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手机社交软件传播学意义探析文献综述

手机社交软件传播学意义探析文献综述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手机社交软件的传播学意义探析现状文献综述姓名徐阳学号094030338院、系传媒学院新闻系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指导教师(职称/学历)杜忠锋(讲师/硕士)手机社交软件的传播学意义探析现状文献综述摘要:手机社交软件就是可以在安装在手机上的社交软件,如人人网,开心网等传统的社交网站移植到手机客户端的软件以及诸如陌陌,微信,米聊等基于定位用户地理位置从而与附近陌生人建立联系或者基于备份手机通讯录KIK②的新兴手机社交软件。

手机社交软件的开发是建立在社交网络的成功经验上的。

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源自英文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翻译,中文直译为社会性网络服务或社会化网络服务,意译为社交网络服务。

社交网络含义包括硬件、软件、服务及应用。

关键词:手机;社交网络;KIK;传播学;新媒体手机类移动社交软件是基于本地手机通讯录,网络好友(以微信为例,QQ 好友)或基于定位地理位置的移动社交工具,直接建立起与联系人的连接,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信息推送技术实现免费短信聊天(包括文字短信、语音传送及图片视频传送)、来电大头贴和个人状态同步等功能的IM(即时通讯)社交软件。

它跨越了运营商壁垒、硬件壁垒、软件壁垒和社交网络壁垒,将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关系沉淀到手机上从而实现了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无缝链接”,甚至超越了“六度分割理论”,即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使移动终端成为了新的社交节点。

在Facebook、Twitter、LinkedIn、MSN和QQ大行其道的今天,手机的社交潜力终于被挖掘出来了。

然而由于手机社交软件出现较新,国内学者普遍还没有把注意力放到相关研究上来,因此笔者目前所参考的文献主要是相关的社交网站方面的研究和手机新媒体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社交网站SNS研究概况全称Social Network Site,即“社交网站”或“社交网”。

社会性网络(Social Networking)是指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这种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系统思想的网站就是社会性网络网站(SNS网站)。

SNS的全称也可以是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也指社会现有已成熟普及的信息载体,如短信SMS服务。

严格讲,国内SNS并非社会性网络服务,而是基于“六度分割理论”的Social Network Sites(即社交网站)。

以人人网(校内网)、开心网、白社会等SNS平台为典型代表。

国内学者对于社交网站SNS的研究大致起步于2004年,而且多以My Speace 和Facebook为例,这与当时Facebook在传统互联网中的异军突起不无关系,随着2005年12月,校园网的正式成立(现在改名为人人网)以及2008年3月开心网的创办,中国实名制的SNS社交网站拉开了快速发展的序幕,这方面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搜索关于社交网站的研究文章,结果如下(附表):表1中国知网搜索社交网站的结果目前关于社交网站SNS的研究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传播学方面的研究何威在《网众传播》中对面前传播理论界普遍使用的网络传播这一概念提出质疑,认为网络传播与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等不属于同一个逻辑层面。

他摒弃了“网民”和“受众”的说法,提出并解读了网络化用户的概念和内涵。

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网众”与“网众传播”的概念。

他提出,网众是网络化用户组成的群体,网众传播指的是由网民群体发起和参与,由社会性媒体中介的传播现象、模式和行为。

[1]他从行为主体、传播特征的角度分析了网众和网众传播的六大特征、八种类别,发现了一些网众传播的规律和可能的理论模式。

特别是他对网众传播过程中信息流的过滤与规制的研究,通过大量的案例和自己的研究,作出了坦诚的剖析和理性的思考,这种研究态度和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任卓在《SNS社交网站传播策略研究》[2]以最具有代表性的关系型SNS社交网站美国的FACEBOOK作为范本,来分析SNS社交网站的基本特点和运行模式。

通过总结SNS网站的理论依据、发展历程、表现形态、功能、特点等因素,尝试着探索SNS的存在意义,并试图对SNS目前存在的一些局限提出有建设性的观点。

崔婧的《社交网站SNS:人际传播的延伸》[3]以我国发展迅速的SNS社交网站“开心网”为例,运用文本分析等方法从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等角度探讨了社交网站的发展背景、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认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现实世界中分离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在网络这一新媒体中找到了融合点,真正实现了虚拟世界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融合。

以开心网为代表的社交网站则是在大众传播的同时兼顾人际传播,且更偏重于人际传播,而这种人际传播则是将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际关系搬到了虚拟的网络中,使之在网络中重新建立起了联系。

社交网站是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在网络上的一个延伸。

张炜的《透析人人网:大学生使用SNS的传播学意义分析》[4],标志着国内学者已经把目光从国外的社交网站完全转向了国内的新兴社交网站。

用实证研究的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定量研究方式,对人人网的用户进行问卷访问,并对此作出统计分析。

通过分析数据并结合文献研究得出,用户使用人人网主要用于人际关系的维护和扩展,使用人人网频率与好友数量成正相关。

人人网的出现满足了大学生用户对社交的需求,同时实名制下的网络用户在个人表达方面有保护隐私,回避政治和趋向意见领袖的特点。

由此得出以人人网为代表的SNS社交网络,在网络虚拟社交和现实生活社交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网络虚拟世界逐渐向物理客观世界靠拢。

