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皮影戏
──陕西地区的皮影戏艺术
数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09级***
指导教师齐**博士
摘要:皮影在陕西又叫“影戏”、“影子戏”,几乎遍及陕北、陕南及关中各地。
陕西皮影有东、西、南三路,影人形制大小和表演唱腔均不一样。
东路一派主要在咸阳以东、华县、华阴、渭南、大荔一带,以碗碗腔皮影为代表。
其影人形制小巧、约28厘米左右、男性角色多豹头深目、女性角色则妖媚秀丽。
西路一派分布在咸阳以西的宝鸡、陇县一带。
以弦板腔皮为代表。
影人形制较大,约40厘米头脸多刻通天鼻梁。
南路一派皮影,其影人形制介乎东西路之间,一般约24厘米左右。
关键词:陕西华县皮影艺术弦板腔灯影戏
陕西皮影保留着民间说书的种种痕迹,它是近代陕西多种地方戏曲的前身。
陕西皮影造型质朴单纯,富于装饰性,同时又具有精致工巧的艺术特色。
陕西皮影人物造型的轮廓整体概括,线条优美生动有力度,有势有韵,在轮廓内部以镂空为主,又适当留实,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
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个部位,常常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整体效果繁丽而不拖沓,简练而不空洞。
每一个形象不仅局部耐看,而且整体配合也美,既充实又生动,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图中的出行图,主体人物突出,无论在色彩上还是造型上都较之仪仗人物醒目,线条的细密繁复、疏密层次以及工艺的细致都可见一斑。
陕西皮影在民间较普及,东路皮影形体较大,多刻通天鼻形,图案简洁大方。
西路皮影风格精巧细腻,形象多豹头深眼。
上图是戏文“穆桂英”一折,人物形象雕刻细腻,桌椅道具花纹繁密,设色古雅,场面颇为壮观。
演出时,利用皮影半透明效果,不避影像重叠,例如穆桂英坐至椅上,因影像重叠变暗,并无不适效果。
弦板腔皮影造型,号称陕西关中西路皮影,体形较大,高约12寸许,其轮廓比例匀称,造型美观,脸谱图案夸张。
男性角色刀法挺直、苍劲粗犷,色调对比强烈;生、旦角色,平眉净脸,线条柔和,多刻通天鼻子,在图纹设计上疏密相间,虚实分明。
疏处条纹简炼概括,密处刀法精巧细丽,整体效果简明大方,虽在制作工艺上稍逊于东路皮影,但略显粗糙与其豪迈高亢之音乐唱腔配合,到也协调相致。
陕西华县位于中国陕西关中东部,是皮影的发源地。
中国皮影的国际正式名称叫"华剧",即华县皮影戏曲之意,华县皮影有四绝:一是皮影雕刻作品造诣高,二是演唱功力极深,三是表演者功力精湛,四是华县皮影博大精深,综合艺术水平炉火纯青,堪称为戏曲艺术之绝唱。
陕西皮影艺术表演:北京市前门大栅栏中华皮影文化城,热河皮影剧团每
天演出七场,袖珍皮影剧团。
皮影戏俗称灯影戏,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源于1500余年前的中国古都长安,盛行于唐宋,至今仍在中国民间普遍流传,皮影选用上等牛皮,驴皮,经削、磨、洗、刻、着色等24道工序,手工精雕细刻3000余刀而成,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其造型精巧别致,刻工细腻,施色考究,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民间艺术的倔巧淳厚。
陕西皮影起源
陕西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
《海阳竹枝词》中有首描写皮影戏演出的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
”(汉武帝李夫人)这是皮影戏的初级阶段,而鼎盛期为唐代,皮影造型优美,表演技术妇熟。
以后的宋、元、明、清均有皮影表演。
相传汉文帝时代(公元前179-156年),太子刘启出生后啼哭不止,整皇宫为此苦恼不堪。
一次,一个宫女偶然发现年幼的太子盯着窗外树叶投在地上的影子出神,忘记了啼哭,并高兴的手舞足蹈。
于是,宫女们用树叶剪成各种人形,动物的道具,用灯光投影在白布上哄逗太子开心。
由于树叶很快就会干枯,保存时间太短,后来宫女们发现用牛皮做成的道具韧性好,易保存,易收藏,皮影由此而生。
陕西皮影代表作
皮影戏的传统剧目有《游西湖》、《古城会》、《会阵招亲》等。
陕西华县皮影
陕西华县皮影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皮影产业已逐步成为华县农村经济新亮点。
