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
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
B、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 性
• 实践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呈现的特点: ●内容:由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 ●活动:从理论主张到付诸实践
共同主题:向学习西方,救亡图存
合作探究 李鸿章: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 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 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 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 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 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 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 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林则徐的主要活动: • 设立译馆, • 编译《各国律例》、《四洲志》 (近代中国魏源和《海国图志》
①编写:
编写《海国图志》 (当时介 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②主张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夷之长技三: 一战舰,二火器, 三养兵练兵之法。 • “是书何以作 ?曰为以夷攻夷而作,
工业;筹划海防,创立三支海军; 培育人才,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6.评价:
积极影响: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局限:
只学西方科学技术,未触动封建旧制度。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代表 人物 背景
王韬,郑观应等
①洋务运动的开展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②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材料中的破屋子指的是什么? 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材料中的裱糊匠指的是什么人? 洋务派 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来东贴西补? 西方科技 阻挠李鸿章放手办理的因素是什么?顽固派的阻挠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 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体 也。 轮船、火炮、洋枪、火雷、铁路、电线,此其 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 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 自序》 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郑观应的观点?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 的道路,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拓展历史思维
探究一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 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中国通史》 材料二《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 的先师。借助于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 ——人教版教材 (1)有人评价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依据材料 一、二说明“造反”和“跪着”的含义。
2)代表人 物及主张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3)基本主张:
康有为——借经学、孔子名望,否定专制,传播 西学,宣传变法的必要性。 梁启超——抨击专制、倡导民权。 严复——用进化论激励变法
百 日 维 新
3:维新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
1、结果:戊戌变法的失败标志维新思想的失败 2、失败原因:A、封建顽固势力力量强大
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
而作。” 具体内容 •
方法
目的
——《海国图志.序》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2、主要代表人物:
(1)林则徐 (2)魏源 地主阶级 抵抗派
3、影响:
积极: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 的启迪作用,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局限性:局限于著书立说,尚未付诸实践;停留在军事技 术上,未涉及到变革制度。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①第二次鸦片战
争②太平天国运动)
2.含义:
强调以中国的封建纲常伦理 “中学为体” 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主张学习采用西方先进的科 “西学为用” 学技术。 3.提出者: 洋务派
4.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掀起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 5.实践:
材料一
造反: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跪着:借助儒家思想 ,宣传维新变法
第8课
一、“开眼看世界”
探究问题1: 中国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开眼看世界”的?
1、背景:
① 清王朝危机四伏、对西方情况一无所知
②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对外侵略扩张
③鸦片战争失败,惊醒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
的思想。 林则徐,魏源等
一、“开眼看世界”
2、主要代表人物:
(1)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主张
评价
①局限性: 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未付诸实践。 ②积极: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了基础。
三.维新变法思想
2.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19世纪90年代康梁思想
①政治:甲午战争的失败,帝国主 义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1)背景
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③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④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奠定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