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揽纳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常见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出现于唐朝晚期,在宋、金、元诸朝都很盛行,到了明代不仅仍然活跃,而且在形态上发生了新的变化。

所谓揽纳,也称包揽,就是兜揽代纳賦税。

从事此种活动的人,被称为揽纳户。

明代前期,揽纳户的主体是城市中的权势之家或投机钻营的无赖之徒,他们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通过揽而不纳、虚买实收、以次充好等途径谋取钱财。

到明代中期,同时又出现另一种揽纳。

与封建政权相联系的乡绅阶层势力不断扩张,乡绅豪强采用“诡寄”的方式,将民户田粮兜揽到自己名下,包收代纳,多收少缴,谋取厚利。

揽纳对国计民生造成损害,却屡禁不绝。

明初的賦税制度有两个明显特征。

一是实物为本,无论是田税还是上供物料,都以征收实物为主。

田税分夏税(征麦)、秋粮(征米),此外有丝绢、棉苎麻布等,部分地区还要缴纳草料。

上供物料则是因需而征,包括皇室消费的食品、用品,官府手工业所需的各种原料,各种军用物资、建筑材料等。

二是民收民解,即要求民户将指定物品自行运送到指定地点交纳。

永乐迁都后,为了收纳全国各地解运而来的钱粮物料,北京陆续设立了众多仓场。

巨额的物资解纳和众多的仓场存在,为揽纳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从征收到入库各个环节,都可以看到揽纳者的身影。

万历年间,户部疏请“禁包揽”,并概括包揽为“本地之包揽、在京之包揽、各衙门之包揽”。

前二者是就揽纳活动发生地而言,而“各街门之包揽”是就揽纳者的身份及运作形态而言。

明代仓场的官吏员役,不少自己就从事揽纳。

各种包揽,危害极大。

往往额外勒索,加重解纳者的负担。

永乐十七年,监察御史邓真指出:“今贪利之徒,一概揽纳,不收本等物料,而行收钞贯等项,以一科百,以十科千,以百科万,恣肆贪残,吮民骨血。

”揽纳到手后,揽纳者又常常拖延不予上纳,解纳者被系不堪。

隆庆六年,神宗在诏书中指出:“各处解纳>^粮到京,内外管收人5揹索使用,多于原额,以致上纳桂欠。

及在京势豪,在外积棍,包揽棍骗久之。

贻害小民,苦累正户。

”自宋代以来,揽纳一直被当作犯罪行为加以惩治,明朝也有众多比较严厉的处罚条例,但终明之世,揽纳一直风行不衰。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一大原因。

勋成、宦官等权势人物染指揽纳,即使事发,也往往曲法宽贷。

如天顺年间,宁阳侯陈懋纵子侄揽纳事发,英宗念其“积有劳且老疾,姑宥之”。

另外,制度性弊端是又一大原因。

从解运过程看,远距离运输实物,不但耗费巨大,而且面临诸多风险。

如解运白粮到京,途中交纳船税,支付牵挽、转搬费用,或被人偷盗,或日久蚕食,或因雨湿烂等,到京时大概十去三四了。

即便解纳到京,到各衙门办理手续,乡野百姓人地生疏,经常受恐吓勒索;钱粮物料入仓,又往往“小脚库秤索求不已”,诸多留难,使上纳难以顺利完成。

(摘编自高寿仙《明代揽纳考论》)【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揽纳就是兜揽代纳賦税,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纳税制度,它出现于唐代晚期,盛行于宋、金、元诸朝,到明代依然活跃。

B.明代中期,两种揽纳形式并存,一种是从税户或解户那里兜揽代纳,一种是直接将民户田粮兜揽到自己名下,包收代纳。

C.明代的实物陚税包括田税和上供物料,田税夏征麦,秋征米,还有丝绢、棉苎麻布、草料等,上供物料更是名目繁杂。

D.实物为本、民收民解是明初賦税制度的特征,这使得来自各地的钱粮物料集聚于指定地点,从征收到人库,揽纳户活跃于各个环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揽纳户在兜揽代纳过程中,或揽而不纳、以次充好,或多收少缴,手段不断翻新,其最终目的足谋取个人利益。

B.从钱粮物料征办地到京城,从揽纳户到仓场官吏员役,揽纳活动地域广阔,参与人数众多,运作形态多样,引起了朝廷的重视。

C.揽纳户从税户、解户那里兜揽时对他们额外勒索,从监察御史邓真“以一科百,以十科千,以百科万”的言论中,可知他们的贪得无厌。

D.揽纳户极大地增加了解纳者的负担,“贻害小民,苦累正户”,连明神宗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明确指出这娃揽纳最大的恶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权势之家、无赖之徒、乡绅豪强等组成了明代揽纳的队伍,揽纳户欺压勒索的对象是社会最底层的交纳和解运税物的百姓。

B.民户需要把交纳的物品直接运送到指定地点,由于距离远、耗费大、风险多、手续繁杂,又受诸多留难,所以很难顺利完成上纳。

C.从宋代直到明代,统治者都深知揽纳危害极大,也都一直把揽纳当作犯罪行为加以惩治,但即便如此,揽纳依然风行不衰。

D.制度性弊端是揽纳现象长期存在并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所以只要封建制度还存在,揽纳现象就不可避免。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医者朱军1984年大学毕业,朱军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1990年就晋升为主治医生。

