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1、“议会至上”和“虚君制”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又称“责任政府制”或“代议政府制”,处于资产阶级内阁制的较高发展。
它主要是指国家垂下机构的核心——内阁,由多数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
换言之,“议会至上”或“议会主权”原则是英国内阁制奠定的基石,是与“虚君制”并存的。
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1.内阁制的萌芽第一代立宪君主威廉三世性情刚愎,富于政治和军事才能,起初总想在没有内阁顾问的情况下亲自决断大事。
可是当他于1690年夏季率军征伐爱尔兰,又因玛丽女王性格荏弱而难以独掌王权时,便建立了一个9人内阁,襄助女王处理国务。
……威廉三世在即位后的头几年尽力维持一个兼容两党的混合内阁,企图用扶弱抑强的手段来加强自己的势力。
……1694年,威廉三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派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
直到次年大选时,辉格党人才成为议会中席位较多的党派。
这就不难看出,辉格党人在1695年的胜利不是他们组阁的原因,而是结果。
这种先组织内阁,后得到选民认可的史实,说明当时有内阁而无责任内阁制。
而且,不仅1694年内阁是如此组成的。
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③时期,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
通过阅读这条材料,我们可以知道:①1690年,当威廉三世忙于爱尔兰时,他不得不设立内阁,以协助性格荏弱的玛丽女王处理国务。
②设立兼容两党的混合内阁,起初是威廉加强王权的重要手段。
③1694年,当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时,辉格党人并不是议会中的多数派。
④1695年,辉格党人的胜利是他们先组织内阁,后得到选民认可的结果。
⑤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时期,内阁都不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
从这条材料中,我们还可以得知:①从专制国王或立宪君主的角度看,加强王权都是他们最迫切的主观愿望。
②在君主立宪制度下,议会与国王和政府大臣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就为内阁制萌芽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在第一代立宪君主时期,萌芽中的英国内阁制并不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
2.责任内阁制的完备化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又称“责任政府制”或“代议政府制”,处于资产阶级内阁制的较高发展阶段。
它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构的核心──内阁,由多数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
换言之,“议会至上”或“议会主权”原则是英国内阁制奠定的基石,是与“虚君制”①并存的。
随着议会至上原则的确立和虚君制的出现,英国资产阶级内阁制有了长足发展,责任内阁制原则增添了不少新内容。
其一,首相和内阁需从下院多数党中挑选,并依靠其多数优势以保证执政党政策和法令的顺利实行。
其二,所有阁员对政府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共进退。
其三,政府在大选失败后必须立即辞职。
通过阅读这条材料,我们可以知道:①责任内阁制有不同的名称,它是资产阶级内阁制的较高发展阶段。
②内阁是英国国家行政机构的核心,它由多数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
③“议会至上”或“议会主权”原则是英国内阁制的奠基石。
④经过不断完善,英国的责任内阁形成了几个基本原则。
通过阅读这条材料,我们还可以知道:①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内容极为丰富,是由包括责任内阁制在内的一系列制度构成的。
②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充分体现了“议会至上”或“议会主权”的根本原则。
③资产阶级代议民主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
英国的内阁最早是由中世纪后期的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化而来。
当时即有内阁之称,但性质是封建君主的咨询机构。
1694年,威廉三世(1689~1702在位)从支持他的辉格党中任命枢密院成员,组成辉格党内阁。
但当时辉格党在议会中并不占多数。
1714年,乔治一世(1714~1727在位)即位,因不通英语,逐渐不出席内阁会议。
1721年,下院多数党辉格党领袖、内阁首席大臣兼财政大臣R.沃尔波尔取代国王而成为内阁首脑。
沃尔波尔内阁是英国第1届正规内阁。
1937年通过了《国王大臣法》,使内阁的名称和首相的职位有了成文的法律根据。
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他这一行为开创了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时必须辞职的先例。
1784年,W.皮特(小)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乃继续任职。
他的作法也成为惯例。
到19世纪中期,议会、内阁的职能和制度进一步完善,责任内阁制最后形成。
英国内阁制简要背景:我们就从1688年不流血宫廷政变"光荣革命"说起:通过革命,英国建立起一种新的政治制度(代表英国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利益)君主立宪制(就是用宪法来限制王权)1689,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标志着这种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英国责任内阁制建立:起源于:都铎王朝时期的枢密院的外交委员会.(枢密院是专制王权的扩大产物与加强王权的最高行政机关)正式形成:当时英王乔治一世(统而不治)不再参加内阁会议,有下院多数党首领主持(当时著名政治活动家-沃波尔).发展到辉格党与托利党的权力争夺.(辉格党获胜)1721,辉格党首领沃波尔就担任了第一任首相.最终完善:18世纪后期-19世纪上半期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完善,内阁政府要对议会全权负责.扩大了人民的权利.随着时代的发展,内阁逐渐变成了政治权利中心.一、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什么是责任制内阁?。
