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第五章 教育目的


(二)社会本位论


1.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相对应,把教育满足社会 的需要作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和方向。认为社会是人们 赖以生存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培养的 效果只能以其社会的功能好坏来衡量。 2.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凯兴斯 泰纳的国家主义学说认为教育的一切目的就是培养有 用的国家公民,要使他们热爱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必须使学生深刻理解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 关系,培养学生爱国心、忠诚与牺牲精神 。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和联系



1.教育方针:(guiding principle for education )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 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 的总概括。它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 略原则和行动纲领。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等。 2.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A:联系:他们对教育的社会属性的规定上具有内在一致性都含有为谁 (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 育在性质和方向上的根本指导原则。 B:区别是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 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行政学范畴;教育目 的着重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规定,教育方针是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所 提出的要求;教育目的有时是有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对教育实践可 以不具有约束力,教育方针则是由政府和政党等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 有强制性。
第五章 教育目的
一 、教育目的理论概述
(一)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一定社会为所属的各级各类教育对教育对象所要达到的 质量规格和要求做出规定即个体质量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分为不同的层次: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 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课程目标(具体到每一门课程 所要达到的标准)——教学目标(每一堂课要实现的目标)。它表明教 育培养的要求,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教育目的的构成 教育的目的有两部分构成:一是素质,一是职司(职责),前者对 教育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后者对教育对象要发挥什么作用或什么条件 下发挥作用做出规定。如:1978年我国教育目的表述为:教育必须为无 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 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四)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社会性质:强调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性质,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实现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人才素质: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实现教育目的应注意的问题

1.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问题 2.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 3.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问题
(一)清末我国的教育目的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教育目的 (三)建国后我国的教育目的 (四)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一)清末我国的教育目的

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和1906年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体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体西用”的目的,以日本为蓝本。


2.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
(三)人格本位论


1.人格本位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拥 有健全的人格。 2.主要代表人物是小原国芳,他认为教育就是 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全人教育。培养学生在学 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生活六个方面 的协调发展。
(四)生活本位论


1.生活本位论认为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 准备或教育即生活本身。 2.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斯宾塞和杜威。前者注重 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后者强调教育就是生 活本身。
二、几种教育目的观
教育发展的历史上先后出现很多教育目 的的主张,一般分为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两种。其他几种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主张。
(一)个人本位论
1.个人本位论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的价值,把人作 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重视人的价值、个 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 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 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根 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 目的。 2.代表人物:卢梭、美国的马斯洛(自我实现 、尊 重 需 求 、爱与归属的需 求 、安 全 需 求 、生 理 需 求) 、法国的萨特。
(五)教育目的的类型



1.从教育目的是制定者来看分为国家、政府或社会团 体提出的目的,以及个人提出的教育目的。前者往往 具有约束力,后者不一定具有强制力。 2.教育目的实现与否,分为理想的目的(终极的目的) 和实际的(发展的)教育目的。 3.从表现形式看有外显的教育目的和内隐的教育目的。 前者以明确文本的形式体现出来,后者往往没有正式 的文本。 4.从教育目的承载者来看分为:学生的教育目的、教 师的、家长的、政府的、政党的等等。
A: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提出的抵御外来侵略,实现国富民强的教育目的。主 要体现在清朝末年的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种 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 学渝其知识,练其技能务其他日程才,各适实用。中学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 之学为基;西学以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和技能为主,以造就国家所需要的各种实用 的通才为目的。 B:.和魂洋才,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为抵御外来侵略实施的教育目的,由思想家福 泽谕吉提出。和魂指大和民族的精神,洋才是指西洋的科技。主要是鼓励日本国 民学习西方文化,同时也要求国民保留日本传统文化。在衣着方面表现西式发型, 而保留日本传统服装,军事上以西式军事训练为主,但仍然保留武士佩刀。

(二)民国时期的教育目的


分为1912、1929年、1936年不同时期的教育 目的,以美国为蓝本。 其中1936年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规定: 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在发扬民族精神,培养国 民道德,训练自治能力,增进生活智能,造就 健全国民。
(三)建国后教育目的

1.建国后,我们以苏联教育为蓝本,按照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定我国 的教育目的先后在1958、1978、1981、1982、1985、1986、1990、1993、 1999、2001等党和国家的颁布的文件和法律,体现出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对教育目的进行了描述。其中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指出: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 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坚持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人农 民相结合。 2.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与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 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 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六)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是一种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 教育,它以分数或升学率作为教育质量的标准, 突出教育的筛选、甄别功能,是一种选拔适合 教育的学生的教育,它是一种脱离社会发展和 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一 种传统教育思想和模式。 弊端:1.扼杀个性和片面发展。2.加重学习负 担和教师的负担。
(七)良好的教育目的标准



1.教育目的应与实际的教育情境相联系。教育 目的的抽象性不能脱离具体的教育实践。 2.教育目的确定应能与社会所要求的人才培养 标准紧密联系。 3.教育目的要具有在教育活动中得到检验的可 能性。
(八)确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主观依据,哲学观念、人性假设以及理想人格。 2.客观依据 (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2)一定的经济和经济制度 (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五)伦理本位论


1.伦理本位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 道德。 2.代表人物是康德和赫尔巴特,康德认为教育 就是使本能驱使的自然人转变为能够自觉运用 社会规范来支配行动道德的人,把人从自然的 欲望中解脱出来而变成有教养的文化人。赫尔 巴特认为教育的必要目的就是进行道德教育。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六)教育目的功能


1.指导功能:对教育的方针政策的指导即为谁培养人,其次是对 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指导作用,选择什么内容,以及何种程度的 内容具有指导作用;最后是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定指 导作用。 2.调控功能:对教育活动具有调节作用。一是通过价值取向上进 行调控,二是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三是通过具体目标进行调控。 3.评价功能: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对教育价值和教育效果进 行评价。 4.激励功能。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的一种设想,具有 理想性。一旦变成现实就能为国家、社会和个人带来巨大的利益。
2,素质教育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 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等等。 素质教育的特点“以人为本、突出主体精神、 面向全体、关注终身发展。
3.二者的不同

价值观不同 教育内容不同 教育方法不同 教育评价不同
(四)教育目的特征



1.抽象性:教育目的总是抽象的,他对人的身心素质提出的要求, 以及对所培养人的社会价值所做出的描述都是方向性的指南。 2.预期性:教育目的表达的是社会或个人对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状 况的期望,所展现的是一种预期的状态,渗透着教育者关于美好 生活前景的设想,反映的是人生发展的理想。 3.终极性: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最终要求,是受教 育者追求的理想目标,它往往具有不可及的特点。如果很容易达 到,就难以成为教育活动的指南,失去了本身的价值。 4.具有时代性。任何教育目的都是在一定客观条件下作出的主管 选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