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国际法2.国际法基本原则3.国际法渊源4.条约:是至少两个以上国际法主体意在原则上按照国际法产生、改变或者废止相互间权利义务的意思表示的一致。
5.一般法律原则6.国际法主体7.国家8.联邦,又称联邦国家,指两个以上的联邦成员国(州)组成的国家联合。
是联合国家(复合国)中最典型、最主要的形式。
9.邦联,是指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根据国际条约组成的国家联合。
10.永久中立国:是根据国际承认或国际条约,在对外关系中自愿承担永久中立义务的国家.11.国际组织(狭义广义)12.正在争取独立的民族:正在争取独立的民族或民族解放运动组织,一般是指已实际控制一定的地域或根据地,有一定的政治组织和机构作为其在国际上的代表,正在为摆脱殖民统治而斗争着的民族解放运动。
13.承认14.继承:国际法上的继承是指国际权利和义务由于一个国际人格者发生某些变化而从该国际人格者转向另一个国际人格者的法律关系上的转移。
15.不承认原则:一般认为,国家在国际法上并不承担承认的义务,但是,国家在某些情况下却承担不承认的义务,这就是所谓的不承认原则。
16.国家财产:是指按照国内法的规定为该国所有的财产、权利和利益。
17.国家债务:是指国家在国际上按照国际法对他国、国际组织或任何其他国际法主体所负的财政义务。
18.国家档案:是指为执行国家职能而编制或收集的,而且在国家继承之日按照被继承国国内法的规定属于被继承国所有的,并出于各种目的作为档案直接保存或者控制的各种日期和种类的一切文件。
19.国家的基本权利20.干涉:是指一个国家或组织通过强迫或专横的方式干预另一个国家的事务,以便强迫或阻止该国从事某种行为。
21.国家平等22.国家自卫权:自卫权作为国家主权的重要体现,是指在国家遭到外来武装攻击时,可以采取相应的武力措施进行反击的权利。
23.管辖24.国家主权豁免25.国内管辖豁免:是指依据一个国家的国内法,该国家的统治者或其政府机关,不得在本国法院作为被告而被私人起诉。
26.国籍27.国籍的积极冲突28.国籍的消极冲突29.领土30.国家领土:国家领土是指隶属于国家主权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
31.国际领土:指国家管辖范围之外的区域。
这些区域原则上属于全人类,由国际机构代表全人类加以管理。
32.内河:指从河源到河口完全位于一国境内的河流。
33.界河:指分隔两个国家陆地领土并作为其国界的河流34.国际河流:指流经多国,有出海口,其法律地位由国家间协议决定的河流。
35.基线,就是测算领海和其他管辖海域宽度的起点线,即陆地和海洋的分界线。
36.领海:指邻接国家领陆、内水的或群岛水域的,受国家主权管辖和支配的一定宽度的海水带。
37.无害通过:是指在不损害沿岸国和平、安全与良好秩序的情况下,毋须事先通知或征得许可而继续不停地迅速地穿过领海或为驶入内水或自内水驶往公海而通过领海的航行。
38.内海:是指一国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
它包括一国的内陆海、内海湾、内海峡、海港以及其他直线基线与海岸之间的海域,《海洋法公约》称为内水,依通常理解内海应为内水的一部分。
39.低潮高地:是在低潮时四面环水并高于水面但在高潮时没入水中的自然形成的陆地。
40.海峡:是指两端连接海洋的狭长水道。
41.群岛:是指一群岛屿,包括若干岛屿的若干部分、相连的水域或其他自然地形,彼此密切相关,以致这种岛屿、水域和其他自然地形在本质上构成一个地理、经济和政治的实体,或在历史上已被视为这种实体。
42.群岛国:是指全部由一个或多个群岛构成的国家,并可包括其他岛屿43.群岛水域:是指群岛国的群岛基线所包围的水域。
44.国家边界:是确定国家领土范围的界限,即分隔一国领土与他国领土、一国领海与公海或专属经济区以及一国领空与外层空间的界限。
有陆地、水上、海上、地下及空中边界之分。
45.有效占领,又称先占,指国家占有无主土地而取得领土主权。
46.管辖权47.所有权48.取得时效(时效):其含义是指国家持续并安稳地占有原本不正当或非法占有的某些土地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从而取得该土地的主权。
简言之,长时间不受干扰的非法占有他国领土导致取得合法权利。
49.割让:是指一国根据条约将其部分领土主权移转给另一国。
割让有强制性的和非强制性之分。
50.征服亦称兼并,是指一国以武力占有他国部分或全部领土而取得主权。
它与强制性割让的惟一区别在于无需缔结条约。
51.共管: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对某一特定领土共同行使主权。
52.租借:是指一国根据条约将其部分领土的一部分出租或抵押给另一国,在条约规定的期限内,用于条约所规定的目的。
53.势力范围:是指专门保留由已经有效占领了临近土地的国家将来加以占领的那些土地。
54.积极地役:是指一国有权在另一国领土内从事某种行为。
55.消极地役:是一国根据条约自行限制不在本国领土行使某种国家属地权(不得从事某种行为),如不在特定地区设防。
56.海洋法,即国际海洋法,是确定海洋各种海域的法律地位、调整各国在各种海域中从事各种活动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称。
57.毗连区,又称邻接区或特别区,是指沿海国在毗连其领海的一定范围内,为对其海关、财政、卫生和移民等类事项行使管制而设置的区域。
它从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24海里。
58.专属经济区:是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该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
59.大陆架:是指沿海国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的外缘的距离不到二百海里,则扩展到二百海里的距离。
60.用于国际通行的海峡:是指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指连接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具有领海地位的且未受专约限制的又频繁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
