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鉴赏.ppt
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 乱走。(岑参)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 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 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 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盛唐气象:盛唐边塞诗的特征。
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 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 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诗人时在哥舒翰 幕府,同时所作《登陇诗》云:“浅才登 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 知己”,正是由于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 种豪情,笔下的诗方能感而不伤。 周啸天《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
笳、芦管、角、鼓。
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盛唐: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 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 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塞上听吹笛 唐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1、写景有“虚景”和“实景”之分, 请具体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虚景和实 景。 前两句写实景——胡人居住的边塞 地区,冰雪已经消融,傍晚,放牧的马 群陆续归来,一轮明月升起,清辉洒满 大地,羌笛悠悠,在戍楼间响起。 后两句写虚景——试问梅花被吹到 何处了呢,那色那香一夜之间遍布了边 塞的关隘山川。
2、“雪净胡天牧马还”句所写景物显 示了怎样的氛围?在全诗中有怎样的作 用? 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牧 马归来,这一情景显示出一种边烽 暂息、和平宁谧的氛围。这句诗为 全诗定下了开朗壮阔的基调。
3、联系全诗,赏析“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的表达效果。
3a、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 四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
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
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 风沙;
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
烽火、长云、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 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 羌 羯 夷指
少数民族) 碛西 轮台 龟兹 夜郎; 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 阳关、凉州、楼兰。
——边塞诗鉴赏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边塞诗派出现的原因:
(1)由于唐代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 许多热血青年投身塞外,立志报国。 (2)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 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 (3)而塞外的风光迥异,种种新的生活 经验与不同的视野,刺激了写诗的灵感。
四、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 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 李贺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 军 行》 王昌龄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李 白
沙尘暴
写出了走马川雪海边狂风怒卷,黄沙
飞扬,遮天蔽日,轮台九月的夜间狂
风怒吼,斗大的碎石被风吹得满地乱 滚。是一幅飞沙走石的绝域风沙图, 勾勒出了险恶的自然环境,起到烘托 大军压境,激烈战斗即将展开时的紧 张气氛,反衬唐军将士豪迈顽强的精 神面貌!
(二)有人评价这首诗能“奇而
入理”、“奇而实确”请赏析“马 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①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关山:系乐曲(关山月)。②梅花:系 乐曲(梅花落) (1)填空:以内容分类,唐诗有"送别诗"、 边塞诗 "咏史诗"等等,这两首诗属于_____ 。两首 诗都写了乐曲声 _____和月色 ____,借以抒发戍边者 的情怀,可谓"'声色'传情"。
边塞诗的风格 或奇丽峻峭,雄浑挺拔;或清 新幽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 歌,响遏云天;或低徊浅唱, 感慨万端;或令人热血沸腾, 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 想折戟断刀……
赏析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1.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 关系。 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李益)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 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4.用典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含蓄蕴藉、凝练、含义深 刻。
字面上,似乎写塞上梅花盛开,在 风中,一夜间花散落于关山处处。 实际上,"梅花落"是笛子曲,风将 笛声吹送到关山处处。
《梅花落》——曲调名. 常表达怀乡的主题
3b、三四句写由听曲而“心想形状”, 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效果? 用的是通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地表现了战士听曲的感受。
3c、联系全诗,说说“借问梅花何处 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两句在全诗中 的作用。 注:胡地无梅花。 此句巧妙拆分《梅花落》曲名,构 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与雪净月 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 成美妙阔远的意境,委婉含蓄地表 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边塞诗派主要代表人物:
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的作品。诗人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 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
鉴赏要点: 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
2.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王翰)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 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高适)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 形成时空的对比。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塞外的羌笛悠悠、楼兰的胡茄漫漫,大 漠的孤烟缕缕、蓟门的风沙茫茫 ……
塞上听吹笛
高适
创作分期
高适生平和创作可分四个时期:
①开元二十年前,谋事不成,困守家中,是诗歌 创作开始时期; ②开元二十年至天宝八载,首次出塞,浪游无 成,为创作极盛时期; ③天宝八载至十四载,侧身下僚,从戎入幕, 创作才能继续得到发挥; ④至德元载(756)后,仕途得意,虽然也写过一些 佳作,但总的说来,较前三个时期逊色。
中晚唐: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
虽然诗人们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 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 伤。
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
一、 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五、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 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松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六、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宋)陆游《书愤》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宋)辛弃疾《鹧鸪天》
3、联系全诗,赏析“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的表达效果。 原答案:此句巧妙拆分《梅花落》 曲名,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 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 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涉及的手法: 修辞手法:通感、双关、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联想
诗中的三、四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 点?试作赏析 A.通感,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
补充鉴赏
“牧马还”与“雪净” 牧马晚归的开廓的情景使人联想到《 过秦论》中一段文字:“蒙恬北筑长 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 不敢南下而牧马”,则“牧马还”三 字似还含另一重意味,这就是胡马北 还,边烽暂息,于是“雪净”也有了 几分象征危解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 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这首诗是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
官时写的。这期间,安西副大都护封
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
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
的体会,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有一
次,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播仙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