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之基本概念和原理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之基本概念和原理
弥散清除溶质
47
透析与血滤的比较
血滤是模仿人类肾小球滤过功能应用对 流的原理来清除水和溶质的,比血透 (通过弥散的原理)更接近生理性
血滤在保持内环境和血流动力学稳定, 维持脑灌注,清除中大分子等方面有血 透无法比拟的优势.
临床报告显示血滤治疗组肾功能恢复率, 生存率均较血透组高,且在营养支持与 控制流体方面有很明显的优势
28
吸附的清除率
对某些溶质或特定溶质起作用 与溶质浓度关系不大 与溶质和吸附物质的化学亲和力及吸附面积有
关
29
水的清除原理:
超滤:水在压力差(跨膜压)作用下跨膜移动。 渗透:水分从渗透浓度低的一侧移向渗透浓度高的一侧。
SMW-S
Diffusion
MMW-S
SMW-S MMW-S
Convection
空气捕捉器和检测器 空气检测夹
置换液泵
置
前置换液泵
换
液
滤前压监测 血泵 动脉压监测
肝素泵
44
CVVHD
连续性静静脉血液透析 HD:利用某些中、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半透
膜的特性,借助膜两边的浓度梯度及膜 两侧的压力梯度将血液中的毒素和小分 子清除至体外。
通过弥散的原理清除溶质 通过超滤的原理清除水分
CRRT治疗已用于非肾脏疾病 命名为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更为确切
9
CBP的优点
平稳的血流动力学。 持续、稳定控制氮质血症,调节水、电解质、
酸碱平衡。 不断清除毒素、炎症因子,溶质清除率高。 有利于气体交换,缩短辅助呼吸支持时间。 有利于营养和支持治疗 。
应用于血液灌流、免疫吸附等模式中
24
吸附模式图
25
全血吸附
活性炭
胆红素、药物
阳离子交换树脂
钾离子
多粘菌素
内毒素、细胞因子
聚乙烯亚胺包被大孔珠 低分子量毒素
聚丙烯酰胺多孔珠
脂蛋白
26
血浆吸附
阳离子交换树脂 钾
免疫吸附
细胞因子、TNF
微粒解毒系统
脂蛋白
27
全血与血浆对比
优点:无需分离血浆,操作简单 缺点:血小板破坏,生物相容性差
48
透析器与滤器
低通纤维素膜的特点
高通合成膜的特点
生物相溶性差
较好的生物相溶性。
不能杜绝液中细菌进入 血液中,即反超现象。
阻止反超现象。
无吸附功能。
较强的吸附能力(如 AN69膜)。
对中分子清除能力差。 对中分子物质的清除率
高。
49
IHD与CBP常用的治疗参数
血液量 透析液流量 治疗时间 膜的通透性 抗凝 总超滤量 净超滤量 尿素清除率
hemofiltration 血液滤过
ultrafiltration
超滤
absorption
吸附
continuous
连续性
day-time
日间/间歇性
artery
动脉
venous
静脉
high volume
高容量
high flux
高流量
plasma
血浆
12
CBP包括一系列的治疗方式
CAVH CVVH CAVHD CVVHD CAVHDF CVVHDF AVSCUF VVSCUF CHFD HVHF CPFA
5%碳酸氢钠 125ml
25%硫酸镁 1ml
10%葡萄糖酸钙10ml
15%氯化钾 5ml
•碳酸氢钠应在使用前加入,或单独加入,以免与钙、镁形成沉淀
38
置换液离子浓度mEp/L
Na Cl HCO3 K Ca Mg SO4
标准 140 101 45
6.4 1.5 1.5
实际
146 117 28 3.8 3.6 1.58 1.58
51
CVVHDF
结合CVVH的对流清除溶质和CVVHD的弥散 清除溶质
通过超滤清除液体 需要置换液和透析液
52
CVVHDF原理
QR(1,000-2,000ml/h) QB
QD(1,000-2,500ml/h) QB
QE= QR(1,000-2,000ml/h)+QUF(0-1,000ml/h) +QD(1,000-2,500ml/h)
IHD(ml/min) 250-350 500-800 3-4h 低 短时 10-30 10-30 200-250
CBP(ml/min) 150-200
15-35(CVVHD) 24h/d 高 持续
15-35(CVVH) 1-2
15-35
50
CVVHDF 连续性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
概念:
CVVHDF是在血液透析基础上,采用高通性透 析滤过膜,提高超滤率,同时清除体内中小分 子毒素的一种血液净化方法,是为透析弥补无 法清除中分子物质而发展出的肾脏替代疗法。
10