61.公海:是指除在国家的专属经济区、领海或内水或群岛国的群岛水域外的全部海域。
62.登临权63.紧追权64.国际海底区域,简称“区域”,是指国家管辖权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即各国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以外海域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
二、简述和论述1.国际法的特征(与国内法的区别)2.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3.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征4.国际法的定义5.国际法的性质6.为什么说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7.国际法剧本原则与强制法8.条约的地位在一般意义上说,作为国际法的渊源,条约与国际习惯相比较是处于次要地位的。
这不仅因为条约不具有普遍性,而且因为:①条约的效力是来自国际习惯,即“约定必须遵守”这项原则的,同时条约的形式基本也是以国际习惯为依据的。
即使现在有了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使条约的各种问题都有条约的规定,但是,该公约的效力从根本上说还是来自国际习惯法的“约定必须遵守”原则,而且,该公约仅对缔约国有拘束力,而对于非缔约国,非经他们同意是没有拘束力的。
②条约是要以国际习惯法为背景加以解释和适用的。
尽管有些所谓条约的“解释规则”,这些规则也是由国际习惯形成的;如果在条约中对这些规则有所规定,这样的规定又是对国际习惯法规则的确认。
9.条约的含义(1)主体是国际法主体(2)数量上要至少两个(3)一致的意思表示(4)目的(5)以国际法为准(6)书面形式10.国际法主体成立要件(1)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的能力(2)直接承受国际权利和义务的能力(3)独立进行国际求偿的能力11.国际组织的特征(1)成员不同,性质不同(2)国际组织须有特定的宗旨,这是国际组织得以建立的原因(3)国际组织是在各成员自愿协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4)国际组织的建立还必须履行特定的程序(5)国际组织须具有独立的人格(6)国际组织设有常设性机构12.国际组织的类型(1)依据国际组织同国家和政府的关系可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民间组织)(2)根据国际组织的地域性可分为全球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3)根据国际组织成员的构成条件可分为开放性(普遍性)国际组织和封闭性国际组织(4)依据国际组织的宗旨和职能可分为一般性国际组织和专门性国际组织(5)根据国际组织同成员国主权的关系可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超国家国际组织13.承认的形式(1)明示承认和默示承认(2).单独承认和集体承认(3)法律上的承认和实施事实上的承认14.承认的效果(1)承认为建交奠定基础。
承认是建交的前提,在默示承认的的情况下也是这样。
(2)被承认国作为国际法主体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得到承认国的尊重(3)对新政府做出法律承认就意味着对旧政府的承认的撤销。
(4)承认具有追溯的效果15.国家平等的内容国家平等有两个方面:法律上的平等和功能上的平等。
(1)法律上的平等(狭义)(2)功能上的平等(广义)16.国籍的冲突与解决17.领土的组成部分领土的组成部分包括领陆、领水、领陆和领水下的底土、以及领陆和领水之上的领空。
(1)领陆(2)领水位于陆地疆界以内或与陆地疆界邻接的一定宽度的水域,总称为领水。
它又分为:内水和领海(3)底土(4)领空除上述四个组成部分以外,有些海域,例如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及国际空间(领土)等,尽管在严格意义上不被视为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但沿海国可以对其及其资源行使主权权力,从而构成国家管辖范围的海域。
18.国际河流和多国河流的区别(1)船舶能够直接通航至海洋。
(2)具有专门的国际条约确定平时航行自由的原则。
19.基线的种类⑴正常基线,也称自然基线。
公约规定,“正常基线是沿海国官方承认的大比例尺海图所标明的沿岸低潮线”。
⑵直线基线,也称折线基线。
指以连接海岸和近岸岛屿的最外缘上所选的基点的直线作为领海的起始线。
公约承认沿海国为适应不同情况,可交替使用正常基线和直线基线。
在实践中,也有不少国家兼采两种方法确定基线。
20.领海的法律地位及内容现代国际法确认:领海是沿海国领土的组成部分,处于沿海国主权之下,国家主权及于领海的水域、上空、海床及底土,国家对领海内的一切人、物、事件具有排他的管辖权。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对自然资源拥有所有权。
(2)对领海上空拥有领空权。
(3)沿海航运及贸易权。
(4)对有关制度拥有立法权。
(5)司法管辖权。
(6)紧追权。
(7)中立权。
.21.简述海峡的特征和分类。
海峡是指两端连接海洋的狭长水道。
(1)它主要有三个特征:①处于两块陆地之间;②连接两个海或洋;③是天然形成的。
(2)海峡按法律地位来区分,可分为:内海海峡、领海海峡、非领海海峡①内海海峡,即处于一国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峡。
这种海峡如同基线以内的其他水域一样,构成该国内水的一部分,该国对其具有完全的和排他的主权,其法律制度也由该国国内法规定,沿海国可以拒绝外国船舶通过海峡,外国船舶未经许可不得驶入。
②领海海峡,简称领峡,即峡宽在两岸领海宽度之和以内的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