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东府办〔2005〕27号印发《关于提升我市工业产业竞争力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各镇人民政府(区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市经贸局《关于提升我市工业产业竞争力的实施意见》业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五年五月十日关于提升我市工业产业竞争力的实施意见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了我省九大支柱产业竞争力的调研,完成了《广东省工业产业竞争力研究报告》,并颁发了《广东省工业九大产业发展规划(2005-2010年)》(粤府〔2005〕15号)、《广东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修改版)》(粤府办〔2005〕15号)以及《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提高工业产业竞争力的意见》(粤发〔2005〕5号)。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市经贸局组织开展了我市工业八大支柱产业的调研。
为了进一步将省、市调研成果加以消化吸收并转化应用,全面提升我市工业产业竞争力,推动东莞工业结构优化调整及可持续发展,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按照市委、市政府“一城三创五争先”的发展思路,围绕打造现代制造业名城的发展战略,树立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和形成基于市场机制的更高效率的产业资源配置结构、更为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和协调发展的产业区域结构,大力培育和发展自有品牌、自主技术企业,优化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大、中、小型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推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全面提升我市工业产品、企业乃至整个工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从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变,从加工制造业基地向现代制造业名城转变。
二、基本思路—2—(一)全面落实《东莞市工业结构调整方案》(东府函〔2002〕33号)、《东莞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施方案》(东府办〔2003〕59号)和《关于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意见》(东府办〔2004〕67号)等产业政策,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优化调整存量结构,调控提升增量结构,推动我市工业产业和产品结构从外源型为主向内外源并重型转变,从总量优势型向总量与效益并重型转变,从趋同性的传统市场产品为主向培育具有高成长性的潜在特色产品转变,从简单加工装配向深度加工和全过程设计制造方面升级。
(二)分类指导,突出重点。
根据《关于确定我市工业支柱产业的通知》(东府办函〔2005〕34号),我市工业支柱产业优选划分为三大类八大产业。
第一大类是优势支柱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制造业两大产业,其竞争力的提升要立足于做“精”做“深”,重点提升产业核心技术能力;第二类是特色支柱产业,包括纺织服装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玩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食品饮料制造业五大产业,要立足于做“强”做“名”,重点要提升自主技术水平和培育发展原创产品品牌;第三类是新兴支柱产业,主要是化工制品制造业,要立足于做“大”做“全”,重点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集团以及优化完善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清洁环保的“绿色化工”。
(三)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充分发挥东莞区位优势,调整优化工业产业布局。
加大政府引导、支持力度,加强政府协调规划,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建立、完善兼—3—顾产业共性和行业个性的产业政策体系,坚持引进、吸收、创新并举,大力推动产业发展集群化,加快发展产业支援服务业,形成特色明显、分工细化、配套齐全、布局合理的工业产业新格局,提升东莞工业产业在国内外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促进东莞城市化和工业化和谐协同发展。
三、主要目标(一)总体目标 到2010年,我市工业产业要实现如下各项总体目标:1.年工业增加值达200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2.年出口总值达745亿美元,年均增长15%以上;3.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2万元/人・年以上;4.科技进步对工业产值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5.工业产品在全省市场占有率提升到1.5%以上;6.工业产业竞争力优势参数提升到1.0以上。
(二)工业支柱产业分类目标 1.优势支柱产业分类目标。
到2010年,要达到如下主要目标:①工业增加值从2003年的281.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②占全市产业份额从2003年的51.8%增加到2010年的55%以上;③资金产出率从2003年的1.71提升到2010年的2.5以上;④在全省市场占有率从2002年的10.6%提升到2010年的—4—13%以上;⑤产值利税率从2003年的3.2%提升到2010年的5%以上。
2.特色支柱产业分类目标。
到2010年要达到如下主要目标:①工业增加值从2003年的116.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70亿元,年均增长18%;②占全市产业份额从2003年的21.1%增加到2010年的22%以上;③资金产出率从2003年的1.15提升到2010年的1.8以上;④在全省市场占有率从2002年的12.83%提升到2010年的15%以上;⑤产值利税率从2003年的5.14%提升到2010年的8%以上。
3.新兴支柱产业分类目标。
到2010年要达到如下主要目标:①工业增加值从2003年的13.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0.4亿元,年均增长21%;②占全市产业份额从2003年的2.4%增加到2010年的4%以上;③资金产出率从2003年的1.07提升到2010年的2.3以上;④在全省市场占有率从2002年的5%提升到2010年的8%以上;⑤产值利税率从2003年的6.85%提升到2010年的10%以上。
