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学总论模拟题1

刑法学总论模拟题1

刑法学总论模拟题1一、单项选择题1、刑法中废除了类推,这标志着我国刑法坚持了()。

A、罪刑法定原则B、罪刑相适应原则C、不株连原则D、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立场2、某高级法院副院长出版了一本刑法学教科书,对刑法的若干问题作了阐释。

这种解释属于()。

A、立法解释B、司法解释C、学理解释D、立法解释和学理解释3、“无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在本国领域内犯罪,都适用本国刑法。

”——这体现了()。

A、属地原则B、属人原则C、保护原则D、遍管辖原4、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下列哪种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A、抢劫B、贩卖毒品C、绑架D、投毒5、犯罪的目的和动机存在于()的犯罪中。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6、行为人误用空枪去杀人,导致未遂的,属于()。

A、客体的错误B、对象的错误C、工具的错误D、因果关系的错误7、(),是一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必备的要件。

A、危害行为B、危害结果C、犯罪时间D、犯罪地点8、判断犯罪既遂的标准应采取()。

A、结果说B、行为实施终了说C、构成要件说D、目的实现说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四个选项中,有2----4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刑法的空间效力包括( )。

A、时间效力B、对地域的效力C、对人的效力D、追诉时效2、下列哪些行为属于犯罪的预备行为()。

A、为了犯罪,事先调查被害人行踪的行为B、尾随被害人的行为C、守候被害人的行为D、着手实施某罪构成的实行行为3、我国刑法规定的从犯包括()。

A、起主要作用的实行犯B、起次要作用的实行犯C、帮助犯D、被胁迫参加共同犯罪的人4、防卫不适时的情况有()。

A、事前防卫B、假想的防卫C、防卫挑拨D、事后防卫5、我国刑法的量刑原则是()。

A、罪刑相适应原则B、以犯罪事实为根据C、以刑事法律为准绳D、罪责自负原则6、下列哪些情节属于量刑的法定情节( )。

A、累犯B、立功C、未遂犯D、胁迫犯7、缓刑的适用对象是( )。

A、被判处管制的罪犯B、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C、被判处拘役的罪犯D、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8、数行为而被司法机关作为一罪处断的犯罪形态有( )。

A、继续犯B、连续犯C、牵连犯D、吸收犯三、判断题1、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都适用我国刑法。

( )2、“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句但书规定,是指该行为不构成犯罪。

( )3、犯罪对象是指被犯罪行为侵害的、而为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 )4、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

( )5、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的根本区别在于行为人应否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上。

( )6、犯罪中止只能发生在犯罪的实行阶段。

( )7、教唆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犯罪,教唆人单独构成间接正犯。

( )8、结合犯是将两个本来独立的犯罪结合为一个新罪,并规定较重法定刑的犯罪形态。

( )四、简答题1、谈谈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论基础。

2、简述犯罪概念的特征。

3、刑事责任与刑罚有何联系、有何区别?五、案例分析题1、被告人许某,男,23岁,待业青年。

许某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1998年3月7日刑满释放。

2000年12月18日晚11时许,在某城镇公路桥上乘被害人原某(女,17岁)不备,突然将其抱住,欲行抢劫。

原某与其搏斗,许某遂拿出匕首威胁,抢走了手表一块(价值206元)、金项链一条(价值1342元)。

然后,许某猛掐原某脖子,致其昏迷后将她强奸。

为了灭口,许某用匕首朝原某胸部猛刺数刀,然后逃离现场,原某被过路群众救起,经抢救脱离危险。

问:(1)被告人的行为构成几罪?(2)被告人有哪些法定处罚情节?刑法学总论模拟题2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刑法规定,”没收财产是没收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者全部。

”这体现了我国刑法的( )。

A、罪刑法定原则B、罪刑相适应原则C、不株连原则D、主客观相统一原则2、凡是本国人犯罪,无论是发生在本国领域内还是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

这体现了( )。

A、属地原则B、属人原则C、保护原则D、普遍管辖原则3、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是采取( )。

A、从旧原则B、从新原则C、从旧兼从轻原则D、从新兼从轻原则4、下列哪些行为人完全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

A、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B、醉酒的人C、完全不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D、尚未完全尚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5、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 ),应当负刑事责任。

A、杀人罪和盗窃罪B、绑架罪和抢夺罪 C、诈骗罪和失火罪 D、杀人罪和抢劫罪6、甲误以为把乙杀死,扬长而去。

后乙被他人救活。

这是甲的( )。

A、行为的差误B、手段的错误C、因果关系的错误D、对象的错误7、构成不作为形式犯罪的前提条件是()。

A、行为人负有特定义务B、行为人有能力履行C、不履行义务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D、造成严重危害结果8、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存在于( )实施的犯罪中。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9、甲为了杀死妻乙,将准备好的毒药偷放在乙要服用的中药汤中。

乙嗅到气味异常,遂把它倒掉,并报告公安机关,查明中药汤中含有磷化锌。

公安机关将甲予以拘留。

对甲的行为应认定为( )。

A、杀人预备B、杀人中止C、实行终了的杀人未遂D、未实行终了的杀人未遂10、丁某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1999年5月3日刑满释放。

