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9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2019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材料一:
第4页(共32页)
冈野信雄,日本神户的小工匠,30 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在别人看来, 这件事实在枯燥无味,而冈野信雄乐此不疲,最后做出了奇迹:任何污损严重、破烂不 堪的旧书,只要经过他的手即光复如新,就像被施了魔法。
在日本,类似冈野信雄这样的工匠灿若繁星,竹艺、金属网编、蓝染、铁器等, 许多行业都存在一批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近乎神经质般追求的匠人。他们对自己的产品几 近苛刻,对自己的工作从无厌倦并永远追求尽善尽美。如果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 市面上,这些日本工匠(多称“职人”)会将之看成一种耻辱,与收获多少金钱无关。
提升科技创新的效率。一是促进成果转化。要促进科技进步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实现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三级跳”。二是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产学研深 度融合,深化高校和科研院所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三是强化创新激励。 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强知识产权开发利用和保护,加快建设一支 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德国制造最值得信赖。他们制定的标准严谨,甚至苛刻,他们对细节的固执早已 成为习惯。即使一支铅笔、一把餐勺,也都彰显着细腻的心思、独到的创意和恒久的品 质。很多人都梦想成就百年品牌,但百年品牌的打造需要全力以赴:对每一处细节的关 注、对目标达成的坚持、对科技创新的执着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众多德国百年品 牌,凭借精益品质在各自领域一骑绝尘的同时,更以创新的实践为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 这就是工匠精神最完美的诠释,也是基业长青唯一的道路。
反映了当时社会重男轻女,母以子贵的现象很严重。
(2)在文中作者多次用细节描写追忆母亲,请举例,并说说分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3)文章开头写道“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有何意义?请结合全文内容
分析。
一.(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1 小题,12 分)
3.(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第1页(共32页)
(摘编自《让创新成为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中国重大颠覆性技术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科技创新进入新的阶段。 B.解决了供给侧短板、社会发展瓶颈等问题,就一定能全面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C.凡是市场机制能够实现或社会组织能够替代的服务功能,政府都不能对之进行管理。 D.促进成果转化、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创新激励,是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有力手段。 (2)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观点,表明了创新的意义。 B.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阐明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低于世界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水平。 C.文章着重从企业、政府职能、提升科技创新效率方面,阐述我国提升创新能力的措施。 D.文章先综述创新的地位及迫切性,接着分述实现自主创新的途径,整体思路清晰明了。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只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应对世界科技革命挑战。 B.若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重大科技问题,就说明我国的创新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C.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要积极同互联网接轨,从而达到转型发展的目的。 D.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各有优势,要充分发挥它们在创新机制中的作用,从而形成互补。 一.(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1 小题,15 分) 2.(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培养工匠精神,是从孩子就开始的。你可以感受到他们快乐的心灵对未来的憧憬, 他们的想象力没有被世俗的东西破坏和束缚。孩子从小没有被染上功利心,无论长大成 人以后从事的工作是什么,他们都会倾注精力,认真做好,而不会以功利之心去衡量这 份工作是让他卑微还是能够在人前炫耀。这不正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土壤吗?
(选自时寒冰《中国怎样才能培养出工匠精神》)
是吉姆•柯林斯说的,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转变。
所以,从现实来说,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只做一个工匠,而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
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同样,在新时期的市场
环境下,我们的企业也要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赶超国际水平。
(选自迟宇宙《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材料三:
第5页(共32页)
奏好政府职能“退、放、进”三部曲。通过“退”,减少政府部门对创新资源的 直接分配、对市场导向明确的创新活动的干预;注重“放”,凡是市场机制能够实现或社 会组织能够替代的服务功能,政府部门都可以放手,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 创新服务机构和组织;实现“进”,着力加强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资助平台、 信息平台、监管平台。
