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摘要: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倾倒,用挚热的感情唱出一曲曲爱的赞歌。
尽管我们都衷心祝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文学史上还是留下了许多凄恻哀婉的爱情故事。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著名的爱情悲剧之一。
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对恋人相亲相爱,他们忠于自已的爱情,忠于自己的誓言。
他们为了获得幸福,不顾任何冷酷的现实,最后他们双双殉情自杀。
莎士比亚正是通过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把爱情题材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批判了封建道德观念,表现了人文主义追求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的理念。
所以,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宗教改革和人文主义思想是悲剧产生的一个重点,而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也是悲剧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罗密欧与朱丽叶》;人物性格;悲剧原因;宗教;人文主义绪论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倾倒,用挚热的感情唱出一曲曲爱的赞歌。
尽管我们都衷心祝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文学史上还是留下了许多凄恻哀婉的爱情故事。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演绎深刻展示了命运的无常,阴差阳错中,造物弄人,在命运面前,爱情是那么无奈,就像是在茫茫大海上的小船,灯塔不断在远处闪烁,却似乎永远无法抵达。
戏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已永远解不开爱情这个谜底,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它的鲜明的反封建倾向。
作者把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人文主义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写成悲剧,而且明确地把悲剧的根源归咎于陈旧的封建意识,从而把爱情题材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杜会矛盾联系起来,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中世纪衰朽而野蛮的伦理观念,指向现实的封建势力。
倾心相爱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未成眷属,但他们誓死捍卫爱情,追求幸福、自由生活的信念却并没有被命运摧毁。
当然,时代不同了,社会背景不同了,在今天,这种殉情的方式已不可取,但男女主人公坚韧、执著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去追求幸福、自由,创造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罗密欧与朱丽叶》描写了一个爱情悲剧,主题却远远超越了爱情本身。
许多文学作品都是这样,爱情只是载体,在它之上附载着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
所以大家在阅读同类作品时,要透过爱情的表面,挖掘出作品深刻的内涵。
一、历史背景(一)社会背景1、由于红玫瑰之战,英国迎来了文艺复兴向现代英国过渡(1455年-1485年) 的红玫瑰战争是指,从1455年到1485年,以红玫瑰为象征的兰开斯特大家族和以白玫瑰为象征的约克家族之间的战争。
玫瑰战争是英国历史上两大王室间的封建混战。
15世纪,英国的封建领地经济日趋衰落,大贵族便利用在百年战争期间建立的私人武装,谋取权力与财富。
1455年5月,约克公爵理查起兵反对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大世,战争爆发。
1460年理查战死。
1461年3月,理查之子爱德华占领伦敦,废黜亨利六世,取得王位,称爱德华四世,建立约克王朝。
1483年4月,爱德华四世卒,其子爱德华五世即位,由其弟理查摄政。
6月,理查篡位,称理查三世。
约克家族中拥护爱德华四世后裔的贵族和兰开斯特家族的余党联合,与理查抗衡。
1485年8月22日,兰开斯特家族的后代亨利都铎击败理查,取得了博斯沃恩战役的胜利,自称为王,为亨利七世,建立都铎王朝。
着标志着玫瑰战争结束。
这些战争使英国的封建主义受到致命打击,贵族阶层受到了削弱。
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
2、伊利莎白一世的统治时期是一个政治和宗教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于格林尼治,即今日伦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
Elizabeth I(伊利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大约在十六世纪,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英国人开始到处殖民,体现出西方民族强悍的特性与扩张的欲望,国力的强大,让英国与西班牙打了一仗,在上帝的照顾之下,西班牙称雄一时的“无敌舰队”在大海的风暴前与英国的打击下几乎全军覆没,从此一蹶不振,英国成为了海上霸主。
她即位时英格兰处于內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乱状态,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而且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期间达到了一个顶峰,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人物,包括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克利斯托弗?马洛和班祖明? 詹森;法兰西斯?德瑞克爵士在其任內成为第一个环航地球的英国人;弗兰西斯? 培根爵士发表了他关于哲学与政治的观点等等。
她的统治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伊莉莎白时期”,也称为“黄金时代”(二)莎士比亚及其背景1、莎士比亚的出生1564年4月26日,莎士比亚出生在英国中部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镇,父亲是个商人。
4岁时,他的父亲被选为“市政厅首脑”,成了这个拥有两千多居民,20家旅馆和酒店的小镇镇长。
