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华县皮影戏调研报告.doc7888

陕西华县皮影戏调研报告.doc7888

渭南师范学院2011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大秦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计项目名称:陕西华县皮影戏项目作者:李智慧指导老师:***陕西华县皮影戏调研报告前言陕西华县被称为皮影故乡。

华县位于中国陕西关中东部。

研究证实,中国所有的戏曲种类,均起源于陕西秦腔,秦腔最初起源于皮影,而皮影又起源于华县。

因而可以说,华县皮影就是中国一切戏曲艺术的总源头。

中国皮影的国际正式名称叫"华剧",即华县皮影戏曲之意。

华县皮影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品种,同时也是被国内外皮影界公认的所有中国地方皮影乃至世界皮影艺术种类之集大成者。

因其最古老、最精粹、最成熟、最完美、最经典和最有资格代表中外皮影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中华戏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父"。

华县,位于陕西省关中东部,南靠秦岭,北依渭河,距离陕西省的省会西安只有90公里,境内陇海铁路,西潼高速公路,310国道横贯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古时候,华县称为华州,是黄河流域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7000 年前,华县皮影戏华县就有人类生活的印迹,现在境内的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古遗址,都彰显着中华先民繁衍生息,创建文明的轨迹。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华县一直是京畿重地,礼仪之邦。

涌现了以唐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郭子仪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物,是历朝历代的“人文鼎盛之区”。

为皮影艺术的发生、发展与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研究目的:华县皮影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间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

为了挖掘我国皮影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振兴民俗文化,使更多的人们接触和了解要消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研究意义:在当今社会,文化成为时代的交流,物质文化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非物质文化的发展皮影戏等一些文化面临消逝后继无人的危险,华县皮影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间艺术,通过对华县皮影戏的研究来呼吁相关部门以及更多的人来关注与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华县皮影戏的历史及由来皮影戏始于秦汉,当时主要是为帝王宫廷服务,唐朝以后就流传到民间,开始成为人民的艺术。

著名民间老艺人番京乐这样说道:在“文化大革命”中,华县皮影未能躲过这场浩劫,仅仅留有光明、光艺、光庆、光华四个班社靠演“样板戏”生存。

改革开放以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县先后恢复成立皮影班社13家,有皮影艺人60多人。

华县的皮影班社,一般都能熟练演出150多出剧目,除了众多丰富的历史传统剧之外,还有现代戏和自编的新节目,演出经久不衰。

在许多戏文中,充满华县巷言俚语,通俗生动。

一说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宋、明清为鼎盛时期。

原为宫廷戏,唐以后流传于民间,十三世纪右传入西方,至今仍在中国保留着它的原始风貌,甚称“国宝”、“中华一绝”。

皮影俗称“灯影子”,在灯光的照射下,以兽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戏而得名,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有“电影之父”之美称。

陕西民间有一个传说,似乎说明了皮影的来历。

据说西汉时,文帝刘恒的幼儿由一位宫女照看。

一天太子哭闹不止,聪明的宫女便用梧桐树叶剪成人形,借着纱窗的阳光,一面用手舞动梧桐叶子,一面口哼小曲,太子马上转哭为笑。

二、华县皮影戏的发展中国皮影戏演变于中国古代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方士、道士的“弄影术”。

在当时,“弄影术”属于方士、道士掌握的秘密。

长期以来,他们只在帝王面前表演,利用梦、影、幻觉,使其想象与观察巧妙结合,使帝王们相信生命可以无限继续,相信不死,结果使之相信了灵魂的存在,使“弄影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此处所说的“弄影术”,后来即成为皮影戏的前身。

在华县民间皮影艺人中,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诗:“汉妃抱子宫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

文帝治国安天下,制乐传入百姓家”。

《汉书·外戚传》记载:“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

”以上所言李夫人之事在《搜神记》、《论衡·自然篇》、《汉书·郊祀志》等典籍中多有记载。

《事物纪原》卷九曰:“故老相承,言影戏之原,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李夫人不已,乃使致之。

