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胡马度阴山
——边塞诗鉴赏(2)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能准确背诵默写诗歌。
2、了解诗人的生平与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3、学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情感。
【学习难点】 鉴赏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引导法 【学习过程】 诵读《塞上听吹笛》,鉴赏本诗。
一、解题: 《塞上听吹笛》,“塞上”即边塞,“笛”即管乐器,边塞诗中的笛通常指羌笛,属于一种意象,表示边境战事和将士们的生活诗作。
这一标题带有鲜明的边塞诗特征。
二、作者简介 1、〔高适〕(704-765),字达夫。
晚年曾任左散骑常侍,后人因称高常侍。
郡望渤海蓧(tiao )县(今河北景县)人。
早年仕途失意,后客游河西,为哥舒翰书记。
安史乱起,曾历任左拾遗,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
封渤海县候。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
有《高常侍集》。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
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
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
高适每次出塞都写了大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
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
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
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
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
高适的诗歌风格激昂粗犷,但《塞上听吹笛》却别具一格,如冰清玉洁的音符,给他的边塞诗增添上另一种色彩。
2、诗作风格:风骨凛然
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概括起来就是风骨凛然。
“风骨凛然”即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慨 ,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
三、鉴赏本诗 班级 姓名 编写人: 陈彦华 日期:2014--04--17 审核:
1、反复诵读,达到背默。
2、结合注释,疏通大意。
3、问题探究
(1)前两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气氛?请简要分析。
(2)“风吹一夜满关山”指的是什么?此句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4、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分析。
5、总结主题思想
描写边塞一片平和清静的自然景色,再现边关烽烟暂息、戍楼平安的气氛,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的人生态度。
四、鉴赏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1、解题:《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走马川,在唐代轮台以西的著名水道玛纳斯河,此河一到冬天就干涸,所以诗中有“一川碎石”之语。
“奉”表敬称。
“行”,古诗的一种行裁。
“出师西征”为全诗定下了高昂的感情基调。
2、走近作者
{岑参}(约717-769),祖籍南阳(今属河南)。
天宝进士,曾两次到过西北地,前后度过了六七年的边塞幕府生活。
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丰富,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富有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表现了积极的思想感情。
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
3、诵读
4、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5、问题探究
(1)这首诗从文体上看属于什么诗?
(2)本诗哪些诗句是描写环境的?突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3)作者为什么要写如此恶劣的环境?这是什么艺术手法?
(4)诗中哪些诗句是直接描写将士的豪情壮志的?
6、总结主题思想
这首诗是对封常清率兵平番邦叛乱的送别之作。
通过描写出征时的险恶环境,热情赞颂了出征壮士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不惧艰苦、勇于征战的豪壮。
7、概括本诗的艺术特色
(1)细节描写典型
“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
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
另外通过“风头如刀面如割”来写边地的严寒,既呼应了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句,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而“幕中草檄砚水凝”的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
(2)环境描写典型
本诗或正面,或侧面,句句离不开边地严寒这一典型的环境,诗人也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表现唐军战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
如环境是夜间则“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
(3)用了反衬手法,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
(4)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韵位密集,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
五、课外拓展
王昌龄(公元690-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0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
作品有《王昌龄集》。
阅读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回答问题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以分析。
2、第三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它对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
六、(09年全国卷Ⅱ)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