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生育意愿

大学生生育意愿

大学生生育意愿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摘要:大学生是即将踏入社会、面临就业、婚姻等人生大事的一个群体,他们的生育意愿对于国家的人口政策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本文根据对大学生生育意愿的调查资料来分析这一群体生育意愿的特点,主要对大学生生育孩子的性别偏好、理想子女数目和生育年龄这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进行了解释。

从调查结果来看,与以往相比,大学生的生育意愿并未出现显著的新特点,性别偏好不那么明显,大多数倾向于“无论男女”;理想子女数目基本上是两个,且一男一女;生育年龄集中在26—30岁和30—35岁两个年龄段。

大学生自身的特征、观念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生育意愿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生育意愿特点原因所谓生育意愿是指人们对生育行为的看法和态度,是由社会生活各方面诸因素长期作用于人们思想观念的产物,它作为人们对自身生育行为的内在期望和主观愿望的反映,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育水平和人口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①对大学生这一层次的生育意愿的调查主要是了解他们的生育意愿有何特点,受到何种因素影响。

从以往的资料来看,对青年的生育意愿有些研究,如风笑天的《城市青年的生育意愿:现状与比较分析》,而专门针对大学生生育意愿的研究却甚少。

大学生是青年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来自于不同的环境,却又受到学校这一共同环境的影响,也可以说,同一所大学影响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而且关键的一点是,他们基本上都是未婚青年,生育意愿指的是一种期望、观念,而非已成为现实,因此,笔者认为,对这一特殊群体的生育意愿的调查很有意义。

本次调查是笔者与同学——安妮合作完成,采取滚雪球的方式来选取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包括来自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大学生,用自填问卷法来收集资料。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信息,第二部分是本次调查的中心内容,涉及到生育孩子的性别偏好、理想子女数目、生育年龄、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对丁克家庭的看法、对国家人口现状的看法等。

在回收的四十几份问卷中,根据性别比例,随机抽取了三十份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一、样本的情况如下表所示:二、大学生生育意愿总体描述并分析原因1、性别偏好①龚德华,甘霖,刘惠芳, 曾小敏:《生育意愿影响分析》,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月。

“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我国由来已久,我国一直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男性比女性占有优势,而且受“传宗接代”、“养儿防老”这样的观念的影响,“重男轻女”在人们的思想中似乎已根深蒂固。

尽管有诗云:“信是生男恶,反是生女好”,②但这也不过是当时人们因为战事频繁而发出的感慨罢了,男孩在人们进行性别选择时始终占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而为了扭转人们对于性别偏好的旧思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又极力倡导“生男生女都一样”、“关爱女孩,关爱祖国的未来”等观念,近年来,“重男轻女”的思想有所淡化。

那么,当今的大学生对于性别偏好的情况又是怎样呢?在调查中,对“如果只允许生一个孩子,你的选择”一题,选择男孩的只有17.4%,选择女孩的有21.7%,而选择无论性别的则占60.9%。

如表所示:③可见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基本上认同“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性别选择标准。

这与大学生所受的教育以及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

他们的知识面很广,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在学校里受到这个大环境的熏陶,他们的思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小,而且他们的未来基本上属于城市,不必考虑到劳动力的需要等男性占优势的因素,因此,男孩偏好在他们的选择中被弱化。

2、理想子女数目在我国,传统的观念的是“多子多福”,“人丁兴旺”寓示着一个家庭的和谐美满。

现代社会,受到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制约以及面对生活压力作出的理性选择,人们已不再也不能以传统的“多子多福”观念来定义自己的生育意愿了。

在对大学生的调查中,我们用“理想家庭模式”这个问题来了解大学生的理想子女数目,由下表可知,有66.7%的大学生选择了“双子女家庭,一男一女”,其次为13.3%的人选择“单子女家庭,不论性别”,这一点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很多学者做过关于青年生育意愿的调查研究,从各个年份的调查数据来看,尽管选择生两个孩子的占有很大比例,但是比例最高的却是选择生一个孩子。

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选择生两个孩子的比例远远高于选择一个孩子的比例。

笔者认为,这与计划生育政策有很大关系。

在计划生育政策刚刚推行的那些年份,人们对于政策的积极响应会使得他们在主观和客观上都偏向于选择生一个孩子。

而现在,那股热潮已经过去了,人们对于理想子女数目,更多的会倾向于自己的喜好,况且大学生对计划生育政策还不会那么迫切地去详细了解,所以这种意识不会那么强烈。

②杜甫,《兵车行》。

3、生育年龄大学生是知识水平较高的一个群体,他们用于获取知识的时间(仅指在校读书时间)大约需要十六年,这就基本上排除了他们早婚早育的可能,这也是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点之一。

在调查中,对“你想多少岁生育孩子”的回答集中于26—30岁和30—35岁两个年龄段,其他选项没有涉及。

而选择26—30岁的占80%又远远高于选择30—35岁这个年龄段的。

我国的婚姻法规定,男子满25周岁初婚为晚婚,女子满23周岁初婚为晚婚,④可见大学生倾向于晚婚晚育,而又很理性地选择了一个适中的年龄。

三、与生育意愿有关的因素通过对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大学生自身特征如性别、年龄、专业、家庭所在地、生活费和是否独生等在生育孩子的性别选择、理想子女数目和生育年龄上都没有显著的差别,这里不再一一阐述。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大学生的生育原因、影响生育意愿及少生或不生的各种因素。

