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范文3篇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范文3篇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范文3篇
【篇一】
我数次听父亲说起,早在1949年5月,他20岁那年就随族人在湖南湘潭参加党的地下组织,为共产党军队筹措军粮、渡船等物质。

1949年8月,父亲所在乡解放并成立乡政府,他任民兵连副连长。

随后几年一直在乡政府工作。

因多次报名参加志愿军没被批准(家中独子和一残疾姐姐),1952年9月的一个夜晚他率五个民兵,肩担着米,步行一千多公里来到广西柳州,在地质部成立前一天参加地质工作(因未在工作档案中填写,后这段历史未被承认)。

1953年随单位调往广东;1954年调入江西赣南;随后的几十年父亲一直在赣南工作,最后把骨灰留在赣南。

父亲来江西赣南工作的那个年代,工作、生活环境异常艰苦,交通极为不便。

我家在大余西华山、荡萍、左拔、漂塘都安过家(这些地方都建成大中型钨矿)。

听妈妈说我们家住过佬表的猪栏,住过破庙,住过钨矿丢弃的破旧不堪的危房。

从我记事起,家住的房子是用竹蔑子搭的,外面抹上泥巴。

春天里床下生出树苗和小草,老鼠随便打洞出入;夏天雨水和蚊蝇特别
多;秋天睡在床上可以看到天上星星;冬天屋内外温度几乎差不多。

至于听到野兽叫喊声,看到坟堆的“鬼火”和毒蛇是家常便饭。

我一个弟弟因发高烧没得到及时治疗烧成残疾,13岁就病逝。

一直跟着我家的外婆因医疗条件太差,地理险峻又封闭多阻,不到60
岁病逝在大余漂塘。

在地质队长大的我,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随父亲工作搬迁更换过五所乡村小学,语言听不懂,饱尝赣南云雾浓烈,盘山小道五米外就看不见人,经常与蛇和野兽相遇,读小学这五年间根本没学到文化知识。

909大队成立后,在瑞金沙洲坝建设家属基地,当时吃水要到河里挑,烧柴要到山上砍,吃菜要自己种。

后建起子弟学校、家属农场,职工家属才结束随工作地搬迁寄宿农家,子女结束随近到农村小学寄人篱下读书的日子。

1958年出生的我,十个月时被父亲用竹萝挑到赣南。

在地质队长大的我经历过诸多往事;聆听毛泽东主席为在会昌找到大盐矿而亲笔题词;909队被授予全国首批“大庆式企业”;获全国地质战线“一面红旗”称号后,鼓红了手掌,喊哑了喉咙……
1976年我成为第二代地矿人。

不满18周岁就赴远安徽参加铁矿勘探大会战,踏着数寸厚的雪战天斗
地般拼命工作。

我也在最基层的分队修配车间工作多年,亲身经历赣南山势的险峻和封闭,云雾多变和草木丰茂驳杂;体验过河流溪汊的浚急;见证过崖石的粗厉而坚峭。

再后来我调入大队工会、宣传部工作。

这几十年间,我到过会昌周田、清溪、红山,兴国留龙,龙南足洞、寻乌河岭,于都盘古山,大余西华山、漂塘,赣县长乐等地的矿区去体验当年父辈们寻找大盐矿、钨矿、锡矿、铜矿、金矿、稀土矿取得找矿突破的原始基地,多次到首个开展“三光荣”教育活动之地去回顾当年职工热血沸腾的工作场景;见证了赣南第一口3000米科研深钻开钻,见证了地勘单位实现富民强队……
这几十年间,我用手中的笔写出了两百多万字反映地矿人生活的文学作品,写下超过一百万字的新闻、通讯、报告文学和一批各类工作研究论文。

塑造出全国道德模范杨衍忠;江西省劳动模范庄贤贵;江西省优秀共产党员苟月明等先进事迹;塑造出宋贤达、饶明星、曾载淋、邓茂春等一批江西地矿局先进标兵;塑造出赣南队女子矿权小组,兴安岭上找矿轻骑兵,科钻“姐妹花”等一批先进集体;撰写出党龄超60年的老干部张纯武、老党员任定湘;获国务院津贴的
张祖廉、颜定邦;知名找矿专家王兰升、梁景时;优秀工人郭发益、优秀退休工人田发建等先进人物。

这几十年间,江西地矿人用翔实数据证明了江西赣州世界钨都地位,被工信部授予稀土王国称号,被国家确立为中国有色金属战略储备地;应当说有我们的一份功劳。

我女儿学的是地质调查专业。

父亲知道后异常高兴。

说我们家三代地矿人中终于有了从事地质找矿的技术员,他圆梦了。

2006年女儿大专毕业在我局某队工作,成为第三代地矿人。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也是父亲参加革命工作70周年。

