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摘要】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更是一种纯粹的孩子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我们应当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给予正确的阅读方法,鼓励他们去阅读。
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能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方法;习惯;条件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9-5071(2011)11-0107-02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阅读是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指导学生阅读,也大有学问,提到如何提高阅读水平,人们自然想到的答案是:多读。
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讲话。
”自古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也曾提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无不都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
名人名家这些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是不能满足孩子们高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是不能培育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新世纪人才的。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如何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呢?下面就此问题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1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在学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的双重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兴趣,比学习本身更为重要。
而大量阅读所培养的
阅读兴趣,则可迁移为学习兴趣。
世界上的一些伟人、名人及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学者等,无不是从童年大量阅读引起的阅读兴趣迁移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而走向成功的。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
因此,我们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1 发挥故事魅力,让学生主动阅读。
故事是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门户。
儿童的课外阅读就应从他们最感兴趣的故事入手,从听故事、读故事、说故事开始,逐渐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如给学生讲故事时,讲到关键处可戛然而止,在学生期待大白结局之时,教师告诉学生,后面的故事更精彩,学生一定迫切想知道结果,那么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猜猜结局。
在一一否定他们的答案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记得在讲《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当我说到有一个赤头光脚的小女孩在大年夜里竟然还在街上卖火柴时,同学们都静了下来,他们眼里流露出了对小女孩的同情和对故事情节的期待,他们已被这感人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他们的读书兴趣也提高了许多。
所以我认为只有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去感受课外读物的诱惑,他们才会主动的去进行阅读,这种效果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1.2 谈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乐于阅读。
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1.3 利用榜样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老师不仅要在口头上大力鼓吹读书的好处,更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做出榜样。
在课堂上,我能旁征博引各类经典名著,好词佳句能随口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让学生从老师身上真切地感受到读书的价值。
学生会因为老师的博学多才而发自内心敬佩老师。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会因此而爱上读书的。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课外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1.4 增强课外延伸,让学生感受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课文为“经”,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有机扩大课外阅读量,这是一项切实可行的重要策略。
2 教给学生基本的课外阅读方法
有了兴趣还不够,爱读书不等于会读书。
阅读不能不讲究方法,方法得当,效果好,效率高;方法不当,效果差,效率低。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作为老师不能只教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的方法。
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不是单纯地做做“加法”
就能奏效的,它涉及语文教学的全面改革。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明白读书好的道理,更要让他们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因为读书的方法对于读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改革阅读教学,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提高课外阅读效益的前提和关键:
2.1 每天大声朗诵古诗词。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所以我不要求小学生能完全理解诗词的涵义,其真正目的是利用他们的记忆黄金期,通过长期的朗诵积累,培养孩子的句读、语感等能力。
2.2 养成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工具书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工具,含有大量的可用信息。
不少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会遇到生字及生僻词汇,他们往往习惯于张口问,不愿意自己查字典、词典,所以我们更应该教会学生,让他们养成自觉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2.3 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读书离不开思考。
古人强调:“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
”在读书中,我们要抓住孩子好奇、求知欲强这一心理特点,提出一些感兴趣的又同阅读内容有密切联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以此调动孩子的思维活动,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对孩子读书任务的检查。
2.4 引导小学生写好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小学生积累资料。
学生阅读后,可对所阅读的文章进行摘抄,积累好词佳句;也可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培养阅读感悟的能力。
“不动笔墨不读书,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将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
3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指导,容易自流。
所以,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一点上,我是这样指导培养的:
3.1 培养学生“读思结合”的习惯。
多读勤思才能有所收获,所以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启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善于抓重点,深入钻研,独立思考,达到弄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会写作技巧。
这种阅读习惯的培养一般在课内阅读教学中进行。
3.2 培养学生“读说结合”、“读议结合”的习惯。
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学生看了许多书报,学习了丰富多彩的知识。
为了防止学生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在班级里我有目的地举办了故事会、读书报告会、知识竞赛、向家人汇报收获等活动,让学生把所看的内容,通过归纳总结,提取精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同时,开展“读书评书”“好书推荐”等活动,让学生议一议、评一评所读之书籍的优劣,从而达到互荐好书、议中提高欣赏水平的目的。
3.3 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习惯。
在指导阅读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边读边画,把书中的好词、好句、精彩片断摘录下来,以便重点学习,还可以在一旁写上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为了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提高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我还要求学生大量写读书笔记,做到每读必写。
读书笔记的写作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由易到
难。
对于我们高段年级应以感想型为主,鼓励创造型的写作,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阅读。
4 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
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正确的阅读方法这还不够,还需要我们进一步为学生提供一个的良好的阅读条件。
古人云:“开卷有益”,就是说只要喜欢读书,打开书本就能有所收获。
确实,一部好作品就如同是一本好的生活教科书,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和气质。
所以我们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课外的指导,要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的交流。
总之,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做到有的放矢,合理运用,争取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新知、信息来丰富课外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作为老师,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们从学习热爱读书和怎样读书开始,让他们积极主动地飞到浩瀚的书的海洋里去遨游,去探索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去欣赏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去享受知识,享受语文,在课外阅读这个广阔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 李运菊.《课外阅读总设计》. 小学教学设计,2001年01期
[2] 王春霞.《浅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教育教学研究,2004年03期
[3] 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6年第04期
[4] 兰祖利.里斯.《丰富教学模式》.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
[5] 冒继承.《课外阅读必须动笔墨》.小学青年教师,2005年12期
[6] 胡明清.《扬起课外阅读之帆——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小学教学设计,2002年1期
[7] 吴晓利.《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基础教育研究,2003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