物,
装饰之美成为它的特色,当之无愧
名之为“彩陶”。
半坡型 装饰内容较具体
庙底沟型 图案逐渐抽象
马家窑型
请归纳仰韶文化彩陶的装饰发展特点 1、装饰内容的演变 2、形式法则的演变
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约的发展轨迹
贰 石器设计的出现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人类在敲敲打打中度过了饥寒交迫的几十万年,作为最基本的生存工 具,石头经过了粗糙的打制时期(元谋、蓝田、北京人、丁村人)到了磨 制钻孔(山顶洞人)时期。
当人类开始打造第一块石器的时候,设计的历史就开始了。
在距今约四五十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早期,这一时期,人类赖以生 存的工具是极为粗糙的石器。从拣取到有意识加工,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 特别是其通常所追求的对称、均衡、饱满等造型因素,可以视作形式美的 萌芽。
《中国设计史》
第二节 原始社会时期
陶器的制作与器形的设计
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艺术设计
壹 陶器的产生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文明的标志。陶器,是人类第一个改变了物 质的化学成分而创造的物品。陶器的发明在人类活动为基础的迁徙 生活过渡到以农业为基础的定居生活,意味着人类由野蛮状态向文 明状态转变的开始。
以运用磨制石器和发明陶器为主要标志的新石器时代,是古代 社会文化发展的新起点。我国陶器的起源很早,1962年,在江西万 年县仙人洞出土了距今8000多年的陶器,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 陶器资料。
陶器制作 (1)彩陶制作
最初人们只是在木制或编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后来才直 接用粘土作成成型的容器,加以烧制,这就是最早的陶器。
新石器时代的工具是凿磨而成的,制作出来的工具比较精致,用途 也分化了,同类石器的形制呈现出明显的统一性。有的新石器还安上木 柄,钻孔穿绳。
从旧石器过渡到新石器,经过了很长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在考古学上被 称为“中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是旧石器和新石器混用时期,同时,在石器 制作的渐变中,出现一种过渡石器,被称为“细石器”。 细石器制作:
马厂型首先发现于青海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向西发展到河西走廊,持续 时间为公元前2330~公元前2055年。马厂型彩陶还是以黑、红两色为主,也有 单用黑色的;器形变瘦加高,突出肩部,装饰常用波折纹、回纹、四大圆圈纹、 人形纹等,而以人形纹最为流行,人形纹在学术界称为蛙纹、谷神纹。有捏塑 浮雕等装饰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