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过去“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在继续保证“双基”的基础上,还必须启发学生领会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一、让学生在游戏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曾说“数学好玩”。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教师应尽量把适当的内容设计成学生的游戏学习活动,把数学知识教活,使课堂变得更有生命力,更有活力。
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例如,教学一年级“几和第几”时,让学生模拟动物园里小动物排队买票的情景来区分几和第几。
这样就把静止的画面变成生动的场景,变枯燥的图解为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易于感知接受,易于理解内化。
同时,学生现场表演的灵活性,既加深了学生对基数与序数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处理现实问题的灵活性与可变性。
这样的表演生动、真实,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在情趣与算理交融中,学生积累了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
力。
二、让学生在操作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儿童的智慧在自己的指尖上”。
学生在动手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促进思维的发展,而思维的发展又会指导儿童的双手更灵巧地活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灵手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实验、计算、推理、想象。
例如,教学三年级“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用三角板摆一摆等,去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在初步感悟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之后,设计画一画长方形和正方形、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和正方形、用两副同样的三角板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在
这样开放的探索空间中,教学过程呈现出双向的交流、动态的建构,学生在一系列有效的活动中不仅掌握了新知,同时还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让学生联系生活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围绕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我们要帮助学生积累生活中数学活动经验,应该依据学生生活经验、利用学生生活经验、提升学生生活经验。
(一)依据学生生活经验
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但这个联系必须是自然贴切、合乎学生的情趣。
由此可见,在先进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不仅仅是为了设计与生活相关的资源,更注重的是学生的生活情趣、生活体验、生活经验、生活实际。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案例: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
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
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认为:“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打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发生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们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
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
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运用这一情境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的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
因为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的,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而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则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学生生活经验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需要丰富有经验背景,如果脱离生活经验,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难度很大,也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应以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为载体,环环紧扣,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其指导作用体现在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从自己喜爱的活动中、提出自己真正关心的、真正想知道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始终要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唤醒学生的
生活经验,从而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如《时、分的认识》案例中,教师采用生活化的导入,多媒体出示班中某生的一天作息时间,每一时间有生活场景。
这时,老师问:“这是我们班某同学一天的生活情况,你能说一说吗?”学生很兴奋,认真看屏幕,抢着回答:她6
点半起床!7点30分上学!教师追问:小朋友们,时间在我们生活中重要吗?多重要?学生举例回答。
教师说:看时间需要钟来帮忙,老师请来了各种各样的小闹钟。
出示小闹钟问学生:你们会看时间?学生争着说:会!会!接着教师就考考学生。
教师的例题也很生活化。
先问学生:想知道老师几时起床吗?(出示模型)这是老师起床的时间,谁知道?
生:是6点。
师:对,你是怎么看的?
生:时针指着6,分针指着12,所以是6点。
师:哪一枚是分针?它有什么特征?讨论分针的特征。
相同方法教学时针。
师:你能把这个时间写一写吗?一般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按照我们读的写下来(师演示),另一种怎么写呢?在哪里看到过?
生:在电视的右上角看到过,中间有2个小圆点的。
讨论小圆点左右的数字表示的意义。
(再出示一个时间)师:这是我晚上睡觉的时间,是几时?(哇,那么晚呀)生:是10时?
师:你怎么看的?同桌讲一讲。
生:时针指着10,分针指着12,所以是10时。
(指着钟面讲)
写时间,用两种方法。
师:这两个时间有什么共同特点?
讨论,总结看整点的方法。
师:是不是所有的时间都刚好几点整?你能举几个和你有关的生活的例子吗?(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很多时间不是整点的,有几时几分,请举个例子?
根据生回答拨钟面:3时零5分
师:是这样吗,怎么看的?
生:时针超过3,分针指向1,所以是3时零5分。
师:你怎么知道是5分?
讨论分针指着除12外时是几分,分针走1圈时针走1大格。
师:(演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高个子和矮个子在赛跑,高个子因为腿长,所以总是走得比矮个子快。
师:用两种方法写这个时间。
反馈:重点讨论第二种写法的右边部分,0不能漏。
师:是几时几分?(时间是一位学生举例的)
生:8时50分。
师:你是怎么看的?同桌轻轻讨论。
生:时针超过8,分针指向10,是50分,所以是8时50分。
写时间,并校对。
师:比较这两个时间时针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师:能说说你自己一天中哪个时间类似这样,并在钟面模型上拨一拨吗?
指名回答,并上台演示。
教师充分估计了学生的起点,考虑到现在许多学生已有了看钟表的生活经验,整节课始终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课堂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不过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概念时,要注意学生的日常概念与所学习的概念的内涵是否一致。
从前面的教学实例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学生看钟表的生活经验无疑对“时、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学生头脑中的“数学”与成人的理解会有不同的含义,学生的日常生活概念与所学习的数学概念的内涵是否一致。
由于日常生活概念受生活经验的限制,有时会忽略了本质属性,有时又会包含非本质属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所形成的表象作用,又要防止它的消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