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概述
(一)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 1、发展的整体观。
发展是指儿童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方面 有规律的量变和质变过程。 幼儿身心发展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案例分析:
新华网:片面注重知识灌输 郑州市明年全 面取缔学前班。
2、发展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观。 (1)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内部因素:遗传、 自我意识。 (2)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外部因素:环境与 教育。 偏废会导致特殊幼而的产生。
柏拉图:重视学前教育,认为教育是国家的职 能;提倡优生优育、儿童公育;强调心灵与体 质的和谐发展;重视故事、音乐、游戏在幼儿 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亚里士多德: 0-7岁的学前教育阶段: 胎教:首先要注意婚姻问题、孕妇保健问 题。 婴幼儿阶段:主要是抚养婴儿,顺应自然, 保护健康,以孩子的身体发育为主;5岁前 通过游戏进行身体活动,多听故事,少做 学业活动;5岁后适当开始学业活动,主要 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认知发展学派: 皮亚杰等。 (1)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 (2)活动是经验的来源。 (3)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4)教育的内容要适合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 (5)重视幼儿与同伴、成人的社会性交往。
二、我国当前的学前教育理论 特征: 我国学前教育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 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儿童心理 学、生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基本 理论与研究成果为基础,阐明自己对于教育 与儿童发展之间关系的看法,揭示指导学前 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
美国的研究人员给幼年猫头鹰戴上一服特殊 的眼镜,使它能看到的世界都偏向一边,然 后在它边上放上一只尖叫的老鼠,但透过镜 片来看老鼠却是在正前方。研究人员发现, 幼年猫头鹰很快形成了新的“听觉位图”。 而去掉眼镜后,猫头鹰又很快回到正常的生 活习惯。反复训练后,当其成年时,已经能 熟练地在不同的视觉世界中“转换”。 科学家引申说,对孩子进行的早期教育,也 会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永久印记。(新华网)
Mothers’ Speech Determines Growth of Infants’ Vocabulary
Huttenlocher et al,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1)
5、活动是教与学的共同基础的教育途径观。 活动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础与源泉。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活动之外无发展”。 幼儿的活动是教育者向幼儿施加教育影响的途 径,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 身体的活动、心理的活动,同人和物的互动。
夸美纽斯: 撰写了《母育学校》,编写《世界图解》。 1.及早教育。 2.范围广泛的知。 5.幼儿教育必须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 6.母育学校的主张。幼儿教育实施的理想场所 是家庭,母亲是第一任老师。
蜗牛为什么是空壳的?
4、教育促进和参与发展的教育作用观。 幼儿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并不意味着教育无 能为力,相反,教育可以影响幼儿的学习与发 展。 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幼儿学习与掌 握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经验,促进和参与幼儿 的学习与发展,当然,这要以尊重幼儿的主体 性,尊重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的规律为基础。 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作用的可能 性与必要性。 3个例子:
蒙台梭利: (1)儿童发展的假设:感知-运动系统的训 练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吸收性心理; (2)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3)教育内容:肌肉动作训练、实际生活训 练、感官训练、读写算准备练习教具 (4)自由与纪律。
成熟主义: 格塞尔等。
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有顺序的,由先天因素决定。 强调成熟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环境在 人发展中的作用。
印度狼孩
1920年的一天,在印度加尔格达西南的一个小城附近,一 位牧师救下了两个由狼抚养长大的女孩儿。这两个女孩, 大的大约七、八岁,起名为卡玛娜,活到了十七岁;小的 不到两岁,不到一年后就死在了孤儿院里。卡玛娜不喜欢 穿衣服,给她穿上衣服她就撕下来;用四肢爬行,喜欢白 天缩在黑暗的角落里睡觉,夜里则象狼一样嚎叫,四处游 荡,想逃回丛林。她有许多特征都和狼一样,嗅觉特别灵 敏,用鼻子四处嗅闻寻找食物。喜欢吃生肉,而且吃的时 候要把肉扔在地上才吃,不用手拿,也不吃素食。牙齿特 别尖利,耳朵还能抖动。她十五岁时的智力水平大致相当 于三岁半的儿童。
关注特殊幼儿:多方面的成因
3、学习与发展的幼儿主体观。 “主体”(Subject):他者/客体。
幼儿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从教育影响到 幼儿的发展,要以幼儿的主动学习、活动 为转化的中介。
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性相关的是幼儿 学习与发展的差异性的观点。
视幼儿为主动学习、发展的个体,老师要 善于引导、激发。 案例:
2.学前教育理论的类型(了解)。 学前教育科学理论; 学前教育哲学理论(学前教育思想) 学前教育规范与技术理论。 3、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
古代的幼儿教育思想(柏拉图、亚里士多 德)——近代的幼儿教育思想(夸美纽斯、 卢梭、福禄培尔、蒙台梭利)——现代学前 教育理论(成熟主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 认知学派等)
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等。
主要观点:强调应幼儿阶段的生活经验是 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影响成年以后的 性格、人际关系、社会性行为、家庭生活 等。
行为主义: 华生等。 主要观点:环境是影响儿童行为与发展的重 要因素,人的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 个人经验的产物;儿童的行为与发展具有可 塑性和可控性,可以通过外部因素的影响来 塑造与修正儿童的行为。
卢梭: (1)要了解儿童,适应儿童的天性。 (2)幼儿期(5岁前)要注意身体健康。 (3)5岁后,开始注意儿童的感官训练,多 接触实际事物,从直接经验中学习。
福禄培尔: (1)幼儿园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一,顺应幼儿的自我发展。 第二,鼓励幼儿的自我活动。 第三,鼓励幼儿的社会性参与。 第四,儿童是持续不断的发展。 (2)幼儿园活动模式:恩物、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