一些作品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更有甚者,以突破底线、 抄袭胡编、搜奇媚俗为创新,一切只为博眼球赚银两;一些影视剧唯票房至上,同质化 现象严重。抗日“神剧”、穿越雷剧,一个比一个“惊心”,急功近利的浮躁之气、“将就” 之风,不仅对文化产品造成了浪费和伤害,更是对整个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
2019 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1 小题,9 分) 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建设现代化经 济体系,必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让创新成为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其重要特点是重大颠覆性技术 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同以往历次科技革命相比,这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革将以指数级而非线性速度展开。面对重大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 全局的核心位置,努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日子。
B.上了大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更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没再向母亲要过一分钱。
C.散文用拙朴自然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勾勒出一个 含情脉脉的儿子对母亲忏悔
式的追忆。
D.我收到通知书时,母亲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感到欣慰,为自己的良苦用心感到满
足,更对儿子今后似锦的前程充满期望。
E.当赵宝珊出生后,母亲为了挣回在赵家的地位,偷偷求神拜佛,保佑赐给她一个儿子,
我只欠母亲 人生的笑和哭常常发生在同一时刻。 一九五五年八月上旬,我一直在期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前途未卜。是否能考取, 没有把握,虽然自我感觉考得不错。是否能考取第一志愿第一学校,更是个未知数。不 能有奢望。 八月中旬,羊子巷、马家巷一带有几位考生已经接到通知,更叫我心焦﹣﹣这也 是我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心焦或焦虑。不安和焦虑也会有助于打碎平庸。 邮递员骑着自行车一天送两回信:上午约十点,下午约四点。我是天天着盼决 定命运的信件。
一天下午,我在马家巷大院内同一群少年玩耍。 赵鑫珊,通知书!”邮递员的叫声。
第2页(共32页)
我拆信的手在颤抖。旁边围观的少年首先叫了起来:“北京大学!” 中国章回小说常用这样两句来形容人的幸福时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我看到母亲的表情是满脸堆笑,为儿子的胜利。 第二天,母亲为我收拾行装。一共带两个箱子,一条绣花被子。 母亲把一件件衣服放进箱里,并用双手抚平,泪水便滴在衣服上。 “妈,你哭什么?我考上了,你应该快活才是!”我这一说,妈妈的泪水流得更多,但她 没有解释她为什么哭。 后来我成长了,读到唐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渐渐明白母亲为什么暗暗垂泪。 母亲不善言辞。她预感到,儿子这一走,在她身边的日子就不会多。母亲的预 感是对的。大学六年,我一共回过三次家。加起来的时间不到两个月。主要原因是买不 起火车票。 母亲死后二十年,大妹妹才告诉我,我去北京读书的头两年,妈妈经常哭,以至 于眼睛受伤,到医院去看眼科。 听妹妹这样述说往事,我发呆了好一阵子。我对不起母亲!过去我不知道这件 事。我后悔我给母亲的信很少且太短。 后来邻居对我说:“你娘总是手拿信对我们说:‘你们看我儿子的信,就像电报, 只有几行字!’”我总以为学校的事,母亲不懂,不必同母亲多说﹣﹣今天,我为我的信 而深感内疚!在校六年,我给母亲报平安的家信平均每个月一封。每封不会超过三百个 字。 六年来,我给母亲的信是报喜不报忧。这点我做得很好。我的目的很明确,不让 母亲为我分心、牵挂、忧愁。按性格我母亲的忧心太重,不开朗。以下事情我就瞒着母 亲:我非常穷,却老说我的助学金很多足够。去学校报到,母亲东借西借,为我凑了三 十元,后来我就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钱。当时我父亲已接近破产,家境贫穷。“反右” 运动我受到处分,也没有告诉母亲。读到四年级,我故意考试考砸主动留一级,更瞒着 她。她也没有觉察,我怎么要读六年。 大妹妹问过母亲:“妈,你为什么最喜欢哥?” “你哥是妈烧香拜佛求来的崽。” 祖父一共有五个儿子。我父亲是长子。母亲头胎和第二胎都是女儿,不到两岁便 夭折。不久,我二婶生了儿子叫赵宝珊,这样一来大家庭的长孙便在二房,不在大房。
往北京的火车渐渐开动的时候,我看到我母亲、大妹妹梅秋(十岁)、弟弟光华
(八岁)和小妹云秋(四岁)久久站在站台上目送我。这回母亲没有哭。
我这个人,活到今天,谁也不欠,只欠我母亲的,没有能在她身边侍奉她八年、
十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我深感内疚。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我临行前,母亲暗暗垂泪是因为她明白到儿子这一走,等待她的将是聚少离多的苦闷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 粹;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领风气之先,塑“工匠 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国力量,创作出更 多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
(选自刘泉《文艺也应弘扬“工匠精神”》) (1)下列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是在工作中提升自我,在工艺、技术、创新、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 己,做大做强。 B.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各行各业都需要它,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 比如不断打破底线的穿越雷剧。 C.文艺作品粗制滥造是“工匠精神”缺失的最突出表现,所以我们在文艺工作中要像日 本工匠那样追求尽善尽美。 D.“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它既不需要大家都去做工匠,也不要求我们一定要像日本 工匠那样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主要内容是体现“工匠精神”的具体事例,兼有评论,而材料二和材料三则只 有对“工匠精神”的理性分析和评论。 B.材料一认为“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让孩子从小远离功利之心,这是对材料二中“初心” 这个概念最好的诠释。 C.三段材料从各个方面对“工匠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行 业发展乃至中国社会提供了正能量。 D.材料二既有对“工匠精神”的正面论述,又有对“工匠精神”的误区的分析,所以较 材料一和材料三要更加深入。 E.材料三深入挖掘“工匠精神”在文化领域的深刻意义,与材料一和材料二相比,针对 性更明显。 (3)达到“卓越”应具备哪些品质?请结合材料一的事例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