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要点详细总结

上海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要点详细总结

☑回答这个问题要从技术的本质谈起。

技术是人类存在的方式,技术是人类自我塑造的方式,技术是世界的建构方式,技术是世界和人的边界的划定方式。

当人和世界融为一体的时候,技术隐而不显。

因此,作为一种时刻存在于人类生活之中,扮演不可缺少的角色,被人类创造利用再创造的存在,和人类共存的关系既是人可以把握又是人不可把握的了。

技术的兴起、形成与更替与自然界中其他事物一样,遵循自然规律,并不是人为绝对可控的。

这是人类将自身引向危机四伏之中的首要原因和根本原因☒。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技术本身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是中立的,是有价值的,但是,怎么样使用这些技术,使用技术时候会给自然带来怎么样的影响,关键还是在于使用技术的人。

因此,要化解技术带来的这些危机,还是要从人类自身寻找方法。

我们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和好处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到技术可能给自然带来什么负面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否会最终对人类的生存产生威胁。

如果是,要怎么样改造技术,才能将技术的使用引向人类自身可接受的发展道路上。

如果我们没有找到方法来化解技术带来的威胁,那么我们宁愿不用这些的技术。

例如,虽然克隆技术能为人类带来种种的好处,但是人类还没有找到应对克隆人技术带来的伦理威胁和道德威胁,所以现在很多国家都禁止克隆人技术的应用。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好处,也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机。

因此,我们一定要善用技术,最大地发挥技术的有利方面,同时要考虑技术对自然产生的影响,把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威胁降到可接受的程度,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

科学就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知识体系,科学的目标是探索自然世界客观规律,最终达到造福于人类。

而人文的定义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

其集中目标体现在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科学与人文的目标: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是研究、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是“是什么”;它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不以人的意志与感情为转移,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认识体系。

所以科学是逻辑的、实证的、是独立于人的情感世界之外的。

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是“应该是什么”;它带有强烈的"终极关怀"的感情色彩,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

因而人文是非逻辑的、非实证的、是同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的。

科学与人文事实上存在着双重关系:一方面随着专业化和学科分化愈演愈烈,人文学科的阵地激烈萎缩,在教育体制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互相隔绝;另一方面,以唯人主义为标志的近代人文传统和以技术理性为标志的近代科学传统事实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现代性”的基础。

正是现代性多要求的专业分工和力量意志,导致了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裂以及人文科学的严重危机。

等方面表现出的直接的对立性关系。

我们可以根据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自在性、客观性,研究手段的实验性、控制性,研究结果的定量性、可检验性,理论功能的解释性、预见性等,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建立一系列的对应关系。

这种对立是现实的,对于人的自我理解和发展来说也是有意义的。

从本源上说,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人以“外向地认识自然”和“内向地观察自己及生活”(卡都是有意义的,但这种意义常因人的具体评价而表现出某种对立。

这种对立本质上是人们对科学与人文关系的非系统化反思,它源于文科学关系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反思。

它们之间的对立,是哲学思潮也是哲学形态的对立。

在当代,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出现了从冲神的关系。

科学精神是人哲学地理解科学规范,将科学的特征推至极值而领会到的科学的理想的精神气质。

当人们用这种精神规范科学家群体的行为、价值取向、道德培养时,就变为了我们所说的科学的人的精神。

科学精神是一种理想精神,默顿最初的“四规范说”是从现实的科学活动中提炼不出的,而只能通过科学规范来理解。

既然它是人的一种理想,因而与以人的自由为终极意义的人文精神就不可能是矛盾的,它们都是人作为人的精神。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既有现阶段对立性的一面,也有本源和终极意义上一致性的一面。

它们之间的对立,是人以人的方式生存,创造有意义的世界而还没有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

我们要做的,是厘清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层次,明确不同层次关系的不同性质,尽可能减少这种对立的负面影响人工智能技术在美国、欧洲和日本依然飞速发展。

在AI 技术领域十分活跃的IBM 公司,已经为加州劳伦斯·利佛摩尔国家实验室制造了ASCI White 电脑,号称具有人脑的千分之一的智力能力。

而正在开发的更为强大的新超级电脑—“蓝色牛仔”(Blue Jean),据其研究主任保罗·霍恩称,“蓝色牛仔”的智力水平将大致与人脑相当。

随着AI 技术的发展,现代几乎各种技术的发展都涉及到了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说人工智能已经广泛应用到许多领域1、问题求解,即解决管理活动中由于意外引起的非预期效应或与预期效应之间的偏差。

