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高中语文文本解读与教材处理

浅析高中语文文本解读与教材处理

浅析高中语文文本解读与教材处理2011级学科教学(语文)季惠梓西谚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不同的读者对相同文本会产生不同的解读,然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境下对于同一个文本的解读也是不同的。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如果不是十分勉强,大多文质兼美,值得学习和鉴赏的地方、层次很多,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带到作品花园最美丽的地方,一直是个问题。

所以我认为对于语文教学领域来说,所涉及到的两个问题“教什么”与“怎么教”相比,前者要比后者更为重要。

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材建设百花齐放,由“统编教材”到“一标多本”,由“以知识为主线”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为主线”,不一而足。

于漪曾说过解读文本应该扣住文本、品味语言、体悟思想内容和情感,因此语文教改无论向那个方向伸展,我们都应该把握住这一点。

那么如何对文本进行解读,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陌生化阅读纵观现在的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文本解读模式化、公式化已经成为了较为普遍的问题。

提到周朴园,就是自私、冷酷:提到王熙凤,就是狠毒、刁滑、工于心计。

这样的结论,或许并不错。

但问题在于有了这样的结论,就使我们的阅读过程失去了应该有的意义。

因为在这种已有结论的支配下,阅读就很难产生新的体验,形成新的认识。

因此现在有人提倡一种名为“陌生化阅读”的范式,在全新的阅读中感受文本,形成新鲜的阅读体验,获得对文本的直接认识,积累阅读教学的“本我”资源。

陌生化本是西方文艺理论的一个概念,现在常常被借用来表达阅读的一种状态。

通俗地说,陌生化阅读就是把阅读对象当做全新的文本对待,哪怕你阅读的对象是你多次读到过的文本,都要把曾经有过的体验和认识搁置起来,使阅读主体和阅读对象之间形成一种距离,用新鲜的阅读触觉感受文本。

所以说,陌生化阅读要求我们要以一种空白的心灵去对待文本,与文本对话,在阅读前就将自己的认识“格式化”。

每个人都是多重角色的复合体,而不同的角色,对对象的评价则会不一样甚至完全不同。

某报曾经报道,一个法官脱了法袍以后大声责骂那个被她判赢官司的原告。

当记者采访时,她说“在法庭上,我穿着法袍,我是法官,我代表法律,我只能根据法律判他胜诉:现在我是一个普通人,是一个母亲,我可以责备他缺少良知。

”我们教师也有着多重身份,相对于文本来说,我们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普通的读者。

陌生化阅读要求我们能够以普通读者的视角去阅读文本。

这样能使我们得到更真实的,也更贴近学生阅读过程的体验和认识,从而才能让文本、教师与学生三者之间产生共鸣,语文是文学的一种,也是艺术的一种,因而对于语文文本的解读绝不能拘于条条框框,一板一眼之中。

那种高度的技术化的文本解读,其实是对语文文本的一种摧残,也是对学生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种毁灭。

二、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主要指学生在阅读理解之前,由自己文本解读经验所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对文本呈现的方式、意义、结构等作出预测和期望。

它是由读者传统阅读经验、以往解读习惯或个体特殊学习态度构成的。

这种视野包括两个形态:一是由读者以往的审美经验所构成的文学解读视野,也称个人期待视野;二是一种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经验所构成的文学解读视野,也称公共期待视野。

后者以一种十分隐蔽的方式制约、影响着前者的构成,并决定着不同历史时期文本解读的深度和广度。

“期待视野”既是读者解读文本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读者解读文本的局限和制约。

当然读者的这种期待视野也会随着文本的解读实践发生迁移和拓展。

有时一个文本与读者的期待视野相吻合,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就会顺利实现;有时文本与读者的期待视野出现部分不一致或者完全冲突,读者就得重新构建新的阅读经验,拓展和形成新的阅读视野,新的文本解读才有可能实现。

正是期待视野在规范与反规范之间这种冲突、碰撞、磨合与调节,才形成了文本历史运动的驱动力。

作品的真正生命在于永无止境的读者的解读之中。

正如德国姚斯所说:“在艺术的历史中,一部过去作品不断延续的生命,不是通过永久的疑问,也不是通过恒久的回答,而是通过疑问与回答、问题与解决之间的动态的阐释,才能够激发一种新的理论并允许重新开始过去与现在的对话。

”如小说解读就需要读者建立审美的“期待视野”,调动自身的生活积累和审美经验,主动地进入虚拟的艺术世界,激荡情思,引发联想,调动想象,在积极的体验和玩味中对艺术形象实行再创造,并对作品中的人物情感进行积极的接受和转化,获得自身特有的艺术审美感受,并建立主动的情感状态,获得并回应情感的冲击。

对文学形象再创造的过程不但能全方位地调动接受个体的情与智,而且接受个体受文本的启示,也会随着文本内容的深层解读和个体情绪的合理体验而产生诸多联想,这种在深层解读和合理体验基础上产生的感悟与理解,无疑会升华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

如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音乐描写中所展示的各种音乐旋律和节奏变化,引发读者产生积极的联想,想象世界中诸多意象闪现在我们面前。

