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农业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评价知识讲座(主讲-李卓)

中国农业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评价知识讲座(主讲-李卓)

中国农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知识讲座一、内部控制评价基础知识1、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评价及内部控制评价的意义◆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单位为实现管理目标而建立的程序、调节和措施所形成的调整、检查、制约活动的总称。

具体地说是单位经营管理者,为维护资产完整,保证会计信息正确和财务活动的合法,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经营决策贯彻和经营目标实现,而建立的程序、环节和措施等,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所形成的调整、检查和制约活动的总称。

从内部控制概念不难看出,金融企业的内部控制实质是(笔者的理解,不一定准确)各级行的领导班子(决策层),为了保证资产的增值,效益的提升,对信贷、财务、信用卡、中间业务、人力资源调配等一切经营管理活动的合规合法性而制定的各类决策(规章制度、决议等)以及是否正确执行所采取的检查监督、奖惩以及调整等一系列管理活动。

◆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评价是根据内部控制的模式,对现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恰当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及价值评定的工作,其实质是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与执行情况。

农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评价是对分支机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施和运行结果独立开展调查、测试、分析,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

内部控制评价不仅农行搞,其他行和其他企业也搞。

特别是上市公司都要搞。

◆实施内部控制评价的意义。

◆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是商业银行永恒的主题。

首先,从国际上看。

20世纪80年代后期,银行风险越来越多的是由银行内部控制失效造成的。

美联储的研究结果证实,90年代初,在全世界破产的86家银行中,有26%是内部犯罪造成的,有61%的破产银行存在诈骗,非犯罪性违规,内部贷款损失等内部问题。

英国巴林银行,法国里昂银行,日本大和银行等著名倒闭案例,主要原因就是内部控制失效造成的。

美国安然公司的倒闭更是内部控制失效的典型案例。

美国安然公司主要是涉嫌作假帐,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后,股价大幅下跌。

标准普尔等评级机构也将其债券评级下调为垃圾债券。

导致安然公司不得不递交破产申请。

其次,从国内看。

各家商业银行(包括中小型股份制银行)近年来案件频发,大案要案不断,且相当大比例是由于内部管控不到位而形成的。

如:2009年3月以来,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延安西路支行离职员工尤其,以帮助企业立户,高息存款为名,将受害单位的开户资料,从银行经办员手中借出(谎称给该企业领导审核),导致受害单位的印鉴卡被偷换,资金被盗划1亿多元;中国银行上海打浦路支行员工与犯罪分子勾结诱骗客户在该行高息存款,在代办开立银行结算账户时私自开通并截留了客户的银行卡,随后盗划资金2000余万元;宁波银行上海分行也是由于内外合伙帮助企业开户,临柜人员又没有认真审核企业开户资料,导致犯罪嫌疑人调换了公司预留印鉴,盗划资金2751万元;上海银行静安支行也是用同类方式,盗划资金2亿元。

再次,从农行近几年案件频发上看。

(山西分行、太原分行领导班子全军覆没),最近,鞍山分行贷款诈骗案。

都说明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内部管理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近两年来,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就内部控制相关问题不厌其烦地开会发文,制定规章,就是担心金融系统大案要案控制不住而引发金融混乱,导致社会不稳。

最后,通过内部控制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失控点和风险点,然后有所侧重的集中力量,抽调人力,重点审计风险点和失控点,进而提高审计工作的准确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防范案件发生。

这次到江苏盐城集中审计发现建湖支行员工与企业频繁资金往来,具有相当隐患,得到总行的高度重视。

农业银行从2000年开始设计和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并采取逐级推进的方式,不断发展和完善,到目前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内控评价体系。

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内部控制评价在促进基层行内控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内部控制评价的原则和重点。

分支机构内部控制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风险导向原则。

评价应当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控制目标造成的影响程度来确定需要评价的重点业务、重要的业务领域或环节。

二是一致性原则。

评价应当采用统一的方法和标准,保证评价结果的可比性。

三是公正性原则。

评价结果应有相应的证据支持,应以事实为基础,以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和规章制度为准则,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内部控制评价重点是对风险控制力和政策制度执行力的评价。

3、内部控制评价的组织实施和工作方式。

分支机构内部控制评价由总行统一安排,总行内控合规部门直接组织实施一级分行内部控制评价,一级分行内控合规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二级分行和县级支行内部控制评价。

内部控制评价每年开展一次。

为提高评价准确度和工作效率,一般采取现场评价与非现场评价相结合的工作方式。

二、内部控制评价的体系和内容。

◆内部控制评价的体系和内容包括管理行评价和经营行评价分支机构内部控制评价设臵管理行和经营行两套评价操作规程。

管理行评价操作规程适用于一级分行和二级分行等,经营行评价操作规程适用于一级分行直管的支行和县级支行等。

(一)管理行内控评价。

包括管理行本部评价(占管理行总体权重的50%);所辖分支机构评价(占管理行总体权重的20%);内部控制结果评价(占管理行总体权重的30%)。

1、管理行本部评价。

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5个内部控制要素评价系统。

(1)内部环境评价系统(占管理行本部评价权重的15%)。

评价是否为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营造了良好的控制环境,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结构、经营理念与风格、授权与分责管理、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等。

