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学论文写作第六讲秦汉史研究热点与资料索引

史学论文写作第六讲秦汉史研究热点与资料索引

多;新的理论;新的资料:出土资料很 多。
三、基本史料
1.前三史《史记》、《汉书》、《后汉 书》及其注解。
• 宋裴骃撰《史记集解》一百三十卷 • 唐司马贞撰《史记索隐》三十卷 •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集历代67家的
考订要义,是为研究西汉历史和《汉书》 的基本著作)他和他的门人写的《后汉 书集解》
三、基本史料
五、研究的主要论题
3.秦汉政治制度 • 80年代以前,秦汉封建专制主义是研究的重点。
程树德《汉律考》(1919年自刊)、沈家本 《汉律摭遗》、曾资生《两汉文官制度》(重 庆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钱穆《刘向刘歆 父子年谱》(《燕京学报》第7卷,1930年) 和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商务印书馆 1935年)等是这方面研究的重要著作。
五、研究的主要论题
6.其他。秦汉史学、经学诸子、科学技 术、周边民族、中外关系等等也是研究 方向。
总而言之,秦汉史研究的主要方向:(1) 秦汉出土文献的整理和利用。(2)思想 文化史。 (3)地域史。 (4)研究不要局限秦汉史。
五、研究的主要论题
• 思想文化。王子今《秦汉区域思想文化研究》 四川1998年。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则 对以往较少注意的汉代下层社会观念进行了尝 试性整合。
一、秦汉史的特点和地位
• 2.中国社会基本结构模式在此时奠定。 例如政治体制、土地制度、社会类型等 都为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3.基本思想文化特质在此时奠定。如教 育制度、风俗习惯、思想、文化等。
• 4.中国历史上非常强盛的一个时期。
二、秦汉史研究的难易
1.三不易:史料少、文字难、研究者多; 2.三有利:新时代:研究角度可以有很
五、研究的主要论题
• 再如睡虎地秦简屡见的“隶臣妾”,其性质有 奴隶说、刑徒说、国有奴隶和刑徒说。
• 再如闾左身分的辨析。主要观点有闾左是七科 谪之一的逋亡人、是贫民、是封建依附农、是 里佐、是迁徙者、是贱人等,意见的相左说明 这个问题还有进一步讨论的余地。此外研究者 还探讨了佃客、儒生、方士、游侠等群体。
五、研究的主要论题
随着睡虎地秦简法律文书的公布,秦法 律制度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一批成果 相继问世,栗劲《秦律通论》(山东人 民出版社1985年版)是其中的代表作。
在政区地理方面有周振鹤《西汉政区地 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和李晓杰 《东汉政区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五、研究的主要论题
4.秦汉社会与文化
• 群体研究。如地主阶级。值得提及的论文有何 兹全《秦汉地主与魏晋南北朝地主的不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和 《两汉豪族发展的三个时期》(《秦汉史论丛》 第3辑)、杨一民《汉代豪族地主的历史地位》 (《历史研究》1983年第5期)、刘华祝《试 论两汉豪族地主坞壁》(《历史研究》1985 年第5期)、马彪《试论汉代的儒宗地主》 (《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4期)。
三、基本史料
• 汉简考释:如劳榦的《居延汉简考释》这部
书长期以来一直是治汉史者必读的著作。罗振 玉、王国维:《流沙坠简》,京都东山学社 1914年版;王国维:《流沙坠简考释补正》, 《学术丛编》1916年第1期。此外王氏还著有 《流沙坠简序》、《流沙坠简后序》等文,均 收入《观堂集林》。
三、基本史料
三、基本史料
• 汉简:在20世纪初以来,在甘肃、山东、湖
南、湖北、河北、安徽、青海、江苏、内蒙古、 广西等地发现汉代简牍共8万余枚。主要有敦 煌汉简939枚,居延汉简(10000余枚),罗 布淖尔汉简71枚,武威汉简640余枚,甘谷汉 简23枚,银雀山汉简7532枚,武威汉代医简 92枚,马王堆汉墓竹简960余枚,定县八角廊 汉简1000余枚,凤凰山汉简530余枚,居延 新简近20000枚等。
2.考古资料。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秦汉 考古资料越来越多。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 河北满城汉墓、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等被相 继发现,为秦汉历史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地下资 料。
• 考古资料主要有:墓葬文物、简牍文字等方面。
三、基本史料
• 以简牍资料为例。
• 秦简: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在湖北、
四川、甘肃等地相继发现秦简近5万余枚。主 要有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1235枚)、 龙岗秦简(150余枚)、四川青川秦牍(2 枚),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460枚)、湖北 沙市周家台秦简(390枚)、湖北江陵杨家山 秦简(75枚)、王家台秦简(800余枚),湖 南湘西龙山里耶秦简(36000余枚)等。
• 2.吕思勉《秦汉史》(开明书店,1947 年)这部逾60万字的著作采取以时间为 经、专题为纬的编写体例。
三、基本史料
• 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版)按秦人早期历史、秦国和秦朝三个历史时 段研究了秦发展、强盛和衰亡过程,在秦人来 源、秦的土地制度和秦文明特征等方面提出了 富有启发性的意见。
• 他撰写的《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版)在体例上吸收吕著《秦汉史》之长,不 仅对秦汉社会的历史演进轨迹进行细致探讨, 而且也涉及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
三、基本史料
• 马非百(元材)的《秦集史》,1982年中华 书局出版。这部著作分纪、传、志、表四部分, 分记秦人物事迹、典章制度、郡县设置、风俗、 教育、交聘、会盟等,是一部文献资料丰富的 秦史资料集。
五、研究的主要论题