2、专家系统,探讨一般的思维方法转入到运用专门知识求解专门问题,实现了人工智能从理论研究向实际应用的重大突破。

3、机器学习,是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模拟或实现人类的学习活动。

4、神经网络,是由大量处理单元即神经元连接而成的网络。

5、模式识别,是指用计算机代替人类或帮助人类感知模式。

6、人工生命,主要是通过人工模拟系统来研究生命的领域。

人类发明的,是受人类控制的。

机器的智能来自于人类,机器人的行为都是按人的指令来进行的,如果人类给机器发出的是正确的指令,就不可能伤害到人类,也不会替代人类。

机器人智能部分替代人类进行工作!《Her》讲述了人和人工智能相爱的故事,《AI》讲述人工智能应对全球变暖拯救人类的故事,《I,Robot》是讲述机器人由于进化而做出伤害人类的故事。

以上故事都表现出了人类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预测。

都是作家基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机器人的不断智能化而进行的想象和猜测。

在艺术作品上来说是都是非常不错的想象,而且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折射出很多现金随着高新技术发展而发生的问题。

从科学技术角度来看,这些电影中的场景是不可能发生的!括技术层面,还包括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哲学和系统科学等。

人工智能的限度在于现今人类对自身智能还没研究清楚,以及如何从远古时代进化到今天的高智能还不了解。

所以人工智能的极限在于人类对自身智能探索的极限。

1、教育大众的责任。

科学与社会紧密相连,科学家有责任捍卫科学的尊严,抵制伪科学对社会的侵害,以正确的科学理念教育大众,使之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所在。

科学家不应该只躲在象牙塔中醉心于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而应该做好科学普及工作,使科学成果为大众理解,进而为大众服务。

2、维护社会和谐的责任。

科学对人类的社会事务的影响越来越大,科学家应该对科学体制和社会政治承担其应有的责任,呼吁建立科技、经济、社会与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大协调发展机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科技发展与人的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人、自然和社会的综合协调。

3、推动人类进步的责任。

科学技术在物质文明方面可以不断满足人类的需要,不断地实现人类的目的;科学技术在精神文明方面可以对思维方式的变革、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深刻的变化和科学精神的形成等具有重大影响;科学技术在政治文明方面可以提高人们的政治觉悟和政治参与意识,进步的政治思想、政治道德、政治观点和思维方式,如民主、平等、自由、人权以及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等。

第十题1、何谓科学问题?2、何谓科学假说?3、请基于你的学科背景给出理由,捍卫或者反驳其中一种立场。

答:1.科学问题是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又无法解决的矛盾。

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条件的,与它提出时的知识背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它是时代的产物。

是人类文明进步到一定程度对求知欲的一种满足。

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

借助科学方法(归纳评价和演绎推理)才有可能解决的问题科学问题实质上是经验与理性之间的矛盾,它主要包括经验事实之间、经验与理论之间、理论自身、理论与理论之间等方面的矛盾。

2、科学假说是人们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当然,科学假说不是凭空猜想,它应该是建立在一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并经过了一定的科学验证的一种科学理论;还有,假说具有相当的推测性,它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论点,是根据不够完善的科学知识和不够充分的事实材料推想出来的,它还不是对研究对象的确切可靠的认识;最后,它还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科学假说是科学性与推测性的对立与统一。

它既包含着真,又包含着假,是真与假的对立与统一。

它有可能失真而成为假,也有可能由假而转为真。

它是为由假达真而生,也为这种转化的实现而亡。

因此,假说又是理论形成中的生与亡的对立统一。

这种对立统一的转化条件在于实践,实践是检验假说的唯一客观标准。

科学假说的形成同要回答的科学问题分不开,所以,阐明怎么提出假说,提出什么假说,首先必须明确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说必须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科学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对科学问题网络的梳理和考擦,讲产生对科学问题的解答,提出相应的科学假说,他是科学思想的创新,是可能成立的科学理论,因此,从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从经验与理论的关系来看,假说的提出需要满足一下基本条件:第一,一致对应性;第二,可解释性;第三,可预测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