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老人和小孩都指出,不知道地铁售票机如何使用,购票不方便。
那么我们可以提高界面设计的针对性和逻辑性。
乘客在使用界面时目标十分明确,执行步骤也较为典型,因而,在界面设计时可强化主要功能键的操作提示,可放大、明显化操作图标,使操作信息的主次关系更加明确。
同时也要注重产品操作件和界面的规范性与统一性。
不同站点、不同机器的操作件尽量采用通识性较高的形态,如不同机器功能件采用统一的形状、标识、色彩、字体,既方便用户使用,也有利于城市形象建设。
各年龄层都指出(FG1、2、3),地铁内没有摄像头,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容易发生偷窃事件。
对于地铁未来的发展:(1)实时监控、早期预警等能有效防范恐怖袭击,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
增加监控设备特别是探头数量。
(2)我国地铁的监视系统还很不完善,己有的监视系统主要是针对列车车门的监视,以防止挤压事件的发生,但是对于站台内的状况未作全而的监视。
为了检测事故和危险的发生便于事后更好地破案,我国应当借鉴美国和日本的做加大监控力度和范围,并且根据自身特点,设立有效的爆炸物品检测系统。
(3)安装监视摄像头,消除地铁的巡逻监控盲区。
据美国《侨报》报道,纽约市地铁站发生的犯罪案件逐年下降,正变得越来越安全,除了警方表现出色外,地铁站点增设的监视摄像头亦功不可没。
因为“这些摄像头对犯罪分子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
我国亦可借鉴。
关于出站口数量,四组均指出各自的问题。
普遍认为要增加出站口的数量,经常发生排队出站或者几个人一起出站的情况。
地铁站出入口的增加将会有助于方便人们行走,既能及时缓解主通道上的人流压力,也能促使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
多个出入口,可以有效地缓解众多乘客在单一出入口发生拥堵踩踏、秩序混乱的危险,还能够减少犯罪者隐匿的机会,并可以增加受害人逃脱的可能性。
就洗手间而言,存在数量、卫生、方便度等众多问题。
目前南京地铁一号线奥体中心站、元通站、中胜站、三山街站、新街口站、鼓楼站,二号线和一号线南延线每站都设有公共洗手间,但是洗手间的大小及数量不能满足乘坐地铁乘客的需求,建议一号线尽量在每一站都设立洗手间,并保持洗手间的卫生清洁。
而且对女性地位有待提高:(1)正视对男女公厕的数量和面积的比例调整,在2003年的时候,《国际厕所标准》就规定:公共建筑物内的女性厕所数量应该相当于男性厕所的2倍。
这一标准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与城市己经通过立法对城市公共空间内的厕所设置数量进行调整。
(2)改善公厕卫生设备的卫生,目前本市大部分公共卫生间提供的是蹲式便器,也有部分坐式便器,但国外的公共卫生间提供的则几乎都是坐式便器,主要原因是坐式便器更符合人体工程学,也更人性化,而且国外非常注重对卫生设备的清洁,不会出现类似国内坐式便器坐垫被踩、有污迹的情况,同时也关注个人的卫生需求,有的国家采用及时清洁消毒的按钮式旋转马桶圈,有的提供一次坐垫纸,还有的提供坐垫清洁剂等。
人性化的坐式便器势必随着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在未来的公共卫生间内增多,成为一种趋势。
(3)重视对空间的细部设计,我认为从女性视角考虑,首要的细部设计是卫生间厕格的挂钩,女性出行时必然会随身携带包物,如厕时可以有地方放置的随身物会让女性更安心。
其次,手纸器也是必不可少的设施,目前在一些公共场所内的卫生间都有提供,但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常常会出现厕纸供给不及时的情况,建议可以学习国外的做法,在入口处放置备用手纸,以防这类情况的出现。
另外,建议在空间相对大的女性卫生间内,配备梳妆台和梳妆镜,让爱美的女性可以有地方整理妆容。
(4)对母婴间的配备,国外许多女性厕所内都配备了母婴间,新加坡政府几乎在所有公共厕所内都配备了单独的母婴间,而且母婴间的内部安装齐全,设置了洗手台,提供洗手液、擦手纸,设置母婴护理板、婴儿尿布购买器等,供带婴儿的母亲在厕所内给婴儿更换尿布和进行喂乳,如果遇到机器故障,还可以拨打电话向相关部门及时求助。
非常充分地考虑了母婴共同如厕的人性化需求。
对此,我认为,有必要考虑在公共场所的女性卫生间内配备母婴间,满足带小孩的母亲喂奶、换尿布等的需求。
老年人普遍反映听不到报站的声音,时常坐过或坐错站。
在客流高峰时期,地铁车厢内比较嘈杂,加上地铁运行的声音,报站时的音量大小不足以让每一位乘客清楚的听到,并且播报的语速较快,容易让不熟悉站名的乘客听错;建议广播的音量能够随着客流量的增加而扩大,并将语速放缓一些。
普遍不满的是地铁一、二号线的换乘方便程度。
南京地铁一、二号线的换乘距离比较长,换乘时需上下楼梯,楼梯比较窄,且只有上行扶梯,而无论何时换乘的人数都比较多,因而换乘极为不便。
就我所知,南京地铁站台长度有140米左右,而大多数地铁站内只有两个扶梯、一个升降梯和楼梯,并且扶梯的位置多均匀分布在站台内,遇上客流高峰时期,扶梯的运载量有限,运载速度较慢,容易造成一定程度的站内拥堵现象;建议在上下班时问增开地铁,同时错开地铁在同一站的到达时问,缓解客流瞬时高峰。
目前南京地铁一号线奥体中心站、元通站、中胜站、三山街可能是由于地质构造的原因,使得一、二号线在新街口站设置的站点位置相距较远。
建议能拓宽楼梯,增加上行电梯和下行电梯数量,以缓解客流压力关于电梯以及楼梯宽度。