作为一种新型媒介形式,SNS社交网络的功能比以往其他媒介更为突出,具有获取信息的功能、文化娱乐功能、真实社会交往、明确自我角色认知功能。

人人网的发展代表了国内SNS的发展趋势,最后利用管理学的SWOT 理论对人人网发展中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的机遇和挑战做出分析,展望人人网的未来发展趋势。

慈兆泓的《从人人网看校园SNS中人际传播的特征》[5]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的研究方法,基于以上方法,以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为参考依据,结合相关传播学理论,初步归纳出人人网中人际传播的五个特征:即信任机制正在逐步建立、交往范围拓展不明显、传播主体的角色相对单一、人际交往的弱功利性和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

在此基础上又对校园SNS中的人际传播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得出了三点认识:第一,人际传播的部落化回归。

第二,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意识的形成。

第三,个人空间与公共领域的共存和转换。

(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社交网站研究SNS社交网站在市场营销模式方面的一些问题。

例如:《SNS的精准商务传播模式研究》,(李丹,吕继红,吴晓伟,《上海商学院学报》,2008.9)[6]、《校园SNS:借长尾发力》(刘晶,《传媒》,2009.5)[7]、《中国社交网站SNS商业模式发展研究》(黄华,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8]这些文章着重于社交网站在经济方面的影响,剖析SNS社交网站的营销模式、商业模式以及市场前景。

(三)从语言学剖析社交网站研究社交网站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符号系统—“网络语言”(Netspeak)或“计算机中介语篇”(Computer-Mediated Discourse:CMD)以及从宏观中国语境下对社交网站的探究。

例如:《“脸谱网”语篇的语言学特征及社会文化背景》(杜夫利,青岛大学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9]。

(四)从心理学解析社交网站《大学生使用SNS的心理需求分析》(齐宁王海静袁海萍上海财经大学讲师论文)[10],他们的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主要从大学生心理因素的角度,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和网络心理学等知识展开,对于如何引导大学生尽心自我心理疏导提出了些积极的建议。

《管窥青年流行亚文化之网络交友平台—以“人人网”为例》(路鹏)[11]从传播学,心理学,传播学角度对诸如人人网一样的网络交友平台盛行原因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

二、手机传播学研究概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手机已经迈向3G时代,手机已经不仅仅是作为“移动电话”出现在传播学视野中,通话只是其基本功能,在完成通话以外的任务时,如传统的SMS短信,以彩信方式传播的“手机报”,基于移动网络业务的上网和手机电视等已经使手机成为一种朝气蓬勃的新媒体。

甚至部分学者认为手机作为第五媒体③强势崛起的时代已经来临。

靖鸣,刘锐《手机传播学》(2008)[12]作为我国第一部从传播学角度深入系统探讨手机这一新媒体的特性和传播规律的学术专著。

该书从以下方面展开对手机传播规律的论述:手机的技术功能及其拓展、手机的传播特性、手机传播的意义与影响、手机与人际传播、手机与大众传播、手机传播中的法制与伦理问题等。

该书运用第二人称的叙述视角,紧密联系实际,注重运用案例诠释深奥的学理问题,文字通俗、生动。

杨继红《谁是新媒体》(2008)也紧随其后,在该书第四章《新媒体的三驾马车:手机》深入剖析了手机作为新媒体中佼佼者胜出的理由:1.规模优势,手机庞大的用户群已经构成了大众传播所必需的大量的分散的受众。

2.移动与便携3.技术支持更强大而技术门槛更低4.多媒体交互5.运营商的市场能力[13]。

田青毅,张小琴《手机:个人移动多媒体》(2009)[14]本书把首先对手机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的回顾,把手机作为人类传播行为中的一环,将其置于人类传播史的进程中,对手机的未来进行研究、判断,指出手机将在移动电话的基础上发展为一种新型媒体一一个人移动多媒体,即整合多种媒体类型的、个人持有的、完全互动的移动设备,一种重要的私人信息接收终端和信息发布平台。

在此基础上,书中对手机的技术选择、产业发展方向、内容生产方式和市场推广策略等具体问题做出了全面论述。

《手机媒体:手机媒介化的商业应用思维与原理》(朱海松著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15]以信息化为背景,着重论述手机媒体化过程中的商业价值应用,以及全面讨论手机媒体在无线广告和无线营销应用中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

三、手机社交软件研究概况由于手机社交软件普遍出现较新(国内基本上都是在2011年前后出现),用户数量虽然增长迅猛,但还未完全登上社交网络舞台还未引起国内相关学者的注意,因此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基本上仍是处于空白状态,只有部分媒体如门户网,通讯杂志有关技术,功能等片面介绍。

《微信时代—腾讯争霸之路》(2011)[16]在与其他手机类IM④社交软件进行对比后,认为拥有庞大用户数量的QQ来说,微信的发展前景及市场份额将十分乐观。

《有爱你就大声说出来:国内四大移动语音交友软件横评》(2011)[17]在技术层面上对腾讯微信、中国移动飞聊、米聊、360口信进行了横向对比,得出数据,腾讯微信无论从功能方面,还是测试表现上各方面都很值得称道,对腾讯微信软件质量上进行了肯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