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汀田第一中学学校发展性评价实施方案

汀田第一中学学校发展性评价实施方案

汀田第一中学学校发展性评价实施方案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学校教育正面临新的变革。

为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取得更好的发展,立足于创建学校品牌,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加快学校内涵发展的步伐,实现学校持续、和谐、健康的发展,根据《中国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等文件精神,为全面实施“发展性督导评价”促进学校持续、规范、全面发展,提高办学效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学校发展性评价实施方案第一部分学校发展性评价领导小组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深化学校评价改革,构建依法自主办学的现代学校制度,激励学校走自主发展、内涵提升之路,实现教育科学和谐发展,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试行学校发展性评价的指导意见》(浙教督〔2009〕47号)文件精神和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情况,特成立学校发展性评价领导小组,现将名单公布如下:组长:曾寅弟组员:蔡之诚许红青叶益瑞叶其孝黄珍弟蔡朝付第二部分学校发展现状分析一、学校概况瑞安市汀田镇第一中学是一所公办学校,位于瑞安市汀田镇汀十村,创建于1989年,现为浙江省农村示范初中。

学校占地面积19408平方米(约29.11亩),原有建筑面积7068平方米,共有5幢建筑物,分别为:综合楼(3067平方米)、1号教学楼(1444平方米)、2号教学楼(1221平方米)、教师宿舍(735平方米)、食堂及教工活动室(451平方米);同时,学校建有一个300米环形塑胶田径运动场。

经瑞安市“校安工程”专业部门和瑞安市教育局鉴定:1号教学楼需原址拆建,拆除1444平方米,重建1240平方米;2号教学楼需加固;教师宿舍、食堂及教工活动室需拆除,不再重建。

学校创办二十多载,在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关心支持下,经过几代一中人的不懈努力,学校发展成为今天十八个班级的规模,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教育教学成绩,现在是浙江省农村示范初中、瑞安市文明单位、瑞安市办学水平AAA学校等。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面对社会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汀田第一中学拥有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办学效益的时代责任和社会义务。

二、学校现状办学设施----学校占地面积平方米19408,建筑面积7068平方米,教学用房和配套设施比较齐全,现18个教学班全部配置了小媒体平台。

几年来,持续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关怀与支持,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得到了新的改善,崭新的校容校貌,优美的育人环境,日趋完善的教育教学条件,为学校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生源状况----学校现有18个教学班,在校生602人,本校生源三分之二来自汀田街道各村居,三分之一来自外省,生源区内一定比例的优秀生择校到外校,且困难家庭及特殊家庭占有一定比例,使教学质量优化与提升将面临新的挑战。

师资状况----全校教职工57人,专任教师57人,其中具有中学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44人。

现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高一学历(大学本科)比率为95%。

总体来看,教师队伍富有朝气和活力,有工作热情和干劲,但教师专业配备不够平衡。

现有名优骨干教师为:温州市教坛新秀1人,瑞安市教坛新秀2人,瑞安市教坛中坚1人,瑞安市教坛新苗2人,总来看名优骨干的档次不高,人数不多。

管理状况----从表面看,领导忙,教师累,学生苦,但效率低,学校的总体管理处于忙忙碌碌疲惫应付事务和探索适应阶段。

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手段相当滞后,学校发展目标定位比较模糊,各类规章制度没有很好地保持完整性、系统性、连贯性和科学性,极少部分教师缺乏危机感、责任心和事业心,很难适应学习水平和道德素养参差不齐学生的教育教学。

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监控不到位,造成对教学质量的分析虽能基本到位,但有效提高的措施得不到落实和保证,尤其是补差补偏流于形式,导致教学质量难以取得新的突破。

在学生管理上,面对品行和学习相对薄弱的学生,政教处、团委、班主任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但学校实施的感恩教育、规范教育、健康教育很难收到高效的反映和回报,学生常处于被动地接受学校管理和老师教育的状态,缺乏校园主人翁意识。

目前,学生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学习态度差,厌学情绪浓;二是文明程度低、学习习惯差、是非观念淡。

文化建设状况----校园的宣传不到位,校园广播网络缺少专人使用和管理,难以达到常态化、规范化;形式较单调,内容不够生动活泼、难以达到使师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效应。

校园文化活动少,内容单调,满足不了学生个性才华的展示,有待进一步创新和提高。

校园文化建设力度不够,氛围营造不足,未能更好地为师生的快乐、健康、持续发展搭建健康向上的平台。

三、学校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学校精神基本凸显----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形象和声誉蒸蒸日上;特别是那坚不可摧的精神:“博学、求是、诚信、和谐”已在我校凝聚;“校荣我荣,校衰我辱”的旺盛人气已在学校迸发;长期的负重拼搏,造就广大教职工自强、刚毅的品性;教师工作热情和干劲十足,对学校未来充满信心;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这种精神经过引导将会成为推进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动力。

教育质量在逐年提高----课程理念和有效教学的指导下,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四、学校发展中的制约因素①管理制度不够齐全,影响学校科学化管理。

