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审图要点:1.设计总说明1.1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场地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地震分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建筑场地类别、抗浮设计水位等是否正确。
1.2 建筑单体±0.00所对应的绝对高程与规划总平面一致。
1.3 地基持力层的描述:若采用天然地基,说明本建筑单体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___;若为人工地基,说明地基处理方式、复合地基承载力及建筑单体的最终沉降量;若为桩基,说明桩的材料及沉桩方式等。
1.4 结构使用的材料:钢筋:梁柱中各受力纵向钢筋、较大开间的楼板、约束边缘构件的箍筋(当用圆钢直径大于10时)、基础受力钢筋、墙体受力钢筋等采用HRB400。
构造柱及过梁的纵向筋、地下室防水板及地下室外墙的分布钢筋等采用HRB335。
混凝土:对于别墅及花园洋房,地下室、基础及地上采用C25,设备基础、圈梁、构造柱等次要构件采用C20,其他均应满足计算及构造需求,避免强度过高。
1.5 活荷载(特指荷载规范中不明确的部位),恒荷载(特指梁板上的建筑面层和车库顶板上的覆土等产生的恒荷载)是否与设计委托一致。
1.6 防水混凝土的使用部位、抗渗等级是否明确、恰当。
1.7 钢筋的接头形式(不同的规格分别描述如搭接、机械连接等)是否明确、恰当。
1.8 构造柱、圈梁的位置及做法、过梁的做法、墙柱与砌体之间的拉结钢筋等是否明确、恰当。
1.9 墙上开洞的补强措施。
结构洞口的填充等是否明确、恰当。
1.10 对基础的施工要求,如挖槽、验槽、回填等的要求,和对不良地基的处理措施等是否明确、恰当。
1.11 如有冬季施工可能时,是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1.12 预制构件目录中的构件名称、数量、图集号、是否准确。
1.13 构件代号表中的代号与详图中采用的是否一致。
1.14 对施工中应遵守的施工验收规范是否准确无误。
1.15 楼板上预留孔洞(直径大于300)大样图,小于或等于300时做法是否明确、恰当。
1.16 剪力墙住宅内隔墙中长度小于500mm的墙垛做法是否明确、恰当。
1.17 单独设计的预制构件、预应力构件、部分钢结构、幕墙等的要求是否交代清楚。
1.18 梁上开洞的允许位置、大小及相应的补强措施是否明确、恰当。
1.19 本建筑单体是否需进行沉降观测及相应的要求是否明确、恰当。
1.20 本建筑单体的防火等级。
各构件的砼保护层厚度是否明确、恰当。
1.21 当门窗洞顶离上部的梁底不足300mm时的做法是否明确、恰当。
2. 基础平面布置图2.1 与建筑图核对轴线号,轴线号是否一致2.2 基础底部相对标高、基础底部标高变化处应在平面布置图中标注出来。
2.3 临近建筑或构筑物的基础埋置深度应标注出来。
2.4 与建筑图核对抗震缝、沉降缝及伸缩缝的位置是否一致。
2.5 地下室外墙的留洞位置及相应的防水措施是否明确、恰当。
2.6 基础底板厚度,独立基础、墙及柱的定位。
集水坑的位置等是否明确、无误。
2.7 后浇带的位置、宽度,是否躲开集水坑、集水坑盖板等。
2.8 基础梁上留洞是否明确、无误。
2.9 筏板基础如设计外伸挑板,是否是地基承载力不够按计算设置。
2.10 是否存在抗浮问题。
2.11 若采用桩基,则核算单桩承载力、桩顶标高,桩的数量及验桩根数等。
当采用标准设计的预制桩时,选用的标准图集号、桩号是否正确。