四、战略重点(一)提升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竞争力的战略重点 1.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发展的技术和产品。
一是重点发—5—展包括笔记本电脑、TFT-LCD显示器和激光打印机等在内的高端计算机整机产品,重点开发智能家电、网络电视、多媒体移动终端等3C融合产品和其他新型计算机产品,巩固提高我市已有一定优势的计算机零部件产品,主要包括磁头、机箱、硬盘和软盘驱动器、微型马达、主板、准系统产品等的技术领先地位和市场占有率。
二是重点发展以片式元件、半导体分立器件、敏感元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新型电源为重点的新型电子元件产品,重点突破手机配套元件产品及其技术瓶颈,发展配套适用的电子计算机、通信类和数字电视集成电路,发展OLED、LCOS等新型显示器件和高速光通信器件。
三是大力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重点开发新一代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数字音频、数字液晶电视系列产品,加快发展3G移动通讯、数字家电等。
2.在松山湖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建设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开发公共平台。
主要包括电路设计与实验中心、电子产品标准研究与测试中心、嵌入式系统及软件开发实验室、电子工业企业信息化集成技术实验室、新型电子材料开发实验室、绿色化电子元器件技术实验室、微波与无线通讯研究中心等七大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为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企业提供技术资源共享,提高开发效率,并发挥中介咨询和技术合作、培训推广等职能,使之成为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应用性和开放性科研创新模式的探索平台,以及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科技集成中心。
3.制订并实施世界500强电子信息企业“植根工程”计划。
加强与电子信息跨国企业集团的交流联系,重点引进大型企业项—6—目和高科技人才,尤其注重引进那些有利于补充和提升产业链薄弱环节、配套产业技术开发、产业技术升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跨国企业,制订优惠措施吸引跨国企业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联合设立研发机构或企业技术开发中心。
4.在现有市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市科技三项经费和科研发展基金中细化设立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技术改造专项,加大政府对科研技改的资助、支持力度,每年重点集中优势资源和技术力量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性技术项目,拉动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同时吸引高层次电子信息产业人才来莞开展科研创业。
5.培育发展一批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镇,积极向省信息产业厅和国家信息产业部申请增挂国家级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牌匾,推动产业招商和产业集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
(二)提升我市电气机械制造业竞争力的战略重点 1.我市电气机械制造业重点发展的技术和产品。
一是电机和电工器材制造方面,重点发展智能化电机及系统、步进电机、汽车专用电机、电子通讯及信息家电用微型电机、出口用高效电机,开发汽车工业用集束电线群、计算机模块和电子通讯设备用连接线、交联电缆、专用漆包线等;二是通用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方面,重点发展数字化控制装备关键技术和现代模具制造与快速成型技术,包括高速精密直压注塑机、比例变量泵塑料注射成型机、微型精密注塑机等塑料加工系列产品,开发生产纺织服装、鞋业、玩具、家具、食品饮料等特色支柱产业生产配套所需的加工制造—7—专用设备、专用模具和机械基础件、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纸箱纸板机械以及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等环保设备;三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方面,重点发展楼宇自动化、物流仓储配送自动化等智能化、专用自动化仪表,发展电表、水表、煤气表等远传表集抄系统、汽车用电子仪表、GPS以及高精度数码相机、高速精密复印机和印刷机、数码复印机、高速打印机、多功能一体机等。
2.依托我市重点镇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建立我市电气机械制造业升级示范区,加强产业规划和区域经济协调联动,完善技术支持平台等产业服务体系的建设。
3.推进产业联动,重点推行电气机械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改造和提升我市电气机械制造业竞争力。
4.加快培育发展汽车配件产业,积极承接广州汽车工业的配套辐射。
在区域布局上,重点考虑东部工业园、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虎门港以及虎门、寮步等镇区设立汽车电子集群区和汽车配件工业基地,成立专门工作机构,集中引进一批国内外汽车配件生产、加工企业,逐步做大汽车配件工业。
(三)提升我市特色支柱产业(包括纺织服装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玩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食品饮料制造业)竞争力的战略重点1.我市纺织服装制造业重点发展的技术和产品。
一是服装加工制造业要重点引进高精尖服装设计、出样和服装加工设备,以服装设计为龙头发展高附加值的西装、时装、衬衫、休闲装和童—8—装系列,重点提升虎门女装和大朗毛衣,大力发展能彰显文化、时尚、品位的多元化品牌服饰;二是毛纺织业的横机毛衫要重点开发具有保健调养功能、轻薄舒适型、安全环保型等功能型产品,实现产品功能化、时尚化;三是针织和棉纺业要重点发展功能性生态针织产品,加大产业用、装饰用针织品的投入开发力度,拓展汽车、家居、玩具、家具、装饰等应用领域,开发新型织造技术、电子提花技术,推广应用电脑筒子染色设备、新型高速整经机、浆纱机等新型设备,提升工艺技术水平;四是印染行业重点发展绿色环保生态新纤维产品、交织混纺面料,推广采用电脑设计、电子分色、电子制版等电脑自动控制系统,推广气相漂白、纳米阻燃、抗菌整理、数码印花等先进技术,生产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印染纺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