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
厄尔尼诺现象成因:
中太平洋是北半球夏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太平洋沿南美 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赤道海流向 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风使暖流向太平洋 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 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 “赤道暖池”,同纬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对应这两个海域 上空的大气也存在温差,东边的温度低、气压高,冷空气下沉 后向西流动;西边的温度高、气压低,热空气上升后转向东流, 这样,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个海平面冷空气向西流,高空 热空气向东流的大气环流(沃克环流),这个环流在海平面附 近就形成了东南信风。但有些时候,这个气压差会低于多年平 均值,有时又会增大,这种大气变动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
厄 尔 尼 诺 与 南 方 涛 动
董 地 胜 信 越 刘 永 第 斌 六 组 覃 业 广
1201
内容简介:
厄尔尼诺:
一般指厄尔尼诺暖流 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 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 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 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
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 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 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 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 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society/200701/fe8e68bb-0ace-488a-b351-a3a0ccccf4d2.shtml
/u97/v_Nzg0MTEyNTQ.html
• /climate/2014/05 /qhbhyw/2119347.shtml
1998印尼森林大火
美国多地发生洪水
而在中国,当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也引发了很大的危害。
1. 1997年夏季,中国华北、西北和东北大部分出 现了大范围的持续高温天气,为几十年罕见。
2. 1998年前期,南方持续阴雨天气,部分地区出 现罕见的冬春讯。
3 .长江发生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嫩江、松花江流 域发生百年不遇特大洪水,全国受灾面积达3亿多亩, 绝收7900多万亩,洪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500亿 元人民币。
气象学上用南太平洋大溪地与达尔文两地的气压差来衡量, 反映了厄尔尼诺现象的活跃程度。 南方涛动指数出现持续性的负值,该年有厄尔尼诺现象。 相反地,如果南方涛动指数出现持续性的正值, 该年有反厄尔尼诺现象也就是拉尼娜现象。
南方涛动
(南方涛动指数)
热带环流年际变化最突出、最重要的一个现象。 主要指发生在东南太平洋与印度洋及印尼地区之间的反相气压振动。 即东南太平洋气压偏高时印度洋及印尼地区气压偏低,反之亦然。
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以1997-98厄尔尼诺现象为例):
1997/98年的厄尔尼诺事件是一个多世纪以来海温距平 指数最高、强度最大的一次厄尔尼诺事件。事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后, 引起全球许多地区的气候异常,一些国家和地区暴雨频繁、 洪涝成灾,同时令一些国家和地区则高温少雨,遭受严重 干旱。这次强厄尔尼诺至少造成2万人死亡,全球经济损失 高达340多亿美元。
谢 谢 观 看
以下为超链接
正常年份中,在赤道太平洋区域, 由于西太平洋暖池水温最高,东太平洋水温最低, 因此西太平洋盛行上升气流,升到高空后向东流去, 到达低温的东太平洋后转向下沉,然后在海面上以东风形式返回西太平洋。 这样,便构成了一个东西向的大气环流圈,气象学上称作“沃克环流圈”。
南方涛动指数(SO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