2.12 墙体厚度,柱子大小与轴线关系与建筑图是否一致,与结构详图是否一致。
2.13 钢筋混凝土柱墙号是否齐全,与结构详图是否一致。
2.14 管沟布置、盖板、人孔的布置和型号是否准确。
2.15 管沟穿处墙身的留洞,洞顶过梁,管沟转角处过梁,上部有墙横跨管沟处的过梁是否标注清楚、准确。
2.16 各设备基础、地坑的平面尺寸,与轴线的关系是否注清。
在平面上和埋深标高上和房屋基础有无矛盾。
当埋深低于建筑物基础时,是否符合该处土层允许的放坡尺寸,不符合时是否采取了相当的措施。
2.17 当与相邻子项建筑物紧挨时,两个子项在相连处的基础在平面、埋深方面有无矛盾、当采用公共基础时,有关的轴线号、尺寸、柱墙尺寸、编号是否注明、无误。
2.18 各独立基础、联合基础的编号、基础底标高是否标注齐全、准确。
每种编号的基础在其第一次出现时是否注明了平面尺寸,与轴线的关系,与详图是否一致。
相邻不同深度的基础其埋深变化是否符合该种土层的允许放坡尺寸。
当有基础拉梁时,梁的编号、尺寸、与轴线关系是否标注齐全、准确,两个方向的拉梁在有代表性的部位是否画出了小剖面并注明了梁底标高。
在独立基础间夹有条形基础时,除按条形基础要求外,在与独立基础相接的一段,在标高、做法方面有无详图交代。
2.19 后浇带的位置是否恰当,区分沉降后浇带和申缩后浇带的后浇时间、施工要求、混凝土的质量是否交代清楚,是否恰当。
2.20 查明建筑物附近是否有景观构筑物的基础。
2.21 当地下室有人防时,应区分普通地下室外墙、内墙与人防临空墙、有人防部位的地下室外墙等的图式区别。
2.22 指北针是否遗漏。
2.23、基底持力层与地勘报告相符且已置于老土层上,基底高程与打桩条件图(桩顶标高)一致。
基础顶面(含独立基础中的柱底连梁、筏基中的上返柱帽)标高满足水暖管道埋置要求和建筑地面做法厚度要求。
3. 基础底板配筋图3.1 受力钢筋皆采用HRB400。
3.2 基础底板上部钢筋全部拉通,下部钢筋有1/3~1/2的拉通。
钢筋间距不宜太小,一般取200~300mm。
3.3 采光井处底板配筋按悬挑板设计。
4. 基础梁配筋图4.1 受力纵向钢筋采用HRB400,箍筋为HPB300,剪力很大箍筋直径大于10mm时采用HRB335。
4.2 基础梁箍筋可不加密,满足计算要求即可。
4.3 筏板基础的基础梁下部纵向通长钢筋不得多于四根,六肢箍时附加架立筋。
4.4 主次梁交叉处主梁上的吊筋不得反置。
4.5 框架结构基础拉梁的梁顶标高是否明确。
4.6 基础梁与基础底板重叠范围内应无纵向构造钢筋。
5. 基础详图5.1 若采用桩基且有地下室时,桩顶的防水大样是否明确、无误。
基础选型是否合理,基础经济是否最优;基础底板、梁板布置是否最优,利于施工;基础梁配筋图主要关注梁跨数是否正确?配筋面积是否与计算书相符,有无优化空间。
5.2 地下室穿墙管的防水大样或选用的图集号是否明确、无误。
5.3 柱下独立基础,当基础宽度b不小于2500mm,钢筋的长度应为0.9b,基础底板的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小于0.15%。
5.4 集水坑、地沟、后浇带、电梯基坑、柱帽及设备基础的大样是否明确、无误。
5.5 当筏板基础有悬臂板时,板边构造配筋大样是否明确、无误。
5.6 梁板基础时,当柱截面尺寸大于基础梁宽度时的配筋大样是否明确、无误。
5.7 钢柱柱脚的处理,当钢柱柱底设抗剪键时,基础拉梁顶标高不得为钢柱的抗剪键的底标高。
5.8 地下室外墙(挡土墙)配筋可不必考虑裂缝,挡土墙顶部不设暗梁也不放较粗的钢筋。
5.9 当为砌体结构刚性条基时,审核基础台阶的宽高比是否符合刚性基础的要求。
防潮层的标高及以下墙砌体的砖标号,砂浆标号,圈梁的混凝土标号,钢筋钢号是否已有说明,选用是否恰当。
