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极拳谱》校记

《太极拳谱》校记

《太极拳谱》校记本文作者逸川在太极拳的修练过程中,从开始,我就对太极拳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习拳之道,理义先明。

从普遍认知的太极拳,是一种老年人―养生运动‖,对太极拳一无所知,开始对太极拳有种探求。

想探求的是,影响2亿人的太极拳,到底源本的面目是什么?那么,从理上探求,可以探究其源、其流传,前人所说的拳学真义。

拳谱在武学中,是传承的代表,由于门第的观念,更因其武技,拳谱的流传,只是在师徒间择人而传承。

一 .现存的重要拳谱明清两代禁民间习武,清末社会动乱,到民国年间国术盛行,武学人士为了振兴国家,纷纷广为授徒,武术进入一个辉煌时代,拳谱多是从清末民初公布出来的。

在现存的拳谱中,我没有找到清末以前的拳谱。

1.廉让堂太极拳谱--武式太极拳二代传人李亦畲手抄拳谱《廉让堂太极拳谱》1935年刊行廉让堂太极拳谱,1935年在山西太原公开刊行,武式太极拳的拳谱传承,据武禹襄之甥李亦畲手抄本《老三本太极拳谱》刊刻。

武禹襄学拳、得拳理于赵堡镇陈清平,陈清平学拳于赵堡镇六代祖师张彦,陈清平发展拳架为:腾挪,领落,代理。

廉让堂本太极拳谱,是武禹襄将得自于陈清平的拳谱,经武禹襄、李亦畲两代传承,对陈清平所传拳谱有所增益。

如李亦畲所作《太极拳小序》、《五字诀》,是李亦畲习拳的总结,讲理深刻。

李亦畲《老三本太极拳谱》自藏本此谱的流传,由李亦畲手抄,―此卷余手订三本。

启轩第一本(注:李亦畲之弟),友人郝和一本(注:郝和珍,后授太极拳于孙禄堂),此本系余自藏。

‖故李氏手抄本,又称《老三本太极拳谱》、《李氏太极拳谱》。

逸川校对的《太极拳谱》,在第四卷《王宗岳太极拳论》,依据李亦畲手抄《老三本太极拳谱》,传给郝和珍的本校对。

2.乾隆抄本太极拳谱--传自于陈长兴的太极拳谱《乾隆抄本太极拳谱》,姜榕樵1928年刊于《太极拳讲义》拳谱首次刊刻于姜榕樵、姚馥春合编1928年出版的《太极拳讲义》。

据该书姚馥春序及拳谱前叙,拳谱得自于汤士林,汤士林学拳于形意名家许占鳌,许占鳌得拳谱于广平陈姓。

可查知许占鳌的太极拳,是学自于陈长兴之孙,陈耕云之子。

也就是说,乾隆抄本太极拳谱,是传抄于陈长兴的手抄拳谱,下文对此详论。

逸川校对的《太极拳谱》,在第三卷《乾隆抄本太极拳谱》。

3.太极法说——考证为蒋发所传的拳谱吴氏家藏手抄本《太极法说》这本拳谱自杨式家传,称《杨式太极拳老谱》,此谱由杨禄禅在王府授拳时传出,杨禄禅学拳于陈长兴,得拳理于陈清平。

杨家手抄拳谱,此谱手抄2本,一本传于吴式太极拳始祖全佑,吴式得拳理于杨班侯,此谱封面题《太极法说》,吴公藻题字如下―此谱乃先祖吴全佑府君拜门,由班侯老师所授,是于端芳亲王府内抄本。

