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六讲_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第六讲_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社会系统 社会关系 推崇感情的逻辑 非命令型的横向沟通 在非正式组织中管理更多地依赖于领袖个人的人格魅力 个人自愿加入
成文的、强制性规则约束
正式组织的管理一般都采用“经济-技术”手段,偏于技 术科学
不成文的、自我约束
非正式组织的管理一般都采用“社会-心理”手段,偏于社会 科学
非正式组织:成因
非正式组织:成因
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赋予正式组织以活力
正式组织是个骨架;非正式组织是血肉。
增强正式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正式组织一般从单方面的物质利益着手去团 结其全体成员的,而非正式组织从精神需求 方面发挥自己的特性和长处。
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II)
沟通渠道灵活多变,信息流转通畅。
非正式组织信息沟通方式不拘一格,其人际 关系的网络超越了部门、单位以及层级。 非正式组织培养归属感,尊严和价值。
对非正式组织的管理
3.牵住领袖人物,清除“害群之马”; 4.用组织文化引导; 5.加强正式组织的调控力度。
非正式组织的识别
网络分析法 建议网 信任网 交流网
网络分析的步骤
1.设计并应用雇员问卷
就建议、信任和交流三方面进行询问 在进行问卷前要进行预测试
您每天都会跟谁说话? 至少每周一次,您会向谁寻求帮助或建议? 经过一天的训练,您认为您可以替代谁的工作? 为了您的一个不受大家欢迎的建议得到通过,您会寻求谁的支持? 在工作事务上,您认为谁值得信任? 您认为,您的下属某某会就与工作有关的事务咨询谁? 您认为,您的下属某某会在工作事务上会信任谁?
维护个人完整人格、形成健康心理。
非正式组织的消极影响
1.墨守成规,阻碍变革。 2.角色、目标上的冲突,降低组织效能。 3.抑制才能发挥,造成企业人才流失。 4.拉帮结伙,散布谣言,影响企业安定团 结。
对非正式组织的管理
1.正视非正式组织存在,接受并且理解。 2.进行积极有效的情感沟通。 ⑴平易近人的交流方式。 ⑵善于聆听。 ⑶适时赞誉。 ⑷理解潜规则。
主要的问题如:
也有针对管理人员的问卷,比如:
网络分析的步骤2
2.交叉检验问卷(cross-checking):
检查雇员问卷回答的一致性。
3. 处理数据,绘制网络关系图。
建议网络图 信任网络图 交流网络图 管理者问卷中的三个图
案例
非正式组织的紧密化及其防范
概念: 案例: 1993年底,正准备进行二次创业的实达电脑公司内部领导班子发生 了冲突,结果是总经理带领30名骨干员工集体出走,差点使年轻的 实达公司折戟沈沙; 1995年正处於高峰时期的小霸王主帅段永平率几乎全部中层管理者 集体请辞,另立门户,结果是辛辛苦苦营造起来的小霸王知名品牌 可悲地成爲历史; 1998年底瀛海威除总经理之外的管理层集体哔变一度曾使瀛海威元 气大伤; 1999年北京现代城房地産公司4名销售副总监带领部分销售人员以 18 25万元的一次性费用被挖走...... 2000年的时候,创维集团以陆强华为首的销售团队集体跳槽,导致创 维濒临崩溃。 2006年,人大法学院教授集体跳槽事件
非正式组织:成因
血缘 地缘 总之,人们有互相结合的需要,倘若不能 从正式组织或领导措施上获得需要的满足, 则非正式的结合就会增多。 思考: 监狱中的非正式组织是基于什么 形成的?
