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6章 城市与区域发展.ppt

第6章 城市与区域发展.ppt


二、城市化与区域经济
1、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这一概念是西班牙工程师塞达(A.Serda)在1867年 其所著《城镇化基本原理》一书中首先使用的。 —(1)经济学角度 城市化是各种非农产业发展的经济要素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它不仅包括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还包括 非农产业投资及其技术、生产能力在城市的集聚,城市化与产 业结构非农化同向发展。
二元结构模型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创立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二元结构模型”, 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由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 业部门组成。 农业生产依赖拓展土地面积,农村人口快速增加使得 劳动力严重过剩,而工业部门发展需要劳动力。当农业劳 动力完全被吸引到现代工业部门中,二元结构就变成了一 元结构,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
预期收入差异理论
背景:随着经济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严重,大批劳动力在 城市找不到工作,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 这个现象,二元结构模型无法解释。 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提出预期收入差异理论 1)基本思想: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是基于对城乡预期收入差异, 并不是实际收入差异。 2)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果不仅包括农业部门、现代工业部门,还存在 “城市传统部门”。 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先是进入城市传统部门,包括个体商业、服 务业(服务员,清洁工等)和建筑业(非熟练建筑工人等),再向现代 工业部门转移。
3、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区域发展要素与城市化的关系
第一,地理位置(沿海/沿江)与城市化。 第二,交通设施与城市化。交通干线(铁路、公路、 水路等)、或依托交通枢纽(如港口、机场、火车站场 等),从而使城市化的发展大大优越于交通闭塞、通讯落 后的地区。 第三,资源优势(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与城市化。
截止2017年初,我国的城镇化率平均为57.35%,
(2)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双向互促共进规律 第一,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正相关关系。 凡是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较高。 (见下表)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国家(地区)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 数量 (美元) 60%以上 34 3858 40-59% 43 2155 20-39% 39 700 19%以下 42 310
2、城乡统筹的主要内容
(1)农村城市化:土地权属划分、投资、金融、公共设 施 (2)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由传统农业向 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 (3)农民市民化: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将农业 人口转移到大中城市或者小城镇的过程,而是在政治权利、 社会生活、经济政策等各方面赋予农业人口以城市居民 相同的待遇。尤其是教育和户籍制度。 (4)城乡一体化 :包括城乡空间一体化、城乡市场一 体化、城乡产业结构一体化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第6章
城市与区域发展
重点问题: 中心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内容
一、区域中心城市
1、中心城市的分类
中心城市,指在特定区域内在经济上有重要地位,主要是 指那些具有综合性、多功能的经济中心作用的大城市。 (1)按照层级分类 国家中心城市——我国12座:上海、北京、郑州等
3、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中心城市具有现代市场经济的内生优势。 第二,中心城市具有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的巨大潜力。 第三,中心城市具有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的扩张力。 第四,中心城市具有成为大流通枢纽的有利条件。 第五,中心城市是精神产品生产流通中心。 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说到底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 是强大的经济聚集作用;二是巨大的经济辐射作用。
3、城市化的规律
(1)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规律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最先提出这一理论。城市化进程具
有阶段性规律,即全过程呈一条被拉平的倒S型曲线。 当然,并不是任何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在时间轴上都表现为一 条光滑的倒S型曲线,但大部分国家的数据基本上支持了这一 结论。(见下图)
城市化发展的倒S型曲线
我国城市发展阶段 起步发展阶段(1949-1957);振荡阶段(1958-1965); 停滞阶段(1966-1978); 恢复正常发展阶段(1979-1995);快 速发展阶段(1996-至今)
(2)城市化的定义 城市化的定义包括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乡村不断的转化为城市并最终为城市所同化; 第二个层次是乡村本身内部的城市化; 第三个层次是城市自身的发展,即所谓“城市的城市化”。 第四个层次是作为各个不同学科领域研究对象的城市化, 比如:人口城市化、地域城市化、景观城市化、工业城市化 和生活方式城市化等; 第五个层次是最抽象意义上的城市化,即作为城市化整体 运动过程的城市化