CBP包括一系列的治疗方式
CAVH CVVH CAVHD CVVHD CAVHDF CVVHDF AVSCUF VVSCUF CHFD HVHF CPFA
11
与CBP有关的英文缩写
HD: H/HF: UF: A: C: D: A: V: HV: HF: P:
hemodialysis 血液透析
6
起源及发展史
1977 Continuous arteriovenous hemofiltration CAVH
1983 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
CVVH
Arteriovenous slow continuous ultrafiltra- AVSCUF
对流和弥散联合清除溶质
53
血液透析滤过原理图
C VVHDF
Su b stitu . Pum p
Ve n o us p re ssu re se n so r
D ia ly sa te Pum p
A ir d e c to r C la m p
D ia ly sa te bag
PB-S
Blood
Dialysate
PB-S
Blood
Filtrate
30
第三部分 CVVH、CVVHD、
CVVHDF、SUCF及 其他血液净化模式
31
CVVH—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
HF:模拟正常人肾小球的滤过原理(血液滤 过器),以对流的方式滤过清除血液中的水分 和中小分子毒素等,为等渗滤过。为了补偿滤 出液和电解质,保持体内环境的平衡,需在滤 器前或后补充相应的置换液(模仿肾小管重吸 收功能)。其特点是较HD有更稳定的血流动 力学状态。
腹膜、透析器的中空纤维膜均是半透膜 应用于透析(dialysis)中 多采用纤维素膜
19
弥散模式图
20
对流
在跨膜压(TMP)的作用下,液体从压力高的 一侧通过半透膜向压力低的一侧移动(超滤), 液体中的溶质也随之通过半透膜,这种方法即 为对流
人的肾小球以对流清除溶质和水分 应用于血液滤过(hemofiltration)中 多采用合成膜
血管通路:动脉-静脉 静脉-静脉
14
15
第二部分 清除机制
16
CBP的清除机制
溶质的清除:
水的清除:
弥散(diffusion)
超滤(ultrafiltration)
对流(convection) 渗透 ()
吸附(absorption)
17
溶质的清除
18
弥散
经由半透膜两侧的血液及透析液中的分子,在 限定的空间内自由21
对流模式图
22
弥散与对流的比较
透析对小分子溶质清除好于滤过 应用高通量透析膜后,血液滤过对小分子溶质
清除已接近透析方式 透析无法达到滤过对中大分子溶质的清除效果 血液滤过为等渗脱水,血流动力学稳定 因此,临床中多使用血液滤过模式
back
23
吸附
溶质吸附在膜器的表面、或滤器中的活性炭及 吸附树脂上,从而达到清除的效果
4
起源及发展史
1941 1943 1946
认识 ARF(急性肾功能衰竭) ARF 应用血液透析(IHD) ARF 应用腹膜透析(PD)
5
起源及发展史
1960 Scribner 等提出 CRRT 概念 1977 Kramer 等首次应用连续性血液滤过
(CAVH)治疗一例对利尿剂抵抗的 水肿患者
至此,肾脏替代治疗开始由间歇转 为持续,由透析转为超滤,强化了调整水 盐代谢的功能
连续性动—静脉血液滤过 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 连续性动—静脉血液透析 连续性静—静脉血液透析 连续性动—静脉血液透析滤过 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 动—静脉缓慢连续性超滤 静脉—静脉缓慢连续性超滤 连续性高流量透析 高容量血液滤过 连续性血浆滤过吸附
13
透析模式:血液透析 血液滤过 超滤 吸附
tion
venovenous slow continuous ultrafiltration VVSCUF
1984 Continuous arteriovenous hemodialysis
CAVHD
1986 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dialysis
CVVHD
7
起源及发展史
▪ 病人红细胞压积大于40% ▪ 出血倾向的病人,减少抗
凝剂用量
后稀释:
优点:无血液稀释,可 减少置换液量(20~30L/ 次),溶质清除率高
缺点:UFR有限,可能 增加凝血危险。
适用:所有无特殊需要 的CRRT治疗
41
42
43
CVVH管路
漏血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