美妙的音乐声如急雨,如泉声,如私语,如鸟语,即使在音乐暂时休止之时,另有一种幽愁和暗恨隐隐跃出,胜过有声之时,这一切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人语言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跳跃性强,空白处多,读者凭借自己生活感知、审美经验去进行想象、联想,补充、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立的音乐世界,由此感受到“大音稀声”之美妙。

三、对词语的内涵进行深层次解读文本词语的解读就是要从文本的词语内涵的释读入手,以此去挖掘文本深层思想内蕴。

这是文本解读的必经途径,是文本意义的承载体。

紧扣文本的字词句释读,能够逼近文本作者的原意,从而获取文本固有的潜在信息。

文学语言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多义性,或者也可以称作复义现象。

文体中的词语复义现象十分普遍,正是这种复义现象,形成了语言解读中的某些审美张力,拓展了语言表现的空间。

如闻一多的诗歌《死水》的最后一段:“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诗句中的“丑恶”究竟如何理解,黄药泯先生解释为:“在闻先生看来,在这古老的国度里,一切宫殿似的建筑,一切深重的花幔,一切辉煌的襟饰……都不过是油腻织成的罗绮,微菌蒸出的云霞,死水酿成的绿酒,青蛙叫出来的歌声,这绝不是美的所在,这都是丑恶的伪装,闻先生深恶痛绝这种丑恶,但是对这种丑恶他也没有办法,只好气愤地说: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而臧克家先生则持相反的观点,他说:“我觉得,应该把丑恶意会为黑暗现实的反面。

《死水》是客观的象征,它既如此腐朽,如此令人绝望,不如索性让另一种力量来开垦它,看它将开辟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这是作者心中一个未可知、未能知的渺茫的希望,我们是否可以把这个希望理解为革命?”也就是说,“丑恶”代称的是“革命”。

这就是从不同角度解读的结果。

我们认为“丑恶”指的是社会现实中那黑暗腐败的现象,诗歌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让那些黑暗腐败的现象发展到极点,就会走到事物的反面,导致新世界的诞生。

所谓“开垦”,就是让“丑恶”得到成分的表演和显现;所谓“造”出个世界,就是“丑恶”的消亡、解体和新世界的孕育、诞生。

文本多元解读训练过程中,我们理应准确把握讲与读的时机,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如讲读课文前的试读,梳理课文时的引读,品词析句时细读,复习巩固时的比较读,体会情感时的诵读等等。

每位学生的具体解读,有其各自关注的焦点,并与其原有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对于名篇佳作或课文学习中,学生自己特别喜欢的语言片段,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多方引导,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让他们咬文嚼字、潜心品读、悉心探究,咀嚼文本作者遣词造句乃至布局谋篇方面独到之处,在读书中“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能从平淡中见奇崛,于细微之处悟精髓,正像叶圣陶先生所称的那种“美读的方法”,即“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使之“入手其内,化手其中”,获得丰富的语言感受,并运用于语言实践中。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尽管教材中的文章不乏典范性,但语言方面白壁微瑕也时有所见。

文本解读过程中,只要教师有心点拨,学生细心探究,这些“微瑕”也能引发我们积极思维。

事实上学生受习惯思维影响,往往唯书是从、唯师是从。

为此我们要创设各种条件、营造各种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的科学精神。

四、对主体意义进行多维解读文学文本的主题,是指文学文本通过其形象或语言体系显示出来的主要意旨,它既体现了中心思想,也是作者创作意图的体现。

因此,作为文本意义解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诠释,应当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至为重要的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

对文本的积极意义作深层的挖掘和开拓,有助于读者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学语文教材“预习提示”这段文字,就包含了丰富的主题内涵:它不仅引出了小说的主要人物,而且他们的思想性格已经初露端倪;它展示了封建社会的民情风俗,人与人之间严格分明的等级关系,以及社会交际中繁文缛节;它具体而生动地再现了作品那个时代的建筑格局、服饰样式、审美趣味、叙述机器等。

又如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一文,其丰富的主题内涵,由接受美学观点来审视,至少有以下几种阐释:首先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关系,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生命整体;如果人与自然相互对峙、相互排斥,人类就会逐渐走向自我毁灭的悬崖边缘;其次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潜力和能量却是无限的。

一个人的活动范围是有限的,然而他“心灵散步,眼睛旅行”的空间、他所感觉和影响的空间却是无限的。

开放性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活力和生机,开辟出新的发展前景;最后人所创造的美好事物都是艺术品,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美就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生活之中,就在我们的审美眼光中。

再比如《药》这篇小说,什么“药方”,什么“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固然可以作为一种可以接受的主题解读。

但是,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是否真的有如我们所分析的那样的高度呢?我们结合其“立人”那一以贯之的思想,将其主题定为“揭示民众的麻木落后”又有何不可?再如《祝福》,我们将其主题定为诸如“‘三权’罪恶”、诸如“礼教迫害”诚然也是可以接受的阐释,但如果有学生如上一样,认为是“揭示民众的麻木落后”也未尝不可。

文本创作活动及其成果、读者对文本的解读,都是和人的生命个体紧密相连的,现代人日益重视和珍惜人的个性,强调人文精神,强调尊重人、理解人。

教育要现代化,就必须培养人的现代化,让教育充满人文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