全县从事皮影文化传媒单位及协会组织7个,皮影艺人(演出、雕刻)分布12个乡镇,具有代表性的皮影演出班社5家,演出艺人60余人,形成“皮影专业村”1个,建立“华县皮影传承人培训基地”1个,皮影从业人员近2000人,年产皮影10万余件,产品畅销国内外。
现有各类学校284所,在校学生49990人。
其中:小学在校学生21088人。
此外还有阿宫腔皮影造型,亦属西路皮影范畴,其人物大小与弦板腔皮影相差无几,只在造型上更显魁伟壮丽。
自清代中叶,经皮影艺人的努力,汲取了东路皮影制作工艺的精巧细丽,扬长避短,从而使阿宫腔皮影造型更显刀工劲拔、精美纤细。
尤其是后来改用特制的灰牛皮刻制,色泽更加晶莹透美,层次分明,颇具典雅之美。
陕西皮影戏演唱的形式与当地群众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支流体系。
其中,不仅有早期的“老腔”,也有后代新创的“时腔”。
现陕西目前经常演唱的皮影戏腔调就有十余种。
在这十余种中,较有影响的有五大调:即老腔、碗碗腔、阿宫腔、弦板腔和秦腔。
其它还有“陕北的碗碗腔”,“陕南的安康越调”、“陕西各地的道情”和“八步景”等等。
弦板腔皮影戏,陕西称其为西路皮影,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弦子”与“板子”而得名。
主要盛行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区的乾县、礼泉、兴平一带。
此外,其流行演出的地区还包括秦岭以北的关中西部诸县,西至甘肃东部的庆阳、正宁、宁县及天水一带。
弦板腔皮影戏的剧目非常丰富,计有五百本以上,剧本内容多取材于各历史演义,其中以三国戏和列国戏为多。
武戏多、文戏少,连台本戏多、折子戏少,其特点是语言通俗,易于被百姓接受。
阿宫腔皮影戏属陕西西北路系,流行于渭北平原的富平、三原、礼泉等县。
其剧目大本戏约三百余本,现只保存下来六、七十个剧本,除三国、列国故事外还有《屎巴米招亲》、《王婆娘叮嘴》和《打砂锅》。
阿宫腔皮影戏在演唱时采用真假声并用,其拖腔部分既悠扬柔腻又豪迈奔放。
演唱韵味的独特之处是比之秦腔幽雅婉转;比之碗碗腔更显慷慨激越。
碗碗腔为东路皮影戏的主要演唱形式,因使用形如小铜钟似的碗作为主要节拍乐器而得名。
流行的区域有华山、北麓的华县、华阴及渭北平原一带。
碗碗腔皮影的特点为花脸戏吐字重,杂声如雷,生旦戏则启口轻圆,疾徐情柔。
其传统剧目有手抄本二百多本。
一般观众视能否演唱李芳桂写的“十大本”(戏)作艺人优劣之分。
老腔皮影戏主要流行于潼关、华阴一带,其演唱声调比较豪放、激越。
演出剧目多以三国戏为主。
另外,陕南安康越调、八步景及各地道情的演唱各有特异,传统剧目也同样十分丰富,如《胡子烧山》、《推豆腐》、《刘青山打壶》、《张良归山》、《三渡文公》等。
内容多系民间传说,幽默风趣。
至于“陕北碗碗腔”的剧目,多以《西游记》、《封神榜》的连台本戏为主。
表演时,擅长“耍火彩”、“驾云雾”等等。
根据近些年的实地考查,陕西皮影戏表演团体之众多,影戏箱底之雄厚,足可称全国之首。
一九七六年在陕西礼泉县颁发演出许可证时,参加演出的弦板腔皮影戏竟达四十一台,一九八一年凤翔县登记演出的皮影班有二十四个,其影箱大多系代代嬗递、井序衍传下来的老箱,这些箱一般均能凑出几十出至上百出戏来。
有的影箱,如大荔县,泾阳安吴堡的一些私人影箱,其价值可达二、三万元以上(按1960年前计)。
最难得的是在这众多影箱中,大多齐备“十大本戏”的影人,“桌椅马”,“大帐”和系列布景。
“十大本戏”系出自清代乾隆中叶李芳桂之手,他当时因进京会试不中,竟立志于创作剧本。
这位举人先后为碗碗腔皮影编写的传奇故事有:《春秋配》、《火焰驹》、《紫霞宫》、《玉燕钗》、《白玉钿》、《万福莲》、《香莲佩》、《如意簪》八本戏,再加上《玄玄锄谷》、《四岔捎书》两个折子戏,艺人们俗称为“十大本”。
这些戏在群众中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影响,当地农民自娱时,可以上台清唱其中的优美唱段。
通过以上叙述,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陕西的皮影戏风靡于西北地区,深深根植于民众之中!难怪陕西歌谣说“开年看几眼纱窗戏,一年和老婆不生气。
过年听不上碗碗腔,再好的酒肉也不香”了。
参考文献:
[1] 《光影岁华.陆丰皮影戏》, 广东教育出版社
[2] 《中国曲艺. 杂技.木偶戏.皮影戏》, 文化艺术出版社
[3] 《中国皮影戏》, 商务出版社
[4] 《中国皮影戏的渊源与地域文化研究》, 河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