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想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从空想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陈文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我们应该理性的回顾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回顾和了解,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更好的促进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同时,我们的科学结论也应当符合“论从史出”的原则,根据这个要求,我们可以科学的洞察历史发展的规律,并得出正确理论总结,从而为今天的社会实践提供更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像一个灯塔指导着人类朝着目标前进,尽管这一过程充满了曲折,并且又是相当漫长,但是却阻挡不了人类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执着追求。
本文试着以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为核心线索,分析其中成败得失,为我们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空想社会主义之利弊一)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16、17 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已经对未来社会主义进行了文字性的描述,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平等、按需分配等,到了18 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已经开始理论探讨,并开始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开始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也提出了一些初步的阶级观点。
到了19 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
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目标有了较为清晰的蓝图,对通过生产资料公有的办法来建立社会平等,废除私有制,取消财产不平等主张具有进步意义。
同时,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有很多理论对今天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如: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经济发展必须有利于人的自由发展;经济发展必须有利于社会和谐;为了和谐发展必须保持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平衡;道德水平和经济水平提高是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
”1 从而,为后来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丰富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重要缺陷尽管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理论,但是并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其主要原因包括:其一,缺乏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探索和主观主义社会观。
虽然空想社会主义提出财富公有和分配平等,但是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足以实现这一目标的情况下,没有提出有效的方法论。
他们“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不是根据现实的经济条件…而是对经济社会规律的理性分析的前提下,就势必会产生恩格斯所说的“武断的、空想的超越”,势必会导致“对私有制的攻击, 人类自由解放规律的探索和个人英雄主义历史观。
空想社会 主义更多地是站在个人英雄主义的历史观, 有着“从痛心人间疾苦走向救世主…的理想主义社会改革家的危险倾向。
” 他们没有看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是资产 阶级的掘墓人这一历史规律。
由于这些缺陷,空想社会主义 者不可能创造出科学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功绩资本主义使阶级关系简单化了, 使以往为等级关系所掩盖的 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暴露出来了,也使得经济因素在历史发 展中的决定作用显现出来了。
这就为马克思发现社会历史的件。
”6 加之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扬弃,最终 产般规律提供了条生了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科学社会 主义的历史功绩主要表现在:一)马克思主义开创了理论先行的社会革命模式在社会主义革命之前,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没有哪一种社会形态的兴替是以理论为先导的,但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 后,人们可以对未来新的社会形态有一定的理论认识,并且 按照理论的引导区委未来新的社会而奋斗,使人类朝着更高 级的社会形态迈进,并为此进行一系列的革命实践,并最终 取得成功。
这个先河的首开者属于马克思主义,早期以马恩 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自身的革命实践,总结出科学的 理论原则,并反过来又指导新的社会实践,设这些科学理论 原则经按照自己设计的蓝图建立最完美的社会制度。
”这样,在缺乏对财产公有制的要求,都必然会烟消云散”4。
其二,缺乏对2。
。
”受革命实践的检验。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史观的科学结合马克思主义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并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这是人类历史上改造社会形态的一次壮举。
它体现了这种理论是植根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的系统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是这个理论实事求是品质的体现,是这个理论体系科学性的基础,从而将立志于改造资本主义的先行者们从“空想”引向现实。
另外,也为坚定无产阶级和他的政党革命必胜的信心奠定了理性基础。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帮助人类正确地认识自身,自然界并对人与自然界,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之一,即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有限自然资源不加节制的滥用,提供了根子上的解决方案,即改变人在思想上和自然的不和谐关系的认识乃至由此引发了错误实践行为。
在今天,对于人类处理环境保护问题、资源危机问题都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帮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者,避免重蹈空想社会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历史观、主观主义,起着根本性的思想指导。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即发展不平衡性做了深刻分析,对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出现的左的和右的思想倾向有着预言和警示的作用。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指导人类在实践中,超越孤立、静止、片面的思维方式,建立起科学的矛盾观,进而构建人类科学的思维观,直接对人们日常处理各种事务的方法、思路提供了最普遍的方法论。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集合了哲学、经济、社会、历史、政治的一个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他基本满足了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实践过程中的一切所需。
没有这个理论体系,社会主义将很难取得发展。
三)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开创了的开放式哲学体系,形成自我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从而可以持续指导社会主义的实践。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些研究使用的方法。
3 恩格斯这段话让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非死的模式,天生即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具有实践性,它认为哲学家的任务不仅仅是解释世界,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拘泥于个别的结论,始终要严格地以客观实际为根据,以时间、空间、条件为转移。
当时代发生了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那些反映特定时代的结论,也应当变化,必须对现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做出新的哲学概括。
”4这种与时具进的理论品质决定了这个理论体系是可持续发展、日益进化更新的活的体系。
另外,马克思主义还具有自我完善性。
这体现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上。
“就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发展趋势,也不能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判断就是完全正确的。
他们自己曾多次承认,对资本主义即将崩溃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预言是错误的…而且,资本主义也始终处于发展和变革之中,马克思所批判的不过是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只不过是对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超越。
”5事实证明,正是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指引着全世界的共产党人能够百折不挠地从一次次挫折中走出来,并最终走向胜利。
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活,是邓小平同志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改革开放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
总之,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全世界无产者取得革命成功的必不可少的理论保证。
、列宁主义的意义及苏联模式的利弊19 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提出了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解放和被压迫民族解放的新理论和新策略,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列宁主义阶段。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其一,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这使得人类在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上迈出了决定性意义的一步,其二,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坚决同国内和国际的机会主义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在总结马克思去世后自然科学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矛盾后,提出了帝国主义理论,指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研究了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后,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或几国内取得胜利的理论并加以实践,创立了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列宁还创立了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关于工农联盟和民族殖民地解放的理论,提出了经济落后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总结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等,从而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列宁去世后,苏俄开始了斯大林的统治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也就是后来常说的苏联模式,这个模式,简单说就是在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下,主要使用计划和行政命令的方式,对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进行直接管理的模式。
它的优势在于,极大地发挥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即为了共同的理想,大家自觉自愿地放弃自己的“私利” 而以大局为重的思想境界。
这在资本主义社会恐怕难以凝聚起这样的社会集体感。
另外,集中优势于一点进行突破,也符合科学的方法论。
所以,苏联在短短30 年里取得了西方百年的工业化成就,不能不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创举。
为后起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提振了社会主义阵营的信心,对当时国际两大阵营的力量对比的变化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然而,苏联模式的弊端也是显然的。
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一)这种模式不符合常态的社会管理原则和经济规律整体来说,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极大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在经历了“战士共产主义”的共产配给制后,农民再次受到不平等的社会待遇,这样的调整次数多了,时间长了,必然会造成阶级分裂的根源。
从整个的人类历史看,这种近乎于“霸道”的管理模式总是不会长久的,他根本上是违背了人性的公平需要,也不符合经济规律中平等交换的原则和需求价格弹性规律。
所以,只能在特殊的段历史时期使用,而不能成为社会的常态管理原则的。
(二)没有监督机制的高度集权是导致腐败的温床苏联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于树立个人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