--城市发展对乡村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托达罗 从发展中国家城乡普遍存在失业的前提出发,认为以前的经济 理论将农村劳动力向生产力较高的工业部门的转移视为一步到 位的过程的观点是不实际的,其没有考虑到那些缺乏技术的农 村移民是否有可能真正在高报酬的城市工业部门中得到就业机 会,由此,他提出了城乡人口流动模型。托达罗提出了与刘易 斯相反的政策含义: 第一,城市就业机会的创造无助于解决城市的失业问题。 第二,改变政府干预城市工资水平形成的政策。 第三,调整教育投资结构,减少(对农村)教育过度投资。 第四,重视农村与农业的发展,消除城乡经济机会的不均等, 扩大农村中的就业机会。
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
第六章节明确提出,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当时竞争的中部城市:武汉、郑州、长沙、石家庄
位于中国的地理中心附近
米字形高铁路线 连接东西,贯通南北
小红圈为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广州; 黄线内为华北平原、江淮平原;蓝色线条为巨大山脉,东西方向, 特别是往西北方向,只有郑州西部是比较方便的通道
一、区域中心城市
(1)按照层级分类 跨省区中心城市——成都、汕头、杭州等 省级中心城市——人口在50万以上的,比如河南省郑州、洛阳 省内经济区中心城市——江苏省淮海经济区的徐州 县域中心城市——人民政府所在地
县域内的中心镇
(2)按照人口规模划分级别 一级中心城市: 其非农人口规模在500万人以上; 二级中心城市: 其非农人口规模在200万-500万人; 三级中心城市: 其非农人口规模在100万-200万人; 四级中心城市: 其非农人口规模在50万-100万人; 五级中心城市:其非农人口规模在25万-50万人。
2、中心城市的区域影响
中心城市作为国家经济活动的集中场所,是区域经济发 展的关键所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促进区域内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二,通过自身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区域内市场的自由竞争。
第三,通过开放,深化区域的商品化生产与发展。
第四,通过发展高科技,带动区域内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增强。
第三,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同时发生变化。
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是产业结构的多元化、高度化,就业结 构的变化趋势是就业结构的城市化,进而形成人口的城市化。一 方面是农业劳动份额的降低,另一方面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城 市化的演进过程就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产业转移的过程。 历史数据表明,某个国家或地区在哪个时期农业劳动力的份 额下降的多,城市人口也就增加的快,而且,城市人口比重的 增长幅度总是大于或略大于农业劳动份额的降低幅度。
第二,城市化率明显超过工业化率。
据钱纳里的世界发展模型,在工业化率、城市化率共同处 于0.13左右的水平以后,城市化率开始加速,并明显超过工业 化率。 发达工业国家的经验也表明,在工业化后期,制造业占GDP 的比重开始下降,这时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始减弱, 但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这使城市化仍然保持了上升态势。
(2)区域经济特点与城市化的关系
第一,区域经济外向度与城市化。
第二,区域产业结构与城市化。
第三,区域科学技术水平与城市化。
4、城市化的影响机制
(1)城市化的推力机制 指随着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劳动 力不再为农业所需要,而被游离或“推”出去,流向收益 更高的地方,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一,农业生产要素和人口向城市转移是城乡经济发展 的必然。 第二,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为农业生 产要素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提供了可能。
复习思考题 1、简述中心城市的类型和作用。 2、论述城市化发展的规律。 3、简述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4、论述城乡统筹的理论依据及其主要内容。 5、城乡统筹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三个方面? 6、如何改革城乡的分配制度?
பைடு நூலகம்
(2)城市化的拉力机制
城市化的拉立机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通过城市的 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集聚效应使城市化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扩散效应主要通过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城市化的 进程。 包括:城市集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城市规模经济对区域发 展的作用;城市空间效应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城市的辐射效应机制
三、统筹城乡发展
1、城乡统筹的内涵
(1)城乡统筹的基本涵义
指要打破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从制度和机制上把城乡结合 起来,将城乡置于同一层次上谋划统一协调发展。 根本目的是消除城乡分割体制,促进城乡生产力的发展,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推进城乡协
调发展和共同富裕,实现城乡一体化。
3、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1)区域发展要素与城市化的关系
第一,地理位置(沿海/沿江)与城市化。 第二,交通设施与城市化。交通干线(铁路、公路、 水路等)、或依托交通枢纽(如港口、机场、火车站场 等),从而使城市化的发展大大优越于交通闭塞、通讯落 后的地区。 第三,资源优势(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与城市化。
(3)城市文明普及的阶段性加速规律
当城市化水平低于10%时,城市文明的辐射能力很弱,城市 文明仅限于市民享受; 当城市化水平达20%~30%时,城市辐射能力开始加强,城市 文明普及加速,普及率约为25%~35%; 当城市化水平达30%~4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约为40%~50%; 当城市化水平超过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达到70%以上,这 个阶段是城市辐射力最强,城市文明普及最快的时期; 当城市化水平超过7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达到90%以上,这 意味着不住在城市里,照样能享受到城市文明,这时人口和经 济就不会再往城市流动了,城市引力趋近于零甚至为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