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目录
特别提醒 ①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 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②长期自然选择使不同生物种群都有一定的性别比例,假 若因各种因素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会引起种群数量改变。
目录
例1 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双选)( )
目录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 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 个年龄期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 重捕法和样方法 【解析】 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 故A错误;年龄组成的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成年和幼年 三个年龄期,故C错误。
目录
(3)昆虫——去除取样法。对于某些隔离带的稳定种群,可 以通过连续捕捉一定次数,根据捕获量的减小来估计种群 大小,由于每次捕获后不放生,理论上种群数量应越来越 少,因此,我们把每次捕获数加到前面所捕获的总数上, 得到捕获积累数,以推算种群数量。(以捕获次数为X轴。 每次捕获数为Y轴,根据数据描点作曲线向上延伸与Y轴的 交点即为种群估计数)假如在某田块(120平方米)连续捕虫8 次。得到下表数据:
目录
知识导图
目录
高频考点•深度剖析
考点一 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
1.图解
目录
2.析图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 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 而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 数量的,所以能够用来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 密度的改变。
目录
捕获次数 每次捕获数(Y)
捕获积累数(X)
1
2
3
4
5
6
7
8
72
63
44
32
23
17
16
15
72 135 179 211 234 251 267 282
①依数据作图。 ②如果你捕获到的昆虫数并不是递减的,请分析发生这种 情况的可能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录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影响种群密度的 因素。(1)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在样 方中计数时,对位于边线上的个体只计相邻两边及顶角处即 可。取样时要考虑样方的大小、数量及随机性取样。(2)标 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其中第一次捕获并标 记的数为N1=200尾,第二次捕获数为N2=160尾,其中有标 记的数为N3=10尾,则种群总数N=(N1×N2)/N3=3200尾; 在调查过程中标记个体不能死亡、外迁等,否则结果误差很 大。(3)若种群的数量是稳定的,则捕获量随捕获次数的增 加而减少,如题干中的数据;若数目不随次数减少,说明种 群数量增加,而种群特征中使种群数量增加的为迁入率和出 生率的增加。
目录
①图乙的O~f段相当于图甲的a~c段; ②图乙的f点相当于图甲的c点; ③图乙的f~g段相当于图甲的c~d段; ④图乙的g点相当于图甲的d~e段。
目录
调查 对象
调查 程序
注意 事项
[方法体验]
不同生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确定调 查对象
↓ 选 样取 方等五距点取取样样法法
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
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 )
A
D.400只
目录
【解析】 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呈“S”型增 长,在第10年时增长速率最快,即种群数量达K/2值,可估算 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200×2=400(只)。 【答案】 D 【纠错笔记】 (1)“S”型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不能误认为是“J”型增长曲线。 (2)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与种群增长速率曲线。
目录
互动探究 (1)环境条件改变可影响K值吗? (2)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是一回事吗? 【提示】 (1)环境条件改变可影响K值。 (2)增长率≠增长速率。 ①“J”型曲线的增长率稳定不变,增长速率逐渐增加; ②“S”型曲线的增长率逐渐降低,增长速率先增加后降低。
目录
易错辨析•技法提升
[易错警示]
对“J型”与“S型”曲线相对应曲段的含义不清楚 例1 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速率随
↓ 计数
↓ 计算种群密度 取平均值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 ④易选用双子叶植物
确定调 查对象
↓ 捕获并标记 数量为N1

重捕、计数标捕记获数数NN02 ↓
计算种群密度
(NN1=NN20) ①调查时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 和死亡 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 响标志对象正常的生命活动
目录
【答案】 (1)8 样方的大小和数量,要进行随机取样 (2)3200 鲫鱼无出生与死亡,没有受伤害,无迁入与迁出 (3)①如图
②可能有外来昆虫的迁入(或出生数量较多)
目录
实验探究•专项突破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 数量的变化”
1.曲线图解
目录
2.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由环境阻力大小不 同,对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引起的。 3.种群“S”型增长曲线分析
目录
4.K值变动的示意图
目录
(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 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 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间,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 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 (2)当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 善,K值会上升。
目录
5.K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
K/2(达到 最大增长 速率)
K值(环境 容纳量)
灭鼠注意事项
捕鱼注意事项
灭鼠后,防止鼠的种群 捕捞后,使鱼的
数量在K/2附近,若在 种群数量维持在
K/2附近鼠的种群数量 K/2附近,这样
会迅速增加,无法达到 鱼的种群数量会
灭鼠效果
迅速回升
保护K值,保护
降低K值,改变环境条 和改善鱼生存的
目录
想一想 渔业捕捞上为什么要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 【提示】 使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 会,以便维持良好的年龄组成,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目录
三、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判一判] 1.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 外界因素。(√) 2.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 3.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对野 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目录
• • • • •








































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基础盘点 一、种群的特征 1.数量特征[判一判] (1)样方法的适用范围一般为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2)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只能用标志重捕法。(×) (3)种群密度越小,种群数量就越多。(×) (4)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 变化。(√)
目录
(3)K值:又称_环__境__容__纳__量___,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 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__最__大__数__量_____。 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变化类型:增长、波动和_下__降______。 (2)影响因素:气候、__食__物___、_天__敌____、传染病等以及人 类活动。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__有__害__动__物____的防治、野 生生物资源的__保__护__和__利__用___,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 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目录
防治蝗灾应该在D点之前进行,超过D点,蝗虫增长速度加 快,灭虫效果差,故C错误。渔业捕捞应该在超过K/2时进 行,且每次捕捞后的剩余量应保持在E点左右,此时种群 的增长速率最大,故D正确。 【答案】 D 提醒 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和下降等,“J”型曲线和“S” 型曲线只研究的是种群数量的增长阶段。
件,使之不适合鼠生存 环境条件,尽量
提升K值
目录
特别提醒 “J”型、“S”型曲线是研究种群数量增长而形成的两条曲 线,并不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全部。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容包 括种群数量的增长、下降、波动等。
目录
例2 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和有环境阻力条件下 的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 的是( )
目录
【答案】 BD 提醒 (1)种群数量不同于种群密度。 (2)样方法可调查生物的种群密度,也可调查群落中植物的 丰富度。
目录
跟踪训练 下列关于概念图中序号所表达的含义,说法错误的是( ) A.序号1代表种群密度 B.迁入率由序号4或序号5代表 C.序号2代表出生率或死亡率 D.序号6、7依次代表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目录
例2 (2013·揭阳市质检)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 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
目录
(1)植物——样方法。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 数,如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 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 录的数目是________。在取样时应注意哪些因素对调查结 果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