1、大学生的生育原因④郑卫东,《村落社会变迁与生育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0页。

我们知道,“传宗接代”、“养儿防老”是传统的生儿育女的主要目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生产方式、生活环境的改变,人们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大学生的生育原因上足可以看出大学生生育观念的革新。

如下表所示,大学生生育原因中占比例最高的是“完善人生”,其次为“巩固夫妻感情”,然后是“体验做父母的乐趣”,居第四位的是“喜欢孩子”,可见大学生这个群体对自己人生价值的重视,他们生育下一代,主要的目的是完善自己的人生,追求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

我们可以看到,生育原因中,选择“传宗接代”的仍大有人在,而“养儿防老”则几乎不被看重。

笔者认为,这是大学生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选择性继承的结果。

传宗接代只是一种理念,或者说是一种象征,“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也可以算是传宗接代的一种吧。

大学生也是在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家庭对他们的影响是深刻的,当代大学生的父辈们并非是完全摒弃传统生育观念的一代,家庭这个让人们进行最初社会化的场所,会使得一些文化不断地被流传下来,这些文化至少会在人们的思想中留下一些印记。

而“养儿防老”之所以不被大多数人所接纳是社会环境因素所致。

现在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不断的完善,养老已经很少依靠家庭了,至少在城市中是这样,因此,人们不必“养儿防老”也能使晚年得到保障。

2、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在大学生生育意愿总体描述那部分我们对大学生生育意愿的特点的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这里我们将从调查结果来论述一下影响大学生生育意愿的因素。

在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中占前三位的分别是“经济和居住条件”、“工作压力”、和“父母及家庭意愿”(见下表),其中经济和居住条件以23.3%占首位。

当今非常流行的词“房奴”、“车奴”、“孩奴”足够说明这一因素占首位的原因。

除了所谓的“富二代”,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后、工作后,都要为房子所困扰,这与传统文化也有一定的关系。

在很多中国人的心里,有了自己的房子才算有了自己的家,那是根基所在,否则就会有一种漂泊、流浪、不踏实的感觉。

而如今的房价居高不下,让许多已经工作了很多年的人都头疼,更何况是刚准备迈入社会的大学生呢?他们的压力不轻。

相信几乎每个人都不想让自己的下一代受苦,所以他们要给孩子足够的经济条件作保障。

父母及家庭意愿是大学生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这说明家庭对人们成长过程持续不断的影响。

另外想说明的一点是国家政策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

认为国家政策会影响自己生育意愿的只占7.8%,从“少生或不生的原因”(见表格)中,$少生原因频率育不允许多生,而是出于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以及怕负担太重,排在第三位的原因是物质生活条件所限。

大学生对国家政策如此的不重视到底源于什么呢?笔者认为,这与大学生的身份是有一定关系的。

他们毕竟还是学生,还没有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他们所关注的是自己将来如何生存,社会的竞争如此激烈,能够引起他们注意的是当下的生活以及未来的生活,国家政策是一种意识层面的东西,哲学讲“物质决定意识”,大学生也不例外,因此首先考虑的是经济条件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国家政策被“置之度外”还是能够看出一些问题,就是大学生对于国家、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在本次调查的最后一题中问到对于国家人口现状的看法,见下表,选择“有责任感,非常想通过自身的努力去鼓励更多的人少生,推动社会发展,改变人口现状”的仅占10%,是四个选项中被选占比例最低的一个,这不能不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不高。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外,笔者认为,与我们这个社会的现状有着直接的关系。

近年来,发生了很多好心人救人却被误解,以至于牵涉到法律责任问题,“南京徐老太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使得好多人想对社会有高度的责任感却不敢去做,社会如此,让很多人在面对摔倒的老人时不得不发出感慨:“不是我不想扶,这世界很无奈!”⑤社会环境对身处其中的人们的影响是很深刻的,大学生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充满争议的社会中,其观念必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固然重要,可是也需要环境的允许,毕竟我们不是生活在屈原那个时代,我们难以做到“世人皆醉我独醒”。

人们社会责任感的弱化,社会也是需要负一定责任的,社会也要考虑一下该如何改善这种现状。

以上只是对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可能偏离了大学生生育意愿这个主题,不过这个发现的确让笔者感到有些意外,大学生可以说是文化素养、道德水平都相对较高的一个群体,如果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尚且如此,那么我们社会的未来不得不让人担忧。

本次调查,以上一点只是一个意外发现,言回主题,大学生的生育意愿除了在理想子女数目上与以前的研究结果有所差别外,其他方面没有发现新的特点,而这一差别与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是密切相关的。

社会在不断的变迁,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其变迁速度明显加快,随之而来的是人们思想的变化,只有与社会环境保持一致性,才能适应不断发生的变化。

不同时代的人的思想必然不完全相同。

而且,生存的压力在大学生身上是显而易见的,这与他们将走进社会是有关系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