‖此谱最早刊刻于世,在1935吴公藻《太极拳讲义》原谱影印面世,另一本家传由杨禄禅后人杨振基1992年,出版《杨澄甫式太极拳》影印。

逸川校对的《太极拳谱》,在第五卷《太极法说》。

4.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此谱为杨班侯所传,主要讲技击。

杨禄禅把其子杨班侯送到武禹襄处念书,武禹襄授以拳艺―读书不甚聪敏,习拳颇领悟。

‖逸川校对的《太极拳谱》,在第六卷《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

5.太极秘术--赵堡秘传太极拳谱王柏青《太极秘术》这本拳谱,是赵堡太极拳秘传手抄拳谱,蒋发传承第四代王柏青所写。

首次影印是在2000年出版郑瑞《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

拳谱自序《王柏青留示》中,写于雍正六年冬月即1728年,拳谱记载自王宗岳开始,蒋发、邢喜怀、张楚臣、王柏青等四代传人的重要拳论,为现存赵堡太极拳极为珍贵的拳谱。

逸川校对的《太极拳谱》,在第二卷《赵堡太极拳谱》。

二.拳谱的内容拳谱,是古代师徒传承的印记,于清末民国年间开始形诸笔墨刊印,传抄者也主要是传承人。

明清两代抑武,拳谱的传承,多以师徒间口传的方式记诵。

上面记述的重要拳谱,从公开面世的时间来看,都是在民国年以后,而实际探其源,拳谱来源于北派太极拳主脉,即温县赵堡太极拳。

从内容上说,拳谱是根本拳理的记录,如果习一门拳法,拳谱如四书之于儒家。

熟读拳谱理论,是在太极修炼过程中,必修的功课。

1.太极拳经––三丰祖师歌诀七首《乾隆抄本太极拳谱》,赵堡太极拳手抄拳谱中多见。

七首歌诀的注解中有―以上系三丰祖师所著,不待作技艺之末也。

‖在王宗岳太极拳论中,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在七首歌诀中,四两拨千出自第四首。

七首歌诀,在乾隆抄本和赵堡本拳谱中,题名为《太极拳经》,可见其重要性,是拳之核心经文。

2.太极拳需敛神聚气论––三丰祖师所作拳论此论为三丰祖师所作,最早刊刻于吴图南《国术概论》,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次见于萧天石编《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版,这本书是萧天石得自于武当山道总徐本善道长。

这篇拳论,吴图南略去了比较关键的,太极拳十大要领一段。

这篇论,详述无极、太极之理,并阐述太极拳为入道之基,性命双修之学。

据来源内容判断,为三丰祖师所作。

吴图南本,为什么会略去比较关键的段落,下文再作说明。

3.王宗岳太极拳论––三丰祖师拳经的注解王宗岳太极拳论是三丰祖师七首歌诀的注解。

是太极拳各支所共重的经论。

如:此拳之道理王宗岳先生所著太极拳经论之最详。

——孙禄堂《拳新述真·第六章太极拳》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王宗岳论详且尽矣。

——李亦畲手抄本《太极拳谱》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峰。

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同州,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

——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王宗岳的拳论重要性,上三则为各支前三代重要传人,都共述王宗岳拳论的经典地位,后来考据者,论其伪又不离其文理应用。

4.十要(又名九要论)––太极拳理总论又称《拳术总论十章》,在形意拳中有同谱,名为《九要论》,太极拳中流传的此谱,在形意九要论中,增加一篇《刚柔论》。

在赵堡拳界有东头《九要》,西头《十章》的说法。

西头十章,即是指此谱,在赵堡传人中广泛流传。

此谱在民国二十三年即1935年,陈绩甫所著《陈氏太极拳汇宗》中,名为《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

在赵堡也多有传本,如赵增福1997年版《中国赵堡太极》,由郑锡爵所传《太极拳十要论》。

这本拳谱的争论重点,是否为太极拳所包含的拳谱。

现世学者多依据形意拳中披露较早,证拳谱为伪。

而拳谱在记诵手抄的过程中,太极拳中此谱内容,较形意九要论要详实,且手抄拳谱更多,依其理孙禄堂汇通太极、形意、八卦之后,也论说了三家理归于一。

根据这些流传事实判断,十要也是太极拳的重要拳谱之一。

5.太极法说——据考证为蒋发所传拳谱由杨禄禅家传至今的这本手抄拳谱,根据《古今太极拳谱源流及阐秘》,考证这本拳谱为早期蒋发所传抄,拳谱内容以太极之理,以及功法理论,以及十三势等内容。

根据内容及拳谱的流传路径,此谱是杨禄禅得自陈长兴传出。

三.武当赵堡太极拳简介武当赵堡太极拳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是武当派太极拳祖师张三丰传,三丰祖师是太极拳的集大成者。

明万历二十四年祖师王宗岳传蒋发。

蒋发(一代)传邢喜怀,邢喜怀(二代)传张楚臣,张楚臣(三代)传陈敬柏、王柏青,陈敬柏(四代)传张宗禹,张宗禹(五代)传张彦,张彦(六代)传陈清平(七代),历代宗师传承都是以公天下之心,后世为纪念历代宗师传承的功德,遂以地名命名拳法。