这个小镇经常有剧团来巡回演出。
莎士比亚在观看演出时惊奇地发现,小小的舞台,少数几个演员,就能把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表现出来。
他觉得神奇极了,深深地喜欢上了戏剧。
他经常和孩子们一起,学着剧中的人物和情节演起戏来,并想长大后从事与剧本相关的工作。
莎士比亚头脑灵活,口齿伶俐,工作之余,还悄悄地看舞台上的演出,并坚持自学文学、历史、哲学等课程,还自修了希腊文和拉丁文。
当剧团需要临时演员时,他“近水楼台先得月”,再加上他的才华,终于能演一些配角了。
演配角时,莎士比亚也非常地认真,他出色的理解力和精湛的演技,使他不久就被剧团吸收为正式演员。
据说莎士比亚在剧院做过杂工,为贵族看过马,后来到剧团当过杂役,题词人,演员,他越来越了解舞台艺术,并开始写剧本,那时正是英国民族戏剧的形成时期,伦敦的戏剧事业相当兴盛,莎士比亚从事戏剧创作后,勤奋学习,博采众长,写下了很多的喜剧,悲剧和历史剧,很快就取得了成功。
2.莎士比亚的作品莎士比亚是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 ( 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 ),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
从1590年起至1612年止的二十多年中,莎士比亚一共完成叙事长诗两部、十四行诗一共一百五十四首、戏剧三十七部。
主要作品有:历史剧《亨利四世》,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四大悲剧《汉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以及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3.学者们对莎士比亚的评价在莎翁的同时代人中,我们先提一提本?琼森(Ben Jonson,1572—1637)。
尽管他写的莎评不多,但他的意见是那个时代留下的最重要的莎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
琼森在他逝世说出的那句赞词:“他不属于一个时期,而归于千秋万代。
”除此之外,也有着眼于他个人人品风度,如“举止文雅大方”(切特尔,1592), “口角生风,舌吐芝兰”(米尔斯,1598), “品性政治,性格开朗,为人随和”(琼森,1641)等。
1765年,英国著名文学家约翰逊为他所编纂的莎士比亚戏剧集纂写了一篇有分量的序言,他赞美莎士比亚超越了一切作家,因为他为读者“举起一面忠实与世态和生活的镜子”。
弗?施莱格尔的浪漫主义莎评在世界莎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在浪漫主义文学主张中将莎士比亚戏剧视为浪漫主义的杰作。
对莎剧艺术成就的认识是世界莎学宝库中的不朽遗产,对我们认识莎剧的艺术价值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莎士比亚是英国人民的骄傲,人们把他看成千古第一人(英国BBC广播公司在2003年宣布,群众评选他们的莎翁为一千年来作出最大贡献的第一号人物),他的影响却早已跨越国界,象《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杰作,已成为了各国各民族所共有的精神财富了,莎氏的作品几乎被翻译成世界各种文字,据统计,他的作品被翻译成88种语言。
在他生日的那天,每年都有许多国家在上演他的剧本纪念他。
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恩格斯盛赞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
(三)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在意大利的一座城市中,有两个世世代代都是仇敌的贵族,一个叫蒙太古,一个叫凯普雷特。
有一次,凯普雷特家举办了一次盛大的化装舞会。
蒙太古家的独生子罗密欧冒着风险,戴着假面具去参加了。
他结识了凯普雷特家的独生女儿朱丽叶。
两个年轻人一见钟情,互相倾心,陷入爱情中。
在一个神父的帮助下,两个相爱的年轻人悄悄地举行了婚礼。
不幸的是,不久两家又发生了仇杀事件。
朱丽叶的表兄在决斗中被罗密欧刺死,罗密欧因此被赶出城市,然而朱丽叶的父亲准备却把她嫁给另一个贵族青年。
朱丽叶忠于罗密欧的爱情,她宁愿死也不愿意再嫁。
在神父的帮助下,她喝下了一种长眠的药,假装死去,神父同时叫人通知罗密欧赶紧回来。
但不幸的是送信人没把信及时送到,罗密欧听说朱丽叶已经死去,悲痛欲绝。
他赶回来,在假死的朱丽叶面前服毒自杀。
朱丽叶醒来后,见罗密欧已死,她拔出罗密欧的剑也自杀了。
这一悲剧,深深地感动了两家人,他们最终消除了他们世代的仇恨,友好起来了。
二、浅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1)关于《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剧写于莎士比亚的第一个创作时期,也就是英国文艺复兴运动正盛之际。
但血腥复仇传统仍在蒙、凯两个家族沿袭下来,阻碍了罗朱的结合。
罗、朱不愿因上一辈的恩怨而放弃美好的感情,朱丽叶巧妙地应付了母亲的逼婚,与罗密欧结婚,实现了灵与肉的结合,他们的死消除了两家的仇恨。
因而“构成悲剧冲突的不是两个家族,而是两种社会道德力量:一种是残酷、凶恶和复仇的封建精神,另一种是爱情、友谊、和谐的文艺复兴风尚”[1]。
《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于1595年,早于《哈姆莱特》。
这是一部爱情悲剧,不过它完成于莎士比亚的喜剧期,这时的莎士比亚对人生还满怀希望,他主要写作浪漫喜剧,描画出一幅幅快乐的人生图景。
《罗密欧与朱丽叶》也带上了浪漫精神,它不像《哈姆莱特》那样悲愤沉郁。
剧中一对青年恋人的死亡给了两个家族血的教训,他们幡然悔悟,消弭宿怨,言归于好。
爱情的力量终究战胜了封建的偏见,这同莎士比亚“爱战胜一切”的喜剧精神总体上是一致的,反映了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的理想。
剧中特别使人感动的是两位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他们一旦相爱,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对方,面对着封建的篱藩、家族的世仇、世俗的偏见,他们却毫无顾忌地冲破了这些似乎是不可逾越的障碍,走到了一起,他们的爱是那么大胆、那么热烈、那么真诚,他们不但以身相许,而且心心相印,罗密欧误认因药力而昏睡的朱丽叶已经死去,就拔剑自杀,醒后的朱丽叶也只能相随而去。
这里有轻率和冒失,但这是一种纯粹的爱情,他们的爱情中没有任何世俗的考虑和自私的图谋,他们谱写了一曲流传千古的爱情颂歌。
同爱情的蕴意联系在一起,《罗密欧与朱丽叶》始终以“光”为主导的意象。
第二幕第二场罗密欧在花园中,朱丽叶在楼上凭窗而立,他们的对话是文学史上的著名篇章,罗密欧这样赞美朱丽叶:“那边窗子里亮起来的是什么光?那就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起来吧,美丽的太阳!”“她脸上的光辉会掩盖了星星的明亮,正像灯光在朝阳下黯然失色一样;在天上的她的眼睛,会在太空中大放光明,使鸟儿们误认为黑夜已经过去而唱出它们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