②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班班通多媒体、微机室)等学校配套设施不足。

③教师校本教研意识和能力不强,教科研成绩不显著,在全市中有影响的名教师(如市学科带头人)数量不够。

④教育教学工作还没有形成明显特色和品牌,中考成绩还不够理想。

⑤师生身心健康状况不够理想,学生体质、道德素养、心理品质亟待提高。

第三部分学校的办学目标和思路一、办学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文化建设引领学校各项工作,树立“精品”意识,坚持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关注学生的发展,追求学生人格塑造与智能培养的和谐统一。

关注教师的发展,着力提升学校发展的软实力,以师生的共同发展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办学理念: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成功发展搭台发展思路:质量与特色并重规范与人文共建管理思路:规范精细有效节约校训:博学求是诚信和谐教风:负责、奋进、为人、师表;学风:文明、自信、立志、成才育人目标:有善心做善事成善人学校精神:团结共进追求卓越三、总体目标校园优美、质量优秀、人文和谐的瑞安市精品学校。

四、发展策略根据总体目标,学校发展按阶段逐步推进:第一阶段(2011):利用1年时间全面完善学校各项制度,实行管理体制改革,提升管理水平;硬件合理配置到位,完成学校的基本建设,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实现校园环境的“精品”目标;师资队伍分梯队培养,制定完善的培养方案;教学质量稳步上升,确保本学区公办学校的前列位置。

第二阶段(2012):学校管理制度化,工作成效明显,各类仪器设备达省Ⅲ类标准以上;各层面教师都应发展,市组织的各项业务获奖,若干名师与学科的带头人初露头角;科研成果明显增加,形成科研兴校氛围;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社会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第三阶段(2013):学校的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进入全市前列。

学校所倡导的校园文化在师生的行为中外显,形成积极崇善的文化氛围。

实现校园优美、质量优秀、人文和谐的办学目标,成为市精品学校。

第四部分具体目标及措施根据学校现状和发展要求,汀田第一中学要在未来三年达到市精品现代化学校,必须加快发展步伐,有重点、有计划分阶段实施发展策略。

学校应以改善办学条件为基础,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政策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增强办学特色为突破口,以有效教学和有效教育为抓手,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着力点大力提高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一、改善办学条件、完善硬件设施1.目标在充分利用现有办学条件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教学设施更新配置。

实现环境优美,景观小品精致,并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体现浓郁的校园文化,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做到教育教学设备齐全,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2.实施措施(1)校园环境建设1、三年规划:教学用房、教学辅助用房、办公用房达到省Ⅲ类标准以上要求,各类仪器设备达到省Ⅲ类标准以上要求2、2011年度计划:设全教学及辅助用房,普通教室18个,实验室3个,音乐室1个,美术室1个,计算机室1个,仪器室3个,图书室1个,心理健康辅导室1个,体育活动室1个,舞蹈室1个。

:购全各仪器室各种仪器设备.3、2013年度计划:设全办公用房,教学办公室8个,行政办公室8个,社团办公室2个,广播室1个,会议室2个,接待室1个,校史展览室1个,卫生保健室1个。

健全仪器设备管理制度(2)学校现代化建设教学设施设备1、2011年度(1)、建设文化长廊(2)、添置部分小媒体(3)、建设计算机教室(4)、改造厕所(2)、更换部分学生课桌椅2、2012年度(1)、更新部分教师办公桌椅(2)、更换部分学生课桌椅(3)、对校园重新设计绿化(4)、改造实验室(5)优化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6)、对综合楼内部进行重新装修(7)、购买部分仪器、图书资料等相关设备3、2013年度(1)、购买部分仪器、图书资料等相关设备(2)、对校园重新设计绿化(3)、对学校围墙进行美化(4)、更新学校的监控系统以及智能广播(5)强学校网站建设,修改学校网页,及时做好网站信息更新二、师资队伍建设1.目标培养一支“负责、奋进、为人、师表”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在一中精神的引领下,根据上级要求和我校的实际情况,通过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和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方向,优化调整师资结构,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形成合理的金字塔型的师资队伍。

2.基本原则1、坚持师德与师能同建原则。

学校按照“师德高尚,严谨治教,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合作共进”的要求,加强师德建设,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2、坚持专业与特长相结合的原则。

围绕新课改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自己的学科专业上不断发展,同时也要培养自身特长,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性学习指导中具备一定的水平。

3、坚持名师引路原则。

加强学校“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加大对“三坛”、“教坛新苗”、“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以培养有影响的拔尖教师,为加强专业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4、全面提高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原则。

在对全体教师进行师德素养、专业素养培训的基础上,重点加强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3.阶段具体措施2011年度: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教师专业发展专项领导小组机构,全面负责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2、依据上级部门的有关文件制订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条例以及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激励机制、考核机制,有效调动教师工作学习的积极性。

3、划出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保证教师专业化发展培训、对外交流学习的资金,有计划的为教师购买学习资料。

2012年度:1、学校领导小组在全面开展组织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和自培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教师专业发展的先进思想和成功经验并作好向全体教师宣传、推广的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