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帐中望之,仿佛夫人像也,盖不得就视之。

由是世间有影戏,历代无所见”。

由此可见,在汉代,由“弄影术”衍生演变而出现的影戏(还不能称皮影),只是一种简单的光影游戏,服务对象只限于帝王宫廷,一般平民百姓无缘得见。

其影人制作和表演形式和真正的影戏还有很大差距,但其毕竟是中国皮影的发萌孕育时期。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唐开元、天宝以后,发达的经济和文化促进了影戏的发展。

据有关史料记载:中唐时期,科白类戏空前发展,歌舞类戏编制进步,历史戏具体形成,傀儡戏等杂技并作,民间更盛……傀儡戏(包括影戏--皮影戏)皆摹仿“弄影术”而作,并衍生为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

其共同的一点就是配以说、唱、音乐,形成了民间新型的综合艺术。

据《中国影戏史略及现状》记载:“中国影戏之发源地为陕西,自秦汉至隋唐当皆以其最盛”。

《影戏--故都百戏考(之四)》云:“按此戏当然始于陕西,因西安建都数百年,玄宗又极爱提倡美术,各种技艺,由陕西兴起者甚多,则影戏始于此,亦在意中”。

又云:“汴京之影戏即由长安流传而来,言颇近理,因二地不但距离不为甚远,交通尽有频繁可能,更以其为帝都所在,凡百技莫不趋之,都城既由西安而汴京,影戏当随之而去……”。

传曰:“贵妃啖荔枝,伶奏碗碗以增味,击碗拨弦者,皆自华州”。

《中国影戏》著述:“中国影戏从陕西发源,首先沿黄河流域传播。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开封,靖康二年四月,金人俘钦徽二帝和后妃、皇子、皇女以及宗室贵戚等三千多人北去,其中包括‘弄影戏’等倡优技艺150余家,影戏随金兵北传”。

其时,宋王朝变迁,高宗南下偏安,影戏随难民南渡,拓出黄河流域,首先入临安(杭州),继而播植于湘、鄂、粤、皖、浙、赣等南方各地。

据考证:川北皮影,四川人称“陕灯影”、“川北渭南影子”,流传至今。

古之渭南,泛指骊山到潼关渭河以南一带的广大地区,时为华州所辖之地也。

《燕京岁时记》载曰:“陕西皮影戏历史悠久,关中则是中国影戏的发源地。

近代陕西皮影戏流派极多,粗略言之,东路有碗碗腔皮影,南路有道情皮影,西路有弦板腔皮影,北路有阿宫腔皮影。

四路皮影,尤以碗碗腔中的老腔皮影最为古朴,据民间传说自明代以来即在关中的二华(华阴、华县)潼关地区流行。

”《华县志》记述:“ 在清末时……有演出班社二三十家。

民国时期皮影仍盛行不衰,极盛时有班社48家。

”中国的皮影戏于13世纪初,随蒙古军队传到中亚细亚,14世纪传入波斯,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1488年)传入埃及,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20年)传入土耳其。

众多的史籍和资料证实:世界影戏源于中国--中国影戏源于陕西--陕西影戏源于华州。

在世界上享有“电影的前驱”和电影“开山之祖”的美誉。

三、华县皮影的特点及其在其他地区皮影戏的影响陕西华县皮影独具特色,其造型、雕刻、着色不但有异于东北系皮影、湖南湖北之大皮影、山西、河北及四川皮影,而且与陕西西路皮影也情趣各异,流派纷呈。

陕西华县皮影的主要特点为造型小巧玲珑,雕刻精致细腻,色彩鲜明强烈。

(一)、造型特点传统的陕西华县皮影戏原是宫廷、大家、富户、堂会的娱乐之物。

观者为少数“上等”官宦、富豪、贵人,故而造型均趋向小巧。

陕西华县皮影身高约三十三厘米,而陕西西路影人高约四十三厘米;影人由十一个部件组成,身和头的比例为五比一,有别于西路影人身高比例的七比一。

其头部较大,类似于民间剪纸人物和秧歌人物中的大头娃形象,和我国传统的绘画人物比例有共同特点。

这一点也正好弥补了陕西华县影人偏小的不足之处。

它不仅适应了戏台下数丈之外观众的视觉要求,而且突出了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部位。

