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观汉记》简介

《东观汉记》简介

1 《东观汉记》简介 中国古代史 范黧 M070494

一、《东观汉记》概况 《东观汉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巨著,记录了东汉从光武帝至灵帝一百余年的历史。全书由班固、刘珍、蔡邕、杨彪等人编撰,历经自东汉明帝至献帝几乎一朝时间尚未最终完成。《隋书经籍志》所录《东观汉记》有一百四十三卷,经唐宋至元朝逐渐散佚,今天所见为清代及现代人辑本。 《东观汉记》一书之所以得名,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在编撰之初,图籍盛于兰台,因此班固等修史主要于此。班固等虽作《世祖本纪》及《列传》二十八篇,但并未汇成一编,当然也不可能有一个正式的书名。章帝、和帝时期起,国家藏书之地由兰台徙至南宫东观,《东观汉记》的撰修地点也从兰台移到了东观,直至东汉末年。但是既便如此,《东观汉记》在当时也未见“东观”命名,只以《汉记》为名,至东汉末年,从应劭《风俗通义》等书的引用来看,依然以《汉记》相称,,直至三国两晋时期,包括《三国志》中的记载亦未见《东观》之称。究竟何时开始使用《东观》之名,史籍未见记载,但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传篇》中,已经把《东观汉记》简称为《东观》;此外,刘孝标作《世说新语注》,于《言语篇》引《东观汉记》马援事做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是三次引征《东观汉记》,一次引征《东观记》。刘勰、刘孝标和郦道元三人处于同一时代,即公元六世纪上半期,所以《东观汉记》的得名当在此之前。 二、《东观汉记》的编撰

《东观汉记》的撰写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东汉明帝时期,班固私撰《汉书》,汉明帝看后很欣赏他的才能,诏诣校书郎,除兰台令史,后又升迁为郎,典校秘书,继续撰写《汉书》。在《汉书》的撰写之外,明帝又令班固先后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以及杜抚、马严、刘复、贾逵共同编撰本朝史。先行撰成的是《世祖本纪》,后又陆续有光武帝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是《东观汉记》的开篇之作。 安帝永宁年间,邓太后又诏令谒者仆射刘珍以及谏议大夫李尤、刘騊駼、刘毅著《中兴以下名臣列士传》,而刘珍等人所撰不止于此,还包括了从建武至永初时期的纪和表,这就使《东观汉记》具备了国史的规模。随着刘珍等人的去世,侍中伏无忌、谏议大夫黄景继续撰写了诸王、王子、功臣、恩泽侯表和南单于、西羌传以及地理志。 桓帝元嘉元年,桓帝令太中大夫边韶、大将军司马崔寔、议郎朱穆、曹寿作《孝穆皇传》、《孝崇皇传》和《顺烈皇后传》,又增安思皇后等入《外戚传》,崔篆等人入《儒林传》。崔寔、曹寿又与议郎延笃作《百官表》和顺帝功臣孙程、郭镇以及郑众、蔡伦等人的传。这次续补,主要增加了人物传记,而《百官表》为崔寔、曹寿新创。 《东观汉记》的最后一次续修是在东汉灵帝、献帝时期。《史通·古今正史篇》云:“熹平中,光禄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杨彪、卢植著作东观,接续纪传之可成者,而蔡邕别作朝会、车服二志。后坐事徙朔方,上书求还,续成十志。会董卓作乱,大驾西迁,史臣废弃, 2

旧文散佚。及在许都,杨彪颇存注记。至于明贤君子,自永初以下阙续”。蔡邕等人究竟做了什么样的工作,至今只能通过《后汉书·蔡邕传》知其撰补了《灵帝纪》和列传四十二篇、以及“十志”。

三、《东观汉记》的传承 《东观汉记》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散佚。 于唐贞观年间编撰的《隋书·经籍志》录得的一百四十三卷是东汉末年杨彪整理的版本。东汉末年,乱经历董卓之乱,《东观汉记》书稿已经开始散佚。至杨彪许在许都续补《汉记》之时,蔡邕等人的原稿已经无法补齐,而经历魏晋南北朝《东观汉记》未有散佚。 《旧唐书·经籍志》将《东观汉记》录为一百二十七卷。《旧唐书·经籍志》抄自毋煚的《古今书录》,作成于唐玄宗开元九年以后,为集贤书院官本。由此看来,至唐开元年间,官本《东观汉记》已经散佚了十六卷。 传至两宋,《东观汉记》散佚更多。《通考·经籍考·杂史类》引罗鄂州序曰:“愿闻之上蔡任𣵵《文源》曰:‘𣵵家旧有《东观汉记》四十三卷,丙子渡江亡去。后得蜀本,错误殆不可读,用秘阁本雠校,删著为八篇。洎见唐诸儒所引,参之以袁弘《后汉纪》、范晔《后汉书》,粗为完具’。”罗愿为南宋初年人,说明到北宋末至南宋初年,《东观汉记》已亡佚至四十三卷,缺失了三分之二以上,便是这一版本,不久也便“渡江亡去”,后又有蜀本,但错误很多,经校雠后仅存八篇。 至元代,《东观汉记》完全散佚。

在《东观汉记》流传之初,为世人极为看重,与《史记》、《汉书》并称为“三史”,地位极其重要。晚出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作,如三国吴谢承、晋薛莹、华峤、谢沈、袁山松以及南朝宋范晔、梁萧子显的七家《后汉书》,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张莹的《后汉南记》,无不取材于《东观汉记》,所以《文心雕龙·史传篇》有“后汉纪传,发源东观”的说法。在诸家《后汉书》之中。在诸家东汉史作中,由于范晔的《后汉书》集诸家之大成,,加之屡有人注音释义,遂大行于世,《东观汉记》于是逐渐浸微。