据调查,乘客在上下楼梯或者电梯时显得非常拥挤,若处于高峰时期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发生踩踏事件。
我认为,楼梯以及电梯是为了满足乘客乘降适用而设置的,应该以人为本,楼梯以及电梯的宽度应该满足人流量的需求,由客流密度而定,这样能够保证能够安全快速的通过;与此同时,在楼梯的设计方面应该在宽度的一半设置防护栏,一半用于上楼梯,一般用于下楼梯,并且标明上下方向,这样可以保证乘客在上下楼梯时避免在人流中穿梭从而造成的危险。
关于车站电视,年轻人觉得要改进播放内容,不要播放广告,尽量播放对我们有用的。
就未来发展性而言,我认为,作为一个注重品牌和影响力的媒体,还应进一步研究与契合受众特点,承载起传媒的社会责任,不断满足地铁乘客日益增长的需求。
内容的改进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时效性,二是节目的互动性。
时效性是指信息的新旧程度、事件的最新动态和进展。
失去了时效性,也就失去了传播的价值。
提升互动性,对于单向传播的电视媒体来说是个难点,互动就是要让受众参与到节目中来。
关于地铁座位,大多数人认为平时中间车厢乘客人数较少,而两端车厢人数较多。
此外,通过对不同车站平面的简要分析,发现大多数楼梯出口都设置在靠近列车两端车厢位置,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乘客在进入站台时对不同车厢的选择。
这一系列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运能的浪费,也影响了乘客的舒适度。
在上下班的高峰期客流量大,但地铁空间有限,这样就会变得非常拥挤。
我有如下建议:地铁中的座椅可以设计成折叠式,在上下班的高峰期可以将座椅收起来,以空出更多的空间来供乘客站立,从而缓解拥堵的问题,方便乘客乘坐;也可使用两种地铁,一种有座位,一种无座位,在上下班高峰时期开通无座位地铁,这也也可达到减缓交通压力的效果。
关于公交卡充值点,普遍认为设置的站点较少,月初月末时充值的人数较多,排队等待时间过长,因此带来了许多不便,公交作为一种人们常用的出行的交通工具,公交卡的设置能够让市民省去一部分的麻烦,但是,由于公交卡充值点的数量较少,这又给乘客带来了不便,我认为,公交站点可以开通网上充值的业务,这样可以让乘客省去了要跑到规定站点充值的烦恼,同时,公交公司也不必再设置更多的公交充值点,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关于刷卡机的问题,有如下几个问题:刷卡机利用其内部的智能识别系统对乘客的公交卡进行识别,从而实现自动检票,然而从识别到闸门打开需要一定时间,在人流量不大的情况下影响不大,但是在上下班的高峰期,人流量激增,从而会引发地铁站拥堵,刷卡机来不及反应从而刷不上卡,或者有人故意蹭票,趁他人刷卡之际一同挤过闸门。
对于以上问题,我有如下建议:可以多增设几个闸门,缓解人流量大时带来的压力,可以设置双闸门,两个闸门之前的距离控制在一人左右,刷卡机设于两闸门之间,当有人通过时前一个闸门感应打开,接着再刷公交卡,从而通过第二个闸门,这样既能保证刷卡机识别系统能够有足够时间来反应,也可以防止蹭票的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1】从《洗手间》到《地铁》——崔岫闻的影像叙事,王家新,山花,2010-10-15 【2】地铁媒体受众逆反心理研究,张鸿梅,暨南大学,2009-05-08【3】南京地铁文化满意程度调查,司璐,王雅倩,王容,彭霜,杨婷,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4-06-15【4】地铁自动售票系统交互设计研究,陈虹,张微,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2-07-10【5】公共设施的尺寸与安全设计,吴翔,王珂,装饰,2009-04-01【6】公共场所摄像头监视的法律思考——以出租车内能否安装摄像头大讨论为视角,李俊霞,陕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01-25【7】概念公交系统设计,付璐,马方,神州,2014-05-25【8】北京市先用支付宝钱包为公交卡充值,互联网天地,2014-04-15【9】轨道交通车地宽带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郑俊飞,南昌航空大学,2012-06-01【10】加强地铁安全造福千家万户,陈桂香,中国安防,2010-09-01【11】南京地铁设施设备RCM系统规划与实施,毛一轩,南京理工大学,2008-05-01【12】都市空间中女性地位——以上海为中心,苏丽莉,上海师范大学,2013-04-01【13】城市轨道交通中闸机智能识别系统及其识别技术的研究,曲目,天津大学,2005-05-01【14】论情境预防犯罪理论在地铁治安中的应用,翁里,郑蕾,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12-20【15】客运专线车站旅客站台宽度的研究,李庆生,铁道运输与经济,2005-10-12【16】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电视广告文化品位——在第七届全国电视广告“印象奖”颁奖大会上的讲话,刘习良,中国电视,1993-07-30【17】北京地铁车辆车厢内部作为设置的研究,张隽,邹彦雯,祝月艳,陈凡,顾伟健,科学之友,2013-08-15【18】北京地铁电视收视效果实证研究,路长伟,青年记者,201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