为了适应影人在屏幕上横向活动的要求,艺人们采取了大胆夸张、合理变形的艺术手法,基本以正侧面单目塑造形象,个别丑、怪则塑造为半侧面双目形象。

转化自身形式的局限,而形成独有的塑形特点。

陕西华县影人的前额特别突出,俗称“额颅”,以饱满的前庭显现出人物的智慧和才学,或神采奕奕,或深思睿智,或眉宇含春,情态神韵各有千秋。

影人性格的塑造,首先对传递人物心灵之窗的眉、眼进行强调夸张,作延长处理,通过艺术的夸张变形,达到高度的神韵表现。

并以平眉和皱眉区别影人性格的阴柔与阳刚。

须、生角色以平眉细目表现其沉着安详之风采;旦角以弯眉线眼表现其秀丽文静之神韵;武生以皱眉凤眼表现其英俊骁勇之气概。

影人嘴巴有张口和抿口之别。

生旦影人均为抿口形象,凸额尖鼻下朱唇一点,若有若无,颇为俏丽,影人做戏时小口似动非动,以实为虚,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微妙的说唱联想感觉。

净角形象,以实脸皱眉表现其威武强悍,多作张口处理,如净角的狮鼻豹眼下,在夸张变形了的阔口上,以赤眉虬髯陪衬,使其具有万夫不当之勇;而在鹰鼻鹞眼下以张口刻画的奸相,却表现出一幅阴险狡诈的丑恶形象。

丑角的形象塑造更为奇特,多用圆眼、吊眉、冲天鼻,以半张口刻画其滑稽诙谐之神情,赋美态于陋型之中,貌虽丑而无厌恶之感。

对于特殊的物体,其又有自身的一套特殊处理手段和形式。

如桌椅帘帐等物,为了追求立体感,而作为显示三大面的俯视处理,正侧面的影人坐在半侧面的桌椅上,看起来倒也舒适自然。

这些似乎不合乎现代艺术法则的处理手法,由于适合人们传统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千百年来并无人提出非议。

另如对官帽两侧的羽翅作为脑后正处理,正面方领又作为侧面处理,对称的发髻却作为半侧处理等等,均不受现实生活形象和焦点透视法则的限制和约束,是根据皮影本身需要和作者的审美要求予以灵活处理,这一独特的手法在我国传统的散点透视绘画中可找到依据。

影人的服饰图案看,吸取了民间的印花布和戏剧服装图案的形式,并根据自身的艺术特点加以创造。

为了追求纤美完整,花朵多做正面处理,加强了花纹的装饰趣味性,镂花图案有空心、实心、半空半实等形式。

四方连续图案和边角二方连续图案更是花花套连,叶叶巧缀,变化无穷。

宫殿帅帐、书院绣阁、天堂地狱等,多做满屏幕设置,构图力求饱满充实,装饰趣味浓郁。

空间布局巧妙自然,真窗实门不显拥塞紊乱而气势宏大。

花木怪石亦颇奇特,构图精巧、完整紧凑,单木独石即可组成独立画幅。

随着剧情和人物活动的要求,可开合聚散,自然成趣。

怪兽之类的意象造型更富浪漫色彩,特别强调装饰性,不一味拘泥于自然形象的逼真摹拟,而是现实形象和主观想象巧妙地揉和,经过提炼、升华、变形,使其更典型、更理想、更有观赏性。

如把龙驹塑造成龙爪狮身、豹眼虎尾、马面鹿角,汇诸兽之精华于一兽,形象既威猛又矫健,鬃毛翘卷,口吐火焰,虽凶猛却望而不畏,虽不伦不类而无怪异之感,反而逗人喜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