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测试试题卷1、口香糖的生产已有很长的历史。
咀嚼口香糖有很多益处,但其残留物也会带来污染。
为了研究口香糖的粘附力与温度的关系,一位同学通过实验,测定了不同温度下除去糖分的口香糖与瓷砖地面的粘附力,得到了如表所示的一组数据:(1)请根据上述数据,在右上图中绘制出粘附力F随温度变化的图线。
(2)根据上述数据以及得到的图线,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3)该同学准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地口香糖的消费量和人们对其污染的认识。
在确定调查对象时,他有两种选择:一是公众;二是销售口香糖的商店。
请你在两者中选择一个,并说明理由。
(4)请你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两个减少口香糖污染的建议或者措施。
答案:(1)作图(无论是曲线或折线,只要形状大体正确就给分。
)(2)随着温度升高,粘附力先增大后减小;或:37℃时,粘附力最大……(只要合理均给分)(3).[公众]理由:便于客观了解公众对口香糖污染的认识。
或[商店]理由:便于了解口香糖的消费量。
(只要合理均给分)(4)(1)研制可吞食的口香糖:(2)改变口香糖成分,使其离开口后粘度迅速减小;(3)通过制定法规,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只要合理均给分)2、(15分)下面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从因特网上搜集到的两则信息,分析回答:资料一东北曾是世界著名的商品大豆产区,是我国主要食用油的来源。
加入WTO后,2001年江苏某榨油厂即进口美国大豆1396万吨,约相当于我国一年的大豆产量,同年东北大豆却有七成积压在农村。
资料二东北和美国进口大豆的产销成本调查(X为美国每吨大豆的加工成本)。
(1(2)请你分析造成东北大豆生产成本差异的主要原因。
(3)该学习小组要将研究成果“东北大豆的出路”呈报给政府供决策参考。
如果你是小组成员,你会提出哪些建议?答案:(1)东北大豆出油率低,价格高,加工成本高(3分)(2)东北大豆生产科技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4分)(3)建立高油大豆生产基地,实行专业化规模生产;加大科技投入,改良品种,发展面向市场的产品;机械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大豆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每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共8分)3、根据下列材料:①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厘米。
宽30厘米,高40厘米) ②胶合板(一侧开有一个小洞)或塑料薄膜③一盆热水④一盆冰块⑤一束香⑥火柴;分析回答问题。
⑴用以上材料可做一个地理事物运动过程的实验,这个实验是。
⑵简要说明实验的步骤。
⑶胶合板的小孔应对着装热水的盆还是装冰的盆?为什么?⑷举出这种运动形式在地理环境中的两个实例。
答案:⑴热力环流(2分)⑵实验步骤:①把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入玻璃缸内的内侧②盖上胶合板,有孔的一侧对着冰盆③点燃香,垂直从小孔插入适当深度(6分)⑶小孔应对着装冰的盆,因为装冰的盆一侧气流是下沉的,效果明显(4分)⑷海陆风山谷风热岛效应(城市风)(任答两个)(4分)4、.不同物体和物体的不同状态具有不同的电磁波特性,卫星传感器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物体自身发射的电磁波,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律把电磁辐射转换为图像,经过处理,提取物体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和物体的状态,这就是遥感工作的基本原理。
例如,森林发生火灾时,着火树木的温度比没有着火树木的温度高,在电磁波的热红外波段会辐射出比来着火树木更多的能量,卫星拍摄到的影像上,着火的森林比没有着火的森林显示更亮的浅色调。
据此原理,森林管理部门就建立森林火灾实时监测预报系统,全天候对森林遥感信息进行监控,如出现火情,就能对火灾面积、蔓延情况进行动态地分析,以作出相应的防灾措施。
遥感系统同样对水体的不同状态有分辨功能。
根据以上文字材料,请你设计用遥感技术对我国太湖水质状况监测的方案,并提出治理的措施。
答案:方案:①获得太湖水质状况遥感形象资料(或建立太湖水质遥感监测预报系统)(1分)②对水质出现的异常状况进行分析,提出预报(或根据遥感信息对水质状况监测分析,提出防治措施)(l 分)治理措施:①防止工业三废(或农田废水喝染河水虎地废弃物)直接排入湖中(l分)②保护太湖周边生态环境;对已污染水体进行(人工或生化方法)治理(1分)5.设计一个活动方案:在春(秋)分日,利用北京时间与地方时的差异,以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动手测算本地的地理经度、纬度。
(1)写出活动所需的工具、物品。
(2)写出简要的过程及方法。
答案:(1)收听正点报时的收音机;计算时差的时钟;测量太阳高度角的标杆、尺子、指南针等。
(2分) (2)过程及方法:①听到北京时间正午12点正时开始计时,到垂直标杆的影子指向正北时停止计时。
期间的时间差可根据1分钟/4°换算,即可求得当地经度。
②当垂直标杆的影子指向正北时量算标杆影子的长度。
根据直角三角形原理,利用标杆实际高度和影子长度可求算出当天正午太阳高度角,所求的度数即为当地地理纬度。
(3分)6、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测定学校操场某点的东南西北方向。
要求:简要写出方案及原理,并用简图作必要的说明。
(提示:利用日影。
附“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不同时间的太阳在地平面上的运动图”。
)答案:方案:在某点A树一竿,并以该点为中心画一圆;某一天,竿的日影在上午和下午的某一刻的影长刚好与圆相交,记录这两点E、F;连接这两点线MN(这条线就是通过当地的一条纬线,该线指示东西方向。
过A点作MN的垂线,即该线就是通过A点的经线,与日影相反方向一端就是该点A的正南方向。
图解如右图示:N(2)原理: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规律。