遗憾的是父亲在2012年84岁高龄离开人世。

我多次问过父亲,当年你是如何做到毅然离开年过七十岁的父亲和残疾姐姐,到千里之外的地质队去工作?父亲说,当年连地质队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但他也是一名热血青年,胸中充满一腔热血,所以他敢于下决心……我真正敬佩父亲当年的果敢、坚决和勇气。

父亲这一辈子虽没有卓著的找矿功勋,没有挺立纸面的光彩荣誉,也没留下杰出业绩,但他一生都在敬业工作、无私奉献。

2018年我光荣退休。

作为长期从事宣传工作的第二代地矿人和文学爱好者,我每天都坚持写作,要把数代地矿人可歌可泣的故事光大人间。

女儿已有14年工龄,用敬业工作在岗位放飞她的中国梦。

新中国成立这七十年,我们一家三代同唱“以献身地矿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颂歌,用“献身地矿事业光荣”实际行动传承地矿人的优秀基因,将不忘初心,继续为祖国和江西经济腾飞担当实干、贡献力量。

【篇二】
我有三个家,一个是生我养我的家,一个是我生我养的家,一个是供我养老的家。

生我养我的家在豫东平原上一个古老的寨子里。

这里没有矿产,没有宝藏,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父母都是勤劳本分之人,靠着他们辛勤的汗水,省吃俭用,有了三间堂屋一个院。

小院虽然不大,又是土坯房,却充满了温暖。

村西头十字路口边有一口老井,供大半个村子300余人吃水。

井口旁有一棵大桐树和一棵大榆树,夏天有很大的阴凉地儿,自然就成了“饭场”,也就是吃饭时人们聚集的地方。

每逢饭时,水井附近的老少爷们,都会端着饭碗或馍筐聚集在这儿,一边吃饭一边
聊天,说说东家长西家短,聊聊村里的新鲜事,集上的小故事。

我家就在路口附近,父母都是诚实善良、立事勤谨之人,不大的院子每天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来家里喝口水、借个火的自然就不少,甚至乞讨要饭的人到我家来的都比去别人家的多,可我从来没见父母厌烦过。

常听父亲说,做人要与人为善。

母亲也常说,再空也不能空要饭的碗,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张这个口讨这碗饭呢。

1968年10月,因为家境窘迫,我读了一个月高中后辍学回到村里。

好在我在农村长大,不怕苦和累,大部分农活都能很快上手,不久也就得心应手了。

当年,公社刚成立了广播站,家家都安上了“小广播”,播送革命歌曲和会议通知、领导讲话。

我试着把身边的好事、趣事、新事和村里老一代革命人的战斗故事编写投稿。

公社广播里几乎天天有我的稿件播送。

如果几天不见我的稿件,公社播音员还会步行六七里路来找我催稿。

1971年10月,河南省高校在停招五年后首次招生,经公社选拔,县里考试,我和两名下乡知青一起,成了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

我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在等入学通知书的几个月里,心里既期待又高兴,甚至做梦都在《东方
红》乐曲声中,扛着行李,豪迈地走进大学的校门。

次年三月,我怀揣着大学入学通知书,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家,走进了省城河南医学院的大门,开始了崭新的大学生活。

大学生活是我最快乐的时光,豪迈与激情一直陪伴着我。

在大学里每天都能吃上农村过年时才能吃上的白面馒头,感觉自己天天都在过年一般。

学习文化课时,我可以为解一道题通宵达旦,学习医学基础课时,可以在实验室一宿一宿地钻研。

尽管自己的文化底子有点薄,总体下来,学习还是很顺利的,成绩也算优秀。

大学期间,我不但学到了丰富的医学知识,还收获了爱情,给我未来的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我和五位同学一起分配到了周口地区大刘山煤矿。

煤矿是地区重点企业,千余人的单位,只有一个卫生室和四个医护人员,根本不能适应矿上救治的需要。

在等待煤矿医院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被安排下井劳动锻炼三个月。

不管别人怎么想,我觉得正是熟悉井下情况的机会,便于以后现场救治,就主动提出要求,把通风踩煤,打眼放炮,装渣推车,架樑筑顶等井下活儿干了一遍,并跟着瓦斯监测员,把井下的通道跑了好几遍。

不但熟悉了井下情况,还和工人们打成了一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