非正式组织:特征
很强的凝聚力:在非正式组织里,共同的情感是维系群 体的纽带,人们彼此的情感较密切,互相依赖,互相信 任,有时甚至出现不讲原则的现象。非正式组织的凝聚 力往往超过正式组织的凝聚力。 心理的协调性:由于有自愿的结合基础,非正式组织成 员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因而情绪共振,感 情融洽,行为协调,行动一致,归属感强。 信息沟通灵: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感情密切、交往频繁、 知无不言,信息传播迅速,成员对信息反应往往具有很 大的相似性。 自然形成“领导”人物:非正式组织不是由于组织的决 定而成立的,它虽然没有上级任命的领导,但实际上每 个非正式组织都有自己的“领导”。非正式组织内“领 导”的形成,是在发展过程中自然涌现出来的,成员的 拥戴程度比正式组织高,号召力强。
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是为有效地实现共同目标而规定成员之 间的相互关系和职责范围的组织体系。它的组织结 构,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均由管理部门规定,组织 中的各种活动必须遵循有关规章和制度。 技术-经济系统 工作关系 讲求效率的逻辑 命令型的纵向沟通 在正式组织中,管理依赖的是职权 领导者选择
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不确定的而且没有固定结构的分支机构, 是由无意识的社会过程产生的,可把它看成是一种没有 固 定 形 态 的 、 密 度 经 常 变 化 的 集 合 体 。
非正式组织紧密化的信号: 1. 各种小道消息充斥企业; 2. 非正式组织开始出现固定的核心成员; 3. 本企业或本部门的一些成员的非正式地位或职能超 过其正式地位或职能; 4. 当员工产生不满或异议时,更多的是向非正式组织抱 怨,而不是通过正式渠道向管理层反映. 这预示着正式 组织中的影响力相对于非正式组织在迅速减弱. 5. 非正式组织的成员比管理层更快的获知企业内外或 部门内外的信息
兴趣型:
破坏型: 积极型 典型例子
班集体中的非正式组织 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
创维销售团队集体跳槽事件 国有企业内的非正式组织 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官不宜聚,兵不宜散 八爷党 东汉的“妇寺干政”
党政机构里的非正式组织
历史故事中的非正式组织:
巴纳德的研究
“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 正式组织有三种普遍的特征:
协作的意愿 共同的目标 信息的沟通
把非正式组织看作是存在于正式组织中产生于同工作有关的联系并 从而形成一定的看法、习惯和准则的无形的组织。 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相比没有正式的结构,成员常不能自觉意识 到共同的目的,而只有通过与工作有关的接触才能产生,并因而确 立了一定的态度、习惯和规范。 非正式组织常常为正式组织创造条件,反之亦然。 非正式组织有三种普遍的功能,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
巴纳德认为,如果不调查研究非正式关系的网络和非官 方的准则,就不可能了解正式的权力等级结构和官方的 规则体系,同样,也就不可能对正式组织的性质有所了 解,因为这些正式建立的和非正式产生的形式是不可分 割地伴生在一起的。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首先了解与正 式组织有关的非正式组织的情况,才能真正了解正式组 织的运行状况,而从正式组织的规则、章程等正式文件 中却并不能看出这个组织是如何运行的。总体来看, “对绝大多数组织而言,了解组织的诀窍是,了解其非 正式社会的人物、事情和缘由”。 法约尔说,在正式组织中,非正式组织就像灯塔和航标 一样指引着人们的行动。
非正式组织:从霍桑实验谈起(IV)
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梅奥在1933年发表了 《工业文明的人性问题》, 1945年又发表了 《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梅奥把非正式组织 定义为:因满足员工的社会需要而产生和存在 的,并形成具有某种传统习惯、规矩、职能甚 至特定的礼仪的群体。 此后,大量的人类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 生理学家和管理学家积极投入到这方面的研究。 比如,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 个层次,说明物质需要只是人最基本的需要, 精神的需要更为重要,而这种需要的满足,大 多是在非正式组织中得以实现的。
利益相关
雇员内部容易形成,而雇主与雇员则难以形成
同一部门接触比较多, 同一层级需要相互合作, 上下级之间经常需要沟通和报告等
工作联系
安全的需要 情感、兴趣、认同、共同的经历等
情感:比如成员之间本来就有深厚的友谊 兴趣:一起去运动等;参加兴趣小组等; 认同:性别认同;种族认同;国籍认同;等等 共同的经历:一起扛过枪、一起下过乡、一起同过窗,等等
非正式组织:分类
从安全性和紧密度两方面来划分:
紧密度
破坏型
积极型
消极型
兴趣型
安全性
非正式组织:分类( II )
消极型:
既不安全也不紧密 内部没有一个得到全体认可的领袖 有好几个小团体 小团体利益高于组织利益
安全,但不紧密 共同兴趣、自娱自乐 紧密,但不安全 与组织抗衡、不服从组织 紧密且安全 对组织目标高度认同、良好的企业文化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李金波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2007.4.4
课程简介
霍桑实验 概念、成因与分类 功能 管理
非正式组织:从霍桑实验谈起
时间:1924年-1932年 主持人:
美国行为科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乔治·埃尔顿·梅奥
地点: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 实验的理论基础:以泰罗的科学管理的理论逻辑为基础。 实验目的:为测量各种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试 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 生产率的途径。 实验设计:
非正式组织的紧密化及其防范(II)
非正式组织紧密化的诱因: 1. 员工同质化: 年龄\背景\文化层次 2. 核心人员的不利变动 3. 自认为不公平的绩效评估 4. 非正式组织之间的矛盾 5. 非正式领袖的消极作用 6. 组织变革或面临危机
非正式组织的紧密化及其防范(II)
概念:非正式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