四、《东观汉记》的辑佚与整理 虽然《东观汉记》逐渐散佚失传,但直至唐宋时期,《东观汉记》仍然流传不绝,人们记述东汉史事仍然经常引用其中文字,因此,在传世文献中,还是保存了《东观汉记》的许多片段。不过,清代之前,长期无人进行辑集,直至康熙年间,钱塘姚之骃成《后汉书补逸》,辑集了有关东汉的八种史书,其中第一种即为《东观汉记》八卷。姚之骃辑集《东观汉记》只查阅了《后汉书》李贤注、司马彪《续汉书》刘昭注、《北塘书抄》、《艺文类聚》、《初学记》五种书籍,即便在这几种书籍中仍有很多遗漏。在所获文字上,也有很多地方杂乱失次,《东观汉记》有是按纪、表、志、传、载记,而姚之骃对所辑遗文仅按帝王、后妃、诸王、一般人物为次,第八卷的大多数条目又随意标题,尽失原书体例。对一人的事迹,姚之骃采取随得随录,不序其先后的方法,每条遗文之后,一概不标明出处。尽管姚之骃的辑文有诸多问题,但他毕竟是第一次将散佚的《东观汉记》辑录成书,首创之功仍然不可湮没。 乾隆时设《四库全书》馆,纂修《四库全书》,馆臣对《东观汉记》重加辑录。这一辑本在姚之骃辑本的基础上,参之以《永乐大典》所载,又翻阅了唐宋以前的一些类书、古注而形成的,其中如《太平御览》、《永乐大典》等都是姚之骃所没有利用的。由于《四库全书》馆扩大了辑录范围,因此他们辑录的《东观汉记》比姚之骃的辑本增加了近十分之六的内容。 3

全书共二十四卷,其中帝纪三卷,志一卷,列传十七卷载记一卷,无篇可归者,编为佚文一卷。《四库全书》馆辑本在各方面都超越了姚之骃的辑本。但是,《四库全书》馆的辑本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依然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典籍未能检查,或检查时所采用的底本不善,或者在检索时出现了遗漏,所以该辑本在完备性上依然还有不足。其次,馆臣对于帝纪、列传和载记的某些部分并不是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排比,而是把全部遗文缀成一篇,且对部分遗文有增有删。第三,馆臣依旧没有在每条遗文之后注明出处。第四,由于一些疏忽,编次上出现了一些混乱。

由于《四库全书》馆辑本的以上缺陷,因此,到了现代,依然有对《东观汉记》辑本进行进一步完善的必要。一九二八年,由吴树平先生与中华书局的赵明先生开始了对《东观汉记》重新辑录的工作。由吴树平先生确定需要翻检的古籍,赵明先生负责检索和辑录。此后,检索辑录遗文的工作又由吴树平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唐中瑜先生分担。辑遗完成后的《东观汉记校注》第一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中华书局2009年再版。 《东观汉记校注》对《东观汉记》进行了重新的辑录,凡姚之骃和《四库全书》馆馆臣所采用过的各种书籍又都全部做了检查;前书所谓采用的书籍,如《风俗通义》、《世说新语》、《隋书》、《史略》、《证类本草》、《太平寰宇记》、《事类赋》、《事物纪原》、《书叙指南》、《海録碎事》、《锦绣万花谷》、《事文类聚》、《记纂渊海》、《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玉海》、《翰苑新书》、《急就篇补注》、《鸣沙石室古籍丛残》、《一切经音义》、《华严经音义》等,也都进行了检索。同时,吴树平先生在对《东观汉记》进行辑遗和校注的过程中,对前人辑遗过程中采用底本版本的问题也进行了特别的注意。例如姚之骃和《四库全书》馆馆臣所参考的《北堂书钞》所用的是陈禹谟刻本,又参用唐类函中所录《北堂书钞》的部分,此本增删篡改比比皆是,因此也导致了《东观汉记》的辑本出现了诸多错误。吴树平先生辑校《东观汉记》采用的是孔广陶校注本《北堂书钞》,又参用了明抄本和活字本,取得了不少新的成果。其他各书也皆类此,尽量选用善本进行辑录。 全书共二十二卷,体例遵从了从《史通》、范晔《后汉书》李贤注、司马彪《续汉书》八志刘昭注、《北堂书钞》等书所载的体例,分为纪、表、志、传几个部分,分为纪三卷、表一卷、志一卷、传十五卷、载记一卷、散句一卷。 全书纪传的排列多参考了范晔《后汉书》,基本上按时间顺序排列,但遇到同属一族或者同类型、有关联的人物,则打破时间的界限,前后归在一处。少数人物时代不明,一律记载在传的最后一篇。志的排列主要参考了《后汉书·蔡邕传》李贤所注的《东观汉记》诸志的次序,同时也参考了《续汉书》八志的次序。纪传中文字的次序,参考《后汉书》,按照时间发生的先后,逐条进行排列,个别条目文字简略,无法确定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则一律缀于篇末。 《东观汉记校注》中各篇正文所蔡邕的文字,文末皆注明出处,未被采用的各条文字,一律作为校勘的资助,在校注中做出说明。

五、小结 《东观汉记》作为编撰时间最早的东汉史料,《东观汉记》有着其他资料难以企及的优势,也是其他各家东汉史作最重要的底本。《东观汉记》的逐渐散佚,对东汉历史的研究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因之姚之骃、《四库全书》馆馆臣以及吴树平先生对《东观汉记》的辑遗、恢复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东观汉记》与《后汉书》、《后汉纪》、《八家后汉书》、《资治通鉴》一起,作为记载东汉历史最基本、最全面的史料,在东汉历史的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