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职单招考试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一、语文基础知识测试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难道难熬难友难兄难弟
B.和蔼和面和谐曲高和寡
C.行当行伍行情行家里手
D.解送解聘解数解囊相助
2.下列句子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小楼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淅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的空中楼阁。
B.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屈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
C.那老女人叹了一口气,无经打彩的收起饭菜;迟疑了片刻,终于慢慢地走了。
D.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
3.依次填人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们都应静下心来好好_______丛飞以短暂的青春年华和感人肺腑的善举谱写的生命之歌。
(2)我国自行研制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水下机器人即将用于我国海底矿物资源的_______。
(3)现代化的北京城需要现代歌舞艺术,现代歌舞艺术更需要扎根于现代化的北京城,这已是无可_______的事实。
A.品味考查质疑
B.品味考察置疑
C.品尝考察质疑
D.品尝考查置疑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熟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天气骤冷,为了给心爱的儿子送大衣,母亲在风雪中已经茕茕孑立等了一个小时。
B.今天,与当年红军的伟大长征相比,“重走长征路”是微不足道的,但还是能继承革命精神,磨砺人的意志。
C.就业问题时常困扰着拉美某些国家的贫困人群:没工作的人找工作,有工作的人又存在着随时被炒鱿鱼的危险。
D.7月的青藏高原铁路沿线两侧,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展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动人画面。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校九十周年校庆徽标设计大赛的参赛者大多是以高二年级的师生为主,其他年级的师生也有,但数量不多。
B.我国如果不能缓解人口增长对水土资源构成的巨大负担,那么环境的恶化将会危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C.中宣部有关人士指出,如果不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一些消极落后的思想就可能通过网络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扰乱正常的社会,损害改革发展的大局。
D.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6.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
B.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C.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D.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7.下面语段中,有的称谓使用不当,全都需要改正的一项是( )
我父亲从小生活在农村。
他①八岁那年,祖父因为劳累,得了绝症离开了人世。
祖母带
着我②来到了城市,靠露天摆摊维持生活。
后来一个私营企业招工,老板见父亲身子壮,就
录用了他。
几年后和母亲③结了婚,才算过上像样的日子。
现在自己④已经下岗,还摆个小
摊在马路边修自行车,他还经常鼓励我努力学习。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词在宋代发展到了极盛,主要分婉约、豪放两大派,前者以柳永等为代表,后者以苏轼等为代表。
C.徐志摩、闻一多、穆旦都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再别康桥》《死水》《赞美》。
D.短篇小说《项链》的作者是俄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作者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契诃夫。
9.下列对《论语》章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
A.孔子认为对百姓不能施行暴政
B.孔子认为执政者应该率先向善
C.孔子认为道德对人有感化作用
D.孔子认为执政者应当虚心纳谏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人的潜能是多元化的。
因此,所谓的创新型人才也绝非仅仅是学术意义上的创新。
学校教育究竟如何能够顺合人的自然禀赋来挖掘人的潜能?在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感言或传记中,我们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发现,好奇心是他们成功的主要内在因素。
对每个人而言,好奇心最初本是无功利的,它不过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满足。
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在与他人或社会互动过程中,好奇心可能会逐渐带有一定的目的性。
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如果学校在不同阶段,能够持续地给予这种好奇心以呵护,以智慧性的引导,所谓人的创造性潜能就会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开掘。
然而,审视我们当下的教育现实,好奇心的满足对于我们大多数学生而言几近于一种奢侈。
漠视人的好奇心,甚至以各种显性或潜在的强制和规训方式逐渐抹杀之的体制化教育,在单纯的知识理解或获得上或许是不坏甚至是不错的,但是,在人的各种潜能开掘及各类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却可能是最为失败的。
从幼儿园大班开始,所谓的习惯和规矩养成便开始成为学校日常生活规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随着年级的递增,在目不暇接的考试、竞赛和评优体制下,学习与学生的内在精神满足渐行渐远。
学生的爱好越来越偏离其自娱性的本质而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色彩。
学开始带有被动性,习带有强制性,好学一旦不再出自于满足好奇心的自我愉悦,而是为了取悦于他人,求知就逐渐黯淡了其灵性和智慧之光,求技和求艺就渐趋丧失了其创意之美。
在分数至上取向下,原本各有其天赋和潜能的个体,被分等、隔离和排斥,被安排在一个跑道上竞争。
分数让少数教师和教育管理部门有了业绩和政绩,引发了所谓的榜样效应,也收到了所谓激发人们急起直追的竞争(模仿)效果,但是,它挫伤的却是一代人乃至一个民族的创造活力。
中国人并不缺乏智力和知识优势,甚至也不缺乏吃苦和勤奋精神,但是,匮乏的恐怕就是被早期教育所遏制的好奇心以及由其所引发的内在激情和思维的灵活性。
(节选自阎光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呵护人的好奇心》,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