在事业上不满足的朱军开始寻思:再往下发展,要么读研究生读博士,要么出国深造。

他选择了出国。

第一次走出国门,他的第一感觉就是自卑。

他就读的以色列哈达萨医学院是中东最大的医学中心,水平跟欧美齐平。

跟以色列这样的小国家比,我们的医疗科技水平差距太大了。

他下决心要把自卑变为自信。

“别人都不上班的时候,我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在实验室。

有时候这是精神上的折磨,但何尝不是对人的磨练。

”三年的留学生活,让朱军开了眼界。

他掌握了一些知识后,自信心也增强了。

回国一年后,朱军转业到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开始拓展新的事业。

在这里,朱军带领北大肿瘤医院淋巴瘤科跃居国家领先地位。

美国诗人惠特曼曾说:“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他看见的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也就成了他的一部分。

”朱军从医,看见的“最初的东西”是什么呢?1979年,他毅然报考了第三军医大学。

那时候,军医是令人尊敬的职业。

至今,他还为自己的职业选择感到高兴。

“我喜欢这个职业,因为我的工作是在不断地帮别人减轻痛苦,帮别人减轻心理压力,从而也实现了我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主动选择学医的人似乎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了“医生的后代不学医”的现象。

对此,朱军持乐观而谨慎的态度。

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医学教育是必需品,医生这种职北应该处于受人尊敬的地位,只要人类存在,这一点便不会改变。

一定会有优秀的人来接班,把医学的精华传承下去。

不可否认,医学教育也面临压力和挑战。

现在有的医生天天抱怨患者“怎么不喜欢我们了,怎么污蔑我们了”,对此,朱军很不以为然,他感慨地说:“现在医生为什么没有得到应有的尊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自身还有问题,需要自我调整,改变高高在上的心态,在为病人服务的过程中赢得社会的尊敬。

医院里一直都有好大夫、差大夫,但是目前的社会氛围,可能会惯坏一部分大夫,让他们养成一些毛病。

”他认为,现代医学教育,首先就是要给准备从医的人补上人文这一课。

下医治病,上医治心。

在朱军看来,无论肿瘤还是其他疾病的产生,都不是受哪一个单独因素影响的。

“现代社会压力大,要有好的身体,首先要有健康的生活理念,重要的是要心安。

让病人心安,考验的是医生的心胸和情怀。

”在同事眼中,朱军最让人感动的是他有慈悲之心。

他曾说,慈悲心是与医术同等重要甚至是更重要的东西。

他很细心,无论对小孩、老人还是别的患者,都很注意他们接受治疗时的感受,并希望用自己的言语举止去抚平他们内心的焦虑和痛苦。

“患者是来找我们看病的,不是来结仇的。

他长得丑还是美,有钱还是没钱,都是病人。

他来看病,我们就给他服务。

”朱军也希望科里的医生都能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患者,给每一个生命送去可触及的、活泼的希望。

(摘编自杨桂青《朱军:悲悯之心待病患》)【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的医疗科技水平远远低于以色列这样的小国,这让第一次走出国门的朱军感到自卑,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自弃。

B.三年的海外留学生活让朱军受益匪浅,回国一年后他转业到北大肿瘤医院,在这里,他带出了一个处于国家领先水平的医疗团队。

C.第三军医大学是朱军看见的“最初的东西”,他毅然报考这所学校,成为一名医生,借此实现了他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

D.医生的后代不学医,主动选择学医的人似乎越来越少,其中原因比较复杂,这些引发了朱军对现代社会医学教育的思考。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A.当上主治医生后,朱军选择出国深造,为改变祖国医疗科技落后的局面,他勤奋学习,表现出积极进取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B.朱军成为优秀医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自觉地以“不断地帮别人减轻痛苦,帮别人减轻心理压力”为己任。

C.在朱军看来,医患纠纷出现的原因,有不少来自医生自身的缺点,有些医生天天报怨患者不满意、不喜欢自己,对患者缺乏人文关怀。

D.朱军是一个有心胸和情怀的医生,他认为慈悲心比医术更重要,他细心观察患者,理解患者,通过自己的言行让患者心安。

E.朱军坚持服务患者的宗旨,无论患者是何种身份,他和他的团队都友善公平地对待,并给每个患者“送去可触及的、活泼的希望”。

【小题3】对现代社会医学教育,朱军所持态度为何是“乐观而谨慎”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家宝王生文父亲听说我要去看姑妈,着实惊讶了,然后就是高兴,一个劲儿地说,该去,该去,打小姑妈就疼你,一有好吃的就想着法儿地给你送过来我哪有闲心听他唠叨,催着他快告诉我姑妈家的地址。

老实说,在那个中午之前,我想都没想过要去看姑妈,尽管她七十多岁了,又不肯和我表哥住在一起,我理应去看望她。

那天中午,我去一个淘古玩的同学家,那个同学的藏品里竞然有一个釉色淡青的瓷坛子,说是道光年间正宗官窑里出产的,现在值四万呢。

这四万让我想起了我的亲姑妈,我说,你等着,我给你淘一个来。

小车一路颠簸,几番打听,我总算找到了姑妈的家,一间傍山搭建的低矮的砖瓦房。

姑妈正背着一捆柴革,蹒跚着从山上走下来。

她好奇地看看小车又上下打量着我,我笑着叫了声姑妈,她愣了一下,才认出我来,哎呦,这不是我的华儿嘛!此时正好有几个村民路过,有人侧着头问,二婶,家里来稀客啦?姑妈亮着嗓子答,可不是嘛,我城里的大侄子!姑妈一边说,一边接过我手中的礼品,面向他们,就像面对的是媒体记者,看着他们欣羡的表情,骄傲溢满了她脸上的每一道褶皱。

进到屋里,姑妈简直有点不知所措,转了几囷儿,才找来一把椅子,用衣袖擦了又擦,端到我跟前,然后转身给我倒水,我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她又问我喜欢吃点什么,我没有回答,而是侧过头去搜寻记忆中的那枣木桌子。

桌子还在,只是桌子上不见了那个釉色淡青的瓷坛子。

我的心一紧,便问,您家有麦芽糖吗?有,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