5.10 当为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联合基础或条形基础时,审核钢筋混凝土基础的各部分尺寸,配筋是否标注齐全;基础预留的柱,墙插铁与上部结构详图的平面尺寸,标高,钢筋直径、根数、排列、伸上高度是否一致,预留插铁在基础内的锚固长度是否足够,是否安排了足够的箍筋以固定扦铁的位置,当与相邻子项共用一个基础时,其轴线关系,柱、墙尺寸、标高、插铁与子项的详图是否一致。
5.11 当为钢筋混凝土筏基、箱基时,筏基底板、箱基底、顶板的配筋,是否符合有关规范规定的构造要求;底板有地坑、地沟时,两个方向的配筋是否都有交代,顶板有留洞时,洞口加筋是否符合要求,墙的剖面图中,其剖面号,剖视方向,截面尺寸与平面图是否一致,沿高度方向的尺寸,标高标注是否准确。
予留插铁与上部结构是否一致。
5.12 当为桩基时,审核桩详图各部分尺寸,配筋数量与深度是否标注齐全,是否符合构造要求;桩头插入承台的深度,钢筋的锚固是否符合要求;桩台各部分尺寸、配筋是否标注齐全,当有预留插铁时,插铁的锚固,与上部结构是否一致;附注中对材料的要求,预制桩的打桩要求。
灌注桩的成孔要求是否恰当。
6. 墙柱平面布置及配筋图6.1地下室外墙外侧竖向筋,按受力计算底部配筋较大,在满足构造配筋要求的前提下,建议允许采用通高设置200间距的钢筋、底部增设短筋的做法,不必满足全高间距不大于150的要求。
6.2 框架柱纵向受力钢筋应采用HRB400。
6.3 框架柱的箍筋当需要配置多肢复合箍筋时,设置方式应避免多个箍筋重叠设置。
6.4 各层竖向结构构件的定位及截面是否明确、无误。
6.5 各层竖向构件的结构标高是否明确、无误。
6.6 按规范要求控制底部加强区的层数是否明确、无误。
7. 梁配筋图7.1 餐厅和客厅之间、卧室上方尽量不设梁,做成整板,如有需要尽量做成暗梁或上反梁(不影响上层的情况下)。
7.2 梁的高度是否影响门窗的开启。
7.3 非抗震区域的框架梁上部及所有次梁上部一般不设通长钢筋。
7.4 抗震区域的框架梁上部一般不超过两根通长钢筋。
7.5 次梁箍筋不设加密区,框架梁的箍筋加密区长度满足计算及构造要求即可。
7.6 梁上集中力部位应按计算或构造要求设置附加箍筋或吊筋。
7.7 各梁的梁顶标高是否明确、无误。
7.8 梁上开洞、吊环、埋件的位置及大样是否明确、无误。
7.9 相交的两根梁当梁截面高相同时应注明这两根梁钢筋的上下关系。
7.10 梁内同一排钢筋的净距是否满足构造要求。
7.11 梁的纵向受力钢筋采用HRB400,腰筋及附加架立钢筋采用HRB335。
腰筋间距为200mm,箍筋通常为HPB300。
7.12 当外部梁跨度相差不大时,梁高宜等高,尤其是外部的框架梁。
当梁底距外窗顶尺寸较小时,宜加大梁高做至窗顶。
7.13 端部与梁或墙垂直相交的梁,梁端支座可按简支考虑。
8. 板的结构布置及配筋图8.1 各楼座主体首层外围的台阶、廊架或阳台板,应生根于主体结构上,不得直接落在回填土或散水上,以免回填土沉降引起裂缝。
位于软土地基时,自重较大的构件应设桩基。
8.2 板的厚度、板顶结构标高、板上开洞、梁上起柱的定位等是否明确、无误。
8.3 板的分布钢筋及其使用部位(如楼板已采用双层双向配筋可不设置)是否明确、无误。
8.4 除地下室底板、屋面板及特殊要求部位外,其他各结构板一般不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
8.5 楼板厚度还应满足设备管线交叉排布所需。
8.6 板配筋应采用HRB4008.7 楼板结构图中相关大样。
如:板上卷边、板下挂板、板上设备基础、板底标高低于梁底标高处节点、非楼层部位的挑板、板上埋件(或吊环)、阳台挑板、雨蓬挑板、折板、折梁等是否明确、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