• 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卷)》 (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这部80万字的 专著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秦汉时 期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形态、土地所有制形 式和经营方式、人口、农业、畜牧业、林业、 渔业、手工业、商业、货币、赋税徭役、经济 政策、不同社会群体的经济地位和资产及其生 活消费和少数民族经济等领域进行了全面综合 研究,提出了不少有深度的意见,是一部重要 的学术著作。
里耶秦简简介
• 内容:此次发现36000余枚简牍约有20余万字,
字体属古隶,内容多为官署档案,涉及当时社 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有通邮、军 备、算术、记事、行政设置、职官、民族等, 内容非常丰富。
里耶秦简简介
• 意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使得战国至秦这段历
史文字资料极少。里耶秦简极大地填补了有关秦朝历 史的大片空白。例如秦简记载了最早的“九九口诀 表”;“洞庭郡”的记载使得秦朝的郡达到37个;对 滴漏计时及文书收发时间的精确记载,可以看出秦在 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后,依靠严密的政治制度使它 的上传下达有了高效率的保证;简牍上大量关于奴隶 的记载,足以看出当时奴隶制度仍很发达。
• 秦代文明。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 出版社,1984年。林剑铭、余华青、周天游、 黄留珠《秦汉社会文明》(西北大学出版社, 1985年)。
里耶秦简简介
• 发现:2002年4月中旬,为配合湖南省重点工程碗米
坡水电站的建设,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湖南龙山 县里耶镇沿河大堤涉及的里耶战国-秦汉古城进行了 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发掘最大的收获就是出土了2万余 枚保存完整的秦简,零碎的简牍也有1万余枚。在此之 前已发现的秦简仅有4000枚。此次里耶出土的3万余枚 秦简,是以前所发现的秦简总数的7.5倍。
五、研究的主要论题
• 70年代末和80年代前期,秦汉封建专制主义是研究的 重点。关于封建专制主义的经济基础,以往有封建土 地国有制、小农经济和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三种看法。
• 林甘泉《论秦汉封建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秦汉 史论丛》第二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指出, 小农经济不能构成一种独立的生产方式,因而对上层 建筑的性质和形式不可能起决定作用;封建土地国有 制在秦汉土地所有制诸形态中不占支配地位;秦汉封 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与土地私有化的过程密 切相关,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和地主经济构成了封建专 制主义的经济基础。
地制度方面,重要著作有陶希圣《西汉 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陈 啸江《西汉社会经济研究》(上海新生 命书局1936年版)、王恒《汉代土地制 度》(重庆正中书局1945年版)等。
五、研究的主要论题
• 1957年和1958年先后出版的李剑农 《先秦两汉经济史稿》、陕西人民出版 社1958年出版的陈直《两汉经济史料论 丛》、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出版的贺 昌群《汉唐间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研 究》。这三部著作分别从通史和专题的 角度对秦汉时期经济状况作了有益探讨。
五、研究的主要论题
• (3)上层建筑和阶级关系 • 关于秦汉社会性质的讨论深化了人们对
秦汉历史的认识,但在运用唯物史观的 过程中存在的颇为严重的教条和片面倾 向,限制了研究者的眼界,加之受某些 政治因素影响,这个讨论到60年代前期 基本住足。
五、研究的主要论题
2.秦汉社会经济状况 • 1949年前研究重点集中在经济形态和土
五、研究的主要论题
5.传世和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 重要著作有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 年版)、《新语校注》(中华书局1986年版)和《盐 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陈奇遒《吕氏春 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东观汉记校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周天游《八家后汉书 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后汉纪校注》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和《汉官六种》(中华 书局1990年版)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7年),马继兴主编《神农本草经辑注》(人 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版)等。
五、研究的主要论题
• 风俗。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有瞿宣颖《汉代风 俗制度史前编》(北平广业书社,1929)、 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商务印书馆, 1933)、朱杰勤《秦汉美术史》(商务印书 馆,1936)。其中杨树达的《汉代婚丧礼俗 考》一书对婚姻和丧葬的具体程序以及一些重 要现象进行了细致的考证,他的许多判断至今 价值仍在。此外,还有彭卫《汉代婚姻形态》 (三秦出版社,1988年);马新《西汉乡村 社会史》(1997年齐鲁书社)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