1、含义:内阁由议会产生,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2、形成过程:没有任何成文法律为依据,依靠惯例形成的(1)起源:16—18世纪初,枢密院中外交委员会(2)形成:18世纪早期,英王退出内阁,,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3)发展:18C后期,形成内阁可以提前大选惯例(4)完善:19世纪上半期,两党制度建立而完善责任制内阁的主要职权有哪些?3、主要职权:⑴对提交议会讨论的政策做出最后的决定。
(2)按照议会规定的政策行使最高行政权力。
(3)协调和确定政府各部的职权。
提问:议会与内阁的关系又是怎样的?4、议会与内阁的关系最高的立法机关议会产生议会,阁员大多由议员兼任,内阁必须集体对议会负责,因此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
【学习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2005年,布莱尔忙于组阁,将不参加莫斯科纪念卫国战争庆典。
在新内阁中,前内政大臣、外交大臣、财政大臣、教育大臣仍留任原职。
前卫生大臣约翰•里德改任国防大臣,前贸易和工业大臣帕特里厦•休伊特改任卫生大臣,前国防大臣杰夫•胡恩改任议会下院领袖,前议会下院领袖、掌玺大臣兼威尔士事务大臣彼得•海因改任北爱尔兰事务大臣。
此外,曾任内政大臣的戴维•布伦基特出任就业和养老金大臣。
新内阁新设生产力、能源和工业大臣一职,由前就业和养老金大臣艾伦•约翰逊担任。
思考:(1)内阁成员人数多少?对成员有何要求?20人左右,必须是下议院多数党成员。
(2)你知道布莱尔作为首相的三重身份吗?布莱尔有哪些权力?政府首脑;议会领袖;政党领袖;职权:行政权、立法权、任免权(内阁成员和非内阁成员等)、领导内阁权、制定执行国家大政方针等。
【学习探究】通过以上的学习,英国内阁制原则有哪些?5、内阁制原则:(1)产生方式:下院多数党领袖为内阁首相;内阁成员由首相从下院多数党议员中挑选任命。
(2)统治方式:全体一致,集体负责制。
(3)去留方式:内阁失去下议院信任时,全体辞职或请求国王下令解散下院,重新进行大选。
第三节责任内阁制一、英国内阁的基本情况cabinet of Britain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但政府与内阁是两个概念。
政府是全体大臣、国务大臣、各部政务次官、执政党督导员和王室官员的总称,而内阁只是政府的一部分,但内阁是英国政府的核心机构。
1、沿革英国内阁由英国枢密院外交委员会发展而来。
17世纪初,由于枢密院人数众多,英王常在王宫的内室召集外交委员会的部分亲信讨论决定重大事务。
17世纪后期,外交委员会便有“内阁”之别称,并逐渐代替枢密院,成为实际最高行政机关。
它由英王主持,并对英王负责。
1688年“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时期,内阁改由下院多数党组成,并开始转向对议会负责。
1714年德意志汉诺威选侯乔治一世继承英国王位。
他不懂英语,自1718年后就不再参加内阁会议,而指定下院多数党领袖R.沃波尔主持。
从此,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而由下院多数党领袖主持内阁便成为惯例。
1742年辉格党发生内讧,沃波尔内阁因失去议会支持而集体辞职,由此开创了组阁政党必须在议会中占多数并集体负责的先例。
1783年,托利党人W.皮特(小)出任首相,次年因得不到下院支持而提请国王解散下院,并提前大选,选举中托利党获胜继续组阁,这一作法也成为惯例。
到19世纪中期,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在宪政实践中,通过宪法惯例的积累逐步完备并最终形成。
2、组成按照惯例,议会大选后,即由英王召见多数党领袖,任命其为首相并授权组阁。
该党领袖与本党其他领导人会商后,从本党议员中提出阁员名单,请英王任命。
根据1937年《国王大臣法》规定:大臣分阁员大臣和非阁员大臣。
参加内阁的阁员大臣只是政府中的部分大臣,阁员人数由首相确定,组成人数经常变动。
1939年前基本上全体大臣都参加内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内阁人数一般在20人左右。
参加内阁的除首相外,通常有外交、国防、财政、内政等重要部门的大臣,不担负某一具体部门首长的大法官、枢密院院长、掌玺大臣,主管地区事务的苏格兰事务大臣、威尔士事务大臣、北爱尔兰事务大臣。
内阁会议之前,首相有时就重要政策方针先召集少数亲近大臣开会讨论,称小内阁或内内阁。
3、职权主要包括:对提交议会的政策作出最后决定;按照议会规定的政策行使最高行政权力;协调和确定政府各部的职权。
此外,在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时,有权采取紧急行动。
内阁职权主要根据惯例行使,范围十分广泛,一切重要的内外政策均由它制定和执行,军队、警察、监狱等国家机器受它直接指挥和控制,议会和英王也受它的操纵和支配。
4、组织和活动下设各种常设委员会和临时委员会。
除个别委员会外,其组成和职权范围均系机密,该届任期内不得泄露。
办事机构设办公厅,主管安排议事日程,沟通内阁与政府各部等重要的内部行政事务。
内阁会议由首相随时召集,议会会期内一般每周开会1~2次。
会议内容保密,会上讨论不作记录,也从不进行表决,最后由首相按自己的观点把意见加以归纳即成决定。
内阁成员对政府政策和行动负连带责任。
不论阁员是否存在意见分歧,对外必须保持一致。
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严守机密”和“保持一致”这两个惯例,曾在欧洲共同体等问题上被打破,其约束力已明显减弱。
二、责任内阁制特点1、内阁与下院互相牵制、抗衡和监督。
①质询②辩论③批准立法④倒阁解散下院是内阁控制议会最有力的手段,决定一经作出,下院只得服从,不能拒绝。
2、决策权既集中、又分散。
3、集体负责制与个人负责制相结合。
4、重视政策、财政等方面的协调和调解。
三、内阁的作用1.决策作用2.立法作用3.对政府的政策进行监督4.作为政党的领导内阁制的基本原则是责任政府(responsible government)不但个别之阁员需对议会负责,内阁整体亦需对议会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