一天当中,除了正午,太阳高度角有两个时刻是相等的,其影长也有两个时刻等。
(在我们北回归线以北,正午的影子是朝正北)(如果学生利用已知的当地经度,利用地方时正午的日影和测定南北方向,如果叙述正确酌情得分。
)7参考答案:实验设计:(1)实验材料:可选用有轴的球状(面)物,如地球仪、塑料球、撑开的雨伞等;水、清水等。
(2)实验步骤:①将球状(面)物的虚拟北极点向上,在球状(面)物上滴适量的墨滴(或水滴);②正确模拟地球自转方向,进行旋转;③观察并描述墨滴(或水滴)流痕的偏转方向;④再将虚拟南极点向上,重复②、③步骤,但旋转方向与②步骤相反。
(3)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证明地球表面的物体在做水平运动时,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
8.下面是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做的两个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动吹风机向里吹风。
(1)写出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
(2)实验二中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砂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3)这两个实验证明了自然界的何种现象?参考答案:(1)如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会形成小沟谷,并不断加深。
如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
(2)风力越大,吹扬起的砂粒越大。
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3)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9.秋季开学后,我市某校一位地理老师布置同学们完成一项观测作业:观测中午前后的阳光,在学校水泥操场上绘出一段经线,并计算出学校所在地的经度。
所用物品是一根笔直竿子,一个电子表以及直尺、粉笔等简易物品。
请你列出观测步骤并说明其中原理。
(1)观测步骤:(2)原理:参考答案:(1)步骤:①观察时间选在北京时间11时——13时之间;②在操场上直立竿子,观察竿影并用粉笔将竿影末端划记在水泥地板上,并记录下即时时间;③每隔1或2分钟重复(2)所做工作;至结束时,地板上将出现一段由竿影末端组成的点;④将各点连接起来组成一段弧线;⑤选取弧线中最近竿子直立点的一点,用直尺将此点与竹竿直立点连接起来,得到的直线就是一段经线。
⑥根据记录到的竿影最短时的北京时间与12时的差值,从而推算出学校所在地的大致经度。
(2)原理:①太阳高度达一天最大时为当地正午(地方时12时),日影最短,阳光将从正北或正南或从头顶照射下来(秋季,对惠州地区来说,正午阳光从正南照来)。
直立竿子只要有影子,必是南北方向投影,其影子可视为一段经线。
②地球不停自转,各经度地方时不同。
经度每差1度,时间相差4分钟。
记录下日影出现最短时的北京时间,可知此地正午地方时12时与北京时间(东经120度的地方时)的差值,从而推算出与东经120度经度差值。
再根据地方时正午是早于还是晚于北京时间12时出现,就可在东经120度基础上加或减去经度差值数推算出具体经度。
10.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小实验,比较说明“温室效应”现象。
写出实验用材、实验步骤和实验结论。
实验用材:1.5升或更大的空矿泉水瓶(1个)、温度计(2支)、土壤(一些)、玻璃盘(2个)、剪刀、手表、纸笔等文具参考答案:实验步骤:(1)将一些土壤分别放入两个玻璃盘,用剪刀将塑料瓶拦腰剪断,将底部碗状部分倒扣在盛有土壤的盘中。
这样就制成了“微型温室”;(2)在“微型温室”顶部钻一个小洞,将温度计插进去;(3)将“微型温室”放置在阳光(或其它有较强热能的光源)下,将另外一支温度计放置在没有“微型温室”的盘中,保证两支温度计接受同样的光照射,然后观察升温过程,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11.问题探究。
山地对海洋气流的影响,不仅造成山坡两侧的天气差异,而且对山坡两侧的气候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某海滨城市一所学校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实地考察了学校附近的一座山地。
材料一 研究小组从M 地出发,如图甲所示。
材料二 在考察过程中,起初空气潮湿,气温每百米降0.8℃。
某一高度后,空气逐渐干爽,气温每百米降水0.5℃。
翻过山顶往山下走,气温每百米升高1℃。
”材料三 气温与所能容纳水汽的关系如图乙。
阅读并分析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 计算同一海拔高度A 、B 两地的气温。
(2) 在爬山过程中,在什么高度附近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描述此高度附近的天气差异。
(3) 描述在考察过程中,山坡两侧天气的明显差异。
(4)运用所学原理,分析为什么他们越往高处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5)山地阻挡了海洋气流的深入,山地常成为气候类型的分界线。
试各举中国和世界的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4分)参考答案:(1)A :22℃ B :28℃(2)1咖米 10叩米附近以下云雨天气,以上天气晴朗。
(3)迎风坡多云雨;背风坡天气较晴朗。
(4)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虽然大阳辐射较强,但空气保温作用较弱,地面失去的热量较获得的热量少,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5)中国:大兴安岭、贺兰山等阻挡东南季风进入,是我国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若举例合理,则可得分)世界:如科迪勒拉山系,阻挡海洋水汽进入,形成南、北美洲大陆西岸与东岸、中部气候类型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