2001年4月5日又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应当判处管制。

那末,对丁某应认定为 ( )。

A、一般累犯B、危害国家安全罪累犯C、混合累犯D、不构成累犯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四个选择项中,有2---4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答案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以解释的效力不同,可以把刑法的解释分为( )。

A、立法解释B、司法解释C、学理解释D、论理解释2、我国刑法法定的基本原则有( )。

A、罪刑法定原则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C、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D、罪责自负原则3、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领域内”包括( )。

A、领陆和领水B、领空C、我国的船舶、飞机内D、我国驻外使领馆内4、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 )。

A、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B、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C、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D、减轻刑事责任年龄阶段5、行为人在法律认识错误包括( )。

A、假想的犯罪B、假想的不犯罪C、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罪名和量刑上的误解D、因果关系的错误6、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选择性要件有( )。

A、危害行为B、犯罪时间C、犯罪地点D、犯罪手段7、不作为形式的犯罪的义务来源有( )。

A、法定义务B、职务上或者业务上的义务C、行为人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D、道义上的义务8、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 )。

A、犯罪的预备阶段B、犯罪着手之后而实行完毕之前C、犯罪实行终了而结果产生之前D、犯罪结果发生后9、下列哪些情形不属于共同犯罪( )。

A、教唆未满14周岁的人犯罪的B、与完全尚失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一起放火的C、同时故意犯罪但主观上无联系的D、有共谋但无共同行为的10、刑罚对犯罪分子专门适用的功能有( )。

A、惩罚功能B、改造功能C、安抚功能D、感化功能三、判断题1、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 )2、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和公民犯罪,一律适用我国刑法。

( )3、我国刑法规定对单位犯罪,一律实行双罚制。

( )4、犯罪的主观方面是任何犯罪成立必不可少的构成要件。

( )5、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社会关系。

( )6、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着手实行犯罪。

( )7、首要分子是一种主犯,但主犯不一定是首要分子。

( )8、结合犯和结果加重犯都是由两个罪合成的一个新罪名。

( )9、防卫过当是超过防卫限度的犯罪行为。

( )10、刑罚是犯罪分子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要方式。

( )四、简答题1、简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在立法中的体现。

2、我国刑法总则对死刑的适用作了哪些限制?3、简述我国刑法数罪并罚的三种方法。

五、案例分析题1、石某, 男,1985年4月5日生。

2002年3月17日盗窃某军用炸药两包,并于次日晚9时许,将其仇人葛某炸死。

在公安机关对他拘留后,他主动交代了公安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于2002年2月9日盗窃他人1890元财物的事实。

问:(1)从罪数理论出发,分析石某盗窃炸药并炸死人的行为是什么犯?(2)石某的行为构成几罪,有哪些法定从宽或从严处罚情节 ?2、被告人马某,男,20岁,待业青年。

被告人潘某,男,19岁,工人。

二被告人既是同学又是邻居。

被告人马某于1996年9月16日下午去商店买烟的途中,遇到女青年乔某,对乔说:”大姐搞对象呀!”乔没理睬。

当乔某行至马某家门口时,马某便采取暴力将乔推倒在院内。

当乔问:”你干啥呀?”马没容分说,又将乔拽进屋内,并按倒在炕上。

在乔坚决反抗的情况下,马某喊出到其家串门的潘某(潘当时在前屋内看杂志)。

潘进屋后见此景发楞。

马便駡潘:”妈个×的,你站着干啥,还不给我帮忙按腿!”潘遂上前按住乔弓着的两腿。

此时,乔说:”大哥,你也这样呀?!”。

乔在反抗中踢潘一脚,潘乘势将乔的裤子拽到胯骨处。

马见乔已无力反抗,便让潘出去, 随后强奸了乔某。

问:(1)马某与潘某是否构成共同犯罪?(2)他各自应负什么责任?刑法学总论模拟题3一、名词解释1、刑事责任2、犯罪中止3、牵连犯二、填空题1、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的( )和承担的( )相适应。

2、犯罪的( )或者( )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我国领域内犯罪。

3、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是使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 )。

4、犯罪的间接故意是指( )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 )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5、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 )而采取的损害( )的行为。

6、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 )的犯罪分子。

7、有期徒刑的期限,为( ),数罪并罚时不能超过( )。

8、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 )9、对在服刑期间又犯罪的罪犯,应采取( )的方法并罚。

10、行为人基于同一的或概括的犯罪故意,连续实施数个同一的行为,并触犯同一罪名的犯罪,称之为( )。

三、简答题1、简述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是什么?2、简述不作为形式犯罪客观方面的条件。

3、简述缓刑的概念和适用条件。

四、案例分析题1、被告人洪某,男,1982年10月出生。

1997年8月21日,洪某见一女孩(10岁)在塘边放牛,洪某强要牵牛玩水。

女孩未理,即刻骑上牛背回家。

洪怒,用手中锄柄赶牛下塘,欲使女孩受惊,发泄不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