陈家沟自陈王庭始练炮捶,传自于少林拳法,与武当赵堡太极拳本无联系。

陈家沟在地域上现在隶属于赵堡镇,地处近,自第四代陈敬柏,私授拳法于族弟陈继夏以太极内功,并授以王宗岳太极拳谱,后隔代传至陈长兴,经其子陈耕云北京传出《乾隆抄本太极拳谱》。

陈家沟拳法以炮捶为主,教杨禄禅名世的陈长兴,因村里人认为陈长兴改造炮捶,不允许陈长兴教授太极拳,尤其不允许教陈姓学习。

所以其子学的仍是炮捶,而不是太极拳。

陈家沟炮捶与武当内家太极拳法绝然不同,1950年北京举行太极拳会议,陈发科(其曾祖父陈长兴),被拒出席参与研讨,此事见载于吴图南香港版《太极拳之研究》,第52页《太极拳研究会议陈发科自认列席》。

四.略谈读拳谱首先,拳谱在流传中,传承人代有增益。

如李亦畲在他手抄的《老三本太极拳谱》中,增加自己的练拳总结《太极拳小序》、《五字诀》。

而无论是哪一代传抄,拳谱的内容根本,需以张三丰、王宗岳、蒋发等人所传拳经论为主。

其二,需明古代传人,对于拳谱的珍视,同时不可忽视,时代变迁在手抄拳谱中的遗漏。

在民国以前,各拳家传承人,对拳谱秘而宝之,几乎没有刊刻出书的情况。

而到民国,国术大盛,各拳谱纷纷发祥流传。

在上文,《太极拳需敛神聚气论》中,吴图南所漏为:太極拳總勢十有三。

掤擠按採挒肘靠進步退步右顧左盼中定。

按八卦五行之生剋也。

其虛靈。

含拔。

鬆腰。

定虛實。

沈墜。

用意不用力。

上下相隨。

內外相合。

相連不斷。

動中求靜。

此太極拳之十要。

學者之不二法門也。

习传统太极拳的人,可知这段太极拳十大要领,是太极拳最核心的要领,而此段述为‖学者之不二法门―,可见十大要领的核心功法位置。

而吴图南此篇,为什么遗漏?在研读拳谱的过程中,类似的情况我发现几例。

习拳者珍而宝之,在拳门规矩者,拳诀不轻易外传,德不修者不与之。

所以披露的拳谱中,传出者会有所保留。

其三,习拳者需寻明师。

太极传自道家,讲究秘传。

虽不能说,现今拳谱已尽展现,就算是展现得尽,得拳谱不得诀要,也只是纸上得来,错解古人。

在三丰祖师七首歌诀中有,―入门引路需口授‖,就算读尽古谱,也需口传身教,在实际技艺中得到印证。

五.《太极拳谱》校对因由在习拳,探究其源的过程中,我明了拳谱在太极拳修练过程中的指导意义,师曾说,练拳者练得对不对,可参照拳谱印证。

阅读了现存的拳谱,以及重要书籍后,我感觉到太极拳谱,在现存传抄的错乱,不被珍视。

现存书籍出版,多以资料整理为主,校对中不够细心,限宥于门第是非,不得见拳谱之真面目。

所以,在搜集拳谱的过程中,我一心睹拳谱之真面目,找尽资源整理了上述脉络的太极拳谱。

而我的校对原则是,一切皆以拳谱的本有面目,绝不妄改一字。

因为我认为,哪怕手抄,深明拳学的前辈们,对于拳谱依然有自己的整体理解。

拳谱校完,给一老师看,老师鼓励说,―这事再不做,这些旧拳谱就再也看不到原有的面目了。

‖----------------------------------------------------------------------附一篇,2012年校对完上述各拳谱,写的一篇《谈谈拳谱》:师父几年,谈谈练拳中的一个环节:拳谱的看法。

拳谱,与师授,就好比经和史的关系。

古儒治学讲究经史合参,经学就是道统古今一脉相传的东西,史就是这个时代发生的事情的记述,是这个时代的人,对发生的事去印证道统(用现在通俗的话说,道统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

而史学的著作精神是以史演经,史学的精神必须是合乎经义,才能称之为正史。

而拳师口授身教,正身心的教法,即是以自己一生习拳的经验,去演述拳经,使一脉拳学能传承下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