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与唐朝死亡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出现的“五代”局面始于()的建立。
A.后唐B.后晋C.后梁D.后周【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史称“五代”。
因此,黄河流域出现的“五代”局面始于907年后梁的建立。
故C符合题意;后唐、后晋、后周出现在后梁之后,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历史上唐朝由盛而衰的标志是()A.开元盛世B.安史之乱C.藩镇割据D.黄巢起义【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的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故B符合题意;藩镇割据是安史之乱的影响,故C不符合题意;开元盛世是唐朝的全盛时期,故A不符合题意;黄巢起义发生在安史之乱之后。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
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群星荟萃的诗坛上,被称为“诗仙”的诗人是()A.李白B.杜甫C.李清照D.苏轼【答案】A【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唐朝时期,诗歌之风盛行,成就突出,李白是唐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被称为“诗仙”,A项符合题意;杜甫被称为“诗圣”,B项不符合题意;李清照和苏轼都是宋朝时期著名的词人,不是诗人,C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4.从下表中课读出的信息包括①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称五代②五个政权的开国国君都是手握重兵的武将③这些政权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④表中五个政权先后出现,政局相对较稳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历史上合称“五代”。
“五代”是唐朝末年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所以选项④表中五个政权先后出现,政局相对较稳定,不符合史实,可排除;其余选项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A。
5.(题文)以下摘自一位同学的学习“隋朝开凿大运河”后的笔记,其中说明开凿目的是()A.大运河凿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B.北达涿郡,南抵余杭,以洛阳为中心C.沟通南北交通,加强对全国的控制D.隋的统一为开凿大运河提供了条件【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沟通南北交通,加强对全国的控制,隋炀帝派人开凿了大运河,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6.下列领导安史之乱的主要人物是A.安禄山B.颜真卿C.朱温D.黄巢【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故A项符合题意;B项颜真卿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C项朱温于907年灭唐;D项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7.安史之乱的影响不包括A.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B.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C.促进了民族大融合D.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因此安史之乱的影响不包括C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故本题正确的选项是C。
8.“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与这些诗句相关的史实是A.安史之乱B.开元盛世C.宦官专权D.黄巢起义【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走到马嵬坡,唐玄宗的随从将士,杀死宰相杨国忠,逼着皇帝处死了杨贵妃,史称“马嵬坡之变”。
题文“渔阳鼙鼓”是指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题文“千乘万骑西南行”是指唐玄宗仓皇出逃四川;题文“宛转蛾眉马前死”是指马嵬坡之变。
因此与题干这些诗句相关的史实是安史之乱,故选A。
9.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是A.玄武门之变B.八王之乱C.黄巢起义D.安史之乱【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历时8年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0.唐朝末年,翰林学士刘允章上《直谏书》中指出老百姓有“官吏苛刻”“赋税繁多”“冤不得理,屈不得申”“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八苦”。
这反映了A.唐代由盛转衰的原因B.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C.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D.五代十国导致的混乱【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题干材料中唐朝末年老百姓的“八苦”就反映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故C符合题意;A项唐代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安史之乱,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B项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项;D项五代十国导致的混乱是在唐朝灭亡后,题干材料反映的唐朝末年的情况,排除D项;故本题选C。
二、填空题11.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______”。
【答案】安史之乱【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因此,题干空处填写:安史之乱。
12.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的割据太原的,史称“五代十国”。
【答案】北汉【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的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因此填写北汉。
13.“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
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
”据材料安史之乱在地方留下的最大“后遗症”是()A.安史之乱没有被彻底镇压B.唐朝统治者中央决策的麻痹大意C.藩镇割据的进一步扩大D.地方叛将的骄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
这就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因此,安史之乱在地方留下的最大“后遗症”是藩镇割据的进一步扩大,故选C。
14.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1)北宋前期,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2)宋代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3)关汉卿的代表作是(4)宋代最受重视的节日(5)李时珍的药物学巨著(6)导致唐朝由盛而衰的事件【答案】(1)交子(2)勾栏(3)《窦娥冤》(4)元旦(5)《本草纲目》(6)“安史之乱”【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前期,由于商业繁荣,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子。
它在宋代城市的的盛行,主要是因为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人们重视三大节日是元旦、寒食 (清明节)、端午节,其中最重视是元旦(春节)。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时珍是明代医药学家,写成了一部药物学巨著是《本草纲目》。
(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史称“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判断题15.黄巢起义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答案】错误【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755—763年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而唐末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腐败的贵族官僚和藩镇势力,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的腐朽统治。
所以,“黄巢起义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句话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16.下列各项,哪些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请在()内画√()皇帝荒废朝政()发生严重灾荒()杨贵妃得宠()节度使权力膨胀()农民负担过重()军队战斗力薄弱【答案】(正确)皇帝荒废朝政()发生严重灾荒(正确)杨贵妃得宠(正确)节度使权力膨胀(正确)农民负担过重(正确)军队战斗力薄弱【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宠爱杨贵妃,任用奸诈的李林甫、杨国忠为相,朝政日趋腐败。
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因此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有(正确)皇帝荒废朝政;(正确)杨贵妃得宠;(正确)节度使权力膨胀;(正确)农民负担过重;(正确)军队战斗力薄弱。
“发生严重灾荒”是黄巢起义的原因,不是安史之乱的原因。
17.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而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______(判断对错)【答案】正确【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末年,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由盛转衰。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终于爆发了黄巢起义。
因此,题干说法正确。
18.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907年,被原为农民起义军的黄巢所灭。
()改正:【答案】错误把黄巢改为朱温【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907年,被原为农民起义军的朱温所灭。
因此是错误的,将黄巢改为朱温19.“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愈演愈烈,人民赋税繁重、生活困苦、连年灾荒。
黄巢农民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唐朝灭亡。
【答案】错误【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巢农民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只是给唐朝以致命打击;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