(2)、风险评估评价系统(占管理行本部评价权重的10%)。

评价是否有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能否准确识别、评估和应对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主要内容包括: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健全、风险管理目标的设定与落实、风险识别和评估、风险分析与报告,风险防范与应对等。

(3)控制活动评价系统(占管理行本部评价权重的55%)。

评价是否能结合风险评估结果,运用适宜的控制方法和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主要内容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运行分析控制、绩效考核控制等控制措施是否贯穿业务运作的全过程;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的控制措施是否存在并得到有效的执行等。

控制活动评价系统包括12个评价子系统,其中:①信贷业务内部控制评价(占控制活动评价权重的15%);②“三农”业务内部控制评价(占控制活动评价权重的15%);③委托资产处臵业务内部控制评价(占控制活动评价权重的5%);④财务会计业务内部控制评价(占控制活动评价权重的15%);⑤资金营运业务内部控制评价(占控制活动评价权重的5%);⑥银行卡业务内部控制评价(占控制活动评价权重的6%);⑦国际业务内部控制评价(占控制活动评价权重的6%);⑧中间业务内部控制评价(占控制活动评价权重的10%);⑨电子银行业务内部控制评价(占控制活动评价权重的6%);⑩计算机系统应用与管理内部控制评价(占控制活动评价权重的6%);11安全保卫内部控制评价(占控制活动评价权重的6%);○12直管经营机构内部控制评价(占控制活动评价权重的5%)。

○(4)信息与沟通评价系统(占管理行本部评价权重的10%)。

评价是否建立和保持及时畅通的信息交流与反馈程序,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健全信息沟通的程序,明确信息资源管理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和存储管理等。

(5)内部监督评价系统(占管理行本部评价权重的10%)。

评价内部监督各项职能的运作是否规范和有效,主要内容包括内控合规管理控制评价、监察监督控制评价和问题整改控制评价3个方面。

2、管理行所辖分支机构评价(占管理行总体权重的20%)。

计算所辖分支机构的平均分,应将内部控制结果评价得分和扣分项目予以剔除,求和后,取平均值,然后换算为百分制的得分。

对二级分行评价时,直接以所辖县级支行的平均分,作为二级分行分支机构评价的得分。

3、管理行内部控制结果评价(占管理行总体权重的30%)。

评价管理行内部控制主要目标的实现程度,评价效益管理指标、大额风险集中度指标、资产质量指标、风险抵补指标、案件控制指标和违规行为积分控制指标等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主要指标是否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4、案件和责任事故评价。

被评价行在评价期内发生案件和责任事故,依据其性质、涉及金额、损失金额以及造成影响程度,属情节轻微的,在相应评价点和案件控制指标里计分,属情节严重的,直接在评价总分中扣分。

(扣分评价,如发生案件,内外部监管部门给予的责任罚款事件,如铁岭税务罚款、银监局、人民银行等罚款均在总分中扣除10-20-30分。

)在这一点上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经营行评价。

经营行评价是指对一级分行直管的支行和县级支行的评价。

包括对经营行的经营管理过程评价和内部控制结果评价两部分。

(1)经营管理过程评价(占经营行评价权重的70%)。

包括5个内部控制要素评价,分别是:内部环境(占过程评价权重的10%)、风险评估(占过程评价权重的10%)、控制活动(占过程评价权重的60%)、信息与沟通(占过程评价权重的10%)、内部监督(占过程评价权重的10%)。

其中,控制活动评价系统包括8个评价子系统(信贷业务和“三农”信贷业务两个子系统,可根据经营行的实际情况进行二选一):①信贷业务内部控制评价或“三农”信贷业务内部控制评价(占控制活动评价权重的25%);②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评价(占控制活动评价权重的10%);③柜台业务内部控制评价(占控制活动评价权重的20%);④国际业务内部控制评价(占控制活动评价权重的10%);⑤中间业务内部控制评价(占控制活动评价权重的12%);⑥其他业务内部控制评价(占控制活动评价权重的15%);⑦安全保卫内部控制评价(占控制活动评价权重的8%)。

(2)内部控制结果评价(占经营行评价权重的30%),评价经营行内部控制主要目标的实现程度,包括效益管理指标、资产质量指标、风险抵补指标、案件控制指标和违规行为积分控制指标等是否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三、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内部控制评价程序包括评价准备、非现场评价、实施现场评价、总结报告、评价等级认定、评价结果利用等步骤。

(一)、评价准备。

包括收集评价资料、制定评价方案、组成评价组,以及发出《内部控制评价通知书》、查阅资料清单、内部控制评价问卷等。

1收集评价资料。

收集整理被评价行评价期内的相关资料,主要包括:授权的文件、规章制度、经营指标及风险控制指标完成情况、案件和责任事故情况、内外部监管检查材料等。

2、制定评价方案。

内控合规部门根据整体控制目标,制定评价方案,明确评价目的、范围、组织、标准、方法、进度安排和评价资源配臵等内容,评价方案报有权部门审批后实施。

3、组成评价小组。

评价行统一抽调评价人员组成评价组,评价人员需经过培训,掌握评价方法和标准,具备专业胜任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