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学习基本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学习基本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学习基本活动经验1.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理解基本活动经验首先是“数学“的。

所从事的活动要有明确的数学目标,没有数学目标的活动不是“数学活动”。

小学数学是研究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图形关系、随机关系(主要是统计关系),也就是说与数量关系、图形关系、随机关系无关的活动,不是数学活动。

其次是“经验”的。

经验是一种感性认识,包含双重意义,一是经验事物,二是经验的过程。

数学经验是数学的感性认识,是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的。

再次是“活动”的。

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的《数学教育学》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教学”,那么包括抽象思维、数学证明、数学解题在内的整个数学教学活动都是“数学活动”,这样就过于泛化。

我们所说的“数学活动经验”所指的“活动”其特定含义主要是通过对数学材料的具体操作和形象探究活动。

至于“基本”,《数学》把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数学活动都冠以“基本”,称作“四基”。

2、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特征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特征有四个:个体性: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属于个人的,它有明显的学生个性特征。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属于学生自己的。

实践性: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离开实践活动就不能形成有意义的数学活动经验。

多样性:学习群体针对同一数学对象,尽管学习环境等外部条件相同,但每一个学生仍然会有不同的活动经验。

所以。

对于学生群体来说,数学活动经验具有多样性。

发展性: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反映学生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或某一学习阶段对学习对象的一种经验性的认识,是感性的、非严格性的,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获得的活动经验会不断变化、不断发展。

而且个体的活动经验在群体的“经验交流”中会相互补充。

相互充实,丰富、发展个体活动经验。

3、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基本类型小学数学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是帮助学生能为抽象的数学找到具体形象的原型,增进数学理解。

根据从事数学活动的不同模式,数学基本活动的主要类型有:(1)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小学数学知识相当一部分直接来源于日常生活现实,因此,应设计源于实际生活的数学活动,体验其中的“数学味”获得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

比如说:购物活动、测量活动等。

(2)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创设情境,构建数学模型所获得的经验,这类活动的特征是模拟,在假想的模型中进行操作和探索。

比如:做一张数位表,取9颗围棋子,让学生在数位表中的个位、十位中摆数。

分别用3、4、5……9,这些活动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而大量存在于数学活动之中,是数学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重视这些活动设计,就丰富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3)专门设计的数学活动经验。

由纯粹的数学活动获得经验。

这类活动是专门味数学学习而设计的,是具体的形象的数学操作。

比如:圆锥体积的教学,圆的面积推导,圆柱体积的推导等4、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在《数学》教材中的体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使之成为学生形成数学现实,构成数学认识的现实基础,是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数学》教材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编排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2)教材已经设计好了的教学活动;(3)教材体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重在积累与提升。

应该看到仅仅停留在在感性层面的活动经验是粗浅的,教学时要采取恰当的措施对数学知识、解题思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处理好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的关系,问题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化的关系。

5、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形成的基本活动经验有那些?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形成的基本活动经验有操作、观察、实验、猜测、度量、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经验。

怎样丰富学生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新桥镇中心小学陆艳军【内容摘要】:修订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已增加了对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培养。

同时,我们应该持续不断的用好学生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以培养学生更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助学生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课程标准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丰富数学教材正在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把“双基”扩展为“四基”,“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就是“四基”之一。

所谓经验,即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

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的一种体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这种体验越发丰富,成为学生思维的载体。

学生原来的数学活动经验是新的学习活动的基础,也就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学习,形成新的活动经验,而这样的数学活动经验又将是后续数学活动的基础。

因此,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那么,怎样丰富学生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呢?笔者有几点思考,愿与大家分享。

一、把握教材,迁移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了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提高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具有延续性。

同时,“基本”二字又决定了其具有反复性,也就是最新经验的体验可能会用到最原始的活动经验。

而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从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维度体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

解决学生用好并提高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的问题,在于我们老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对学生的认知结构的总体了解。

教材有着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前后联系紧密,同样,数学活动经验也有着内在的联系。

我们应找准新旧数学活动的结合点,关注学生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迁移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比如,学生想到将圆柱体切成相等的若干份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的时候,我们就要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会说,根据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想到的。

学生在追忆自己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时候,激发了其他学生的活动经验,同时也培养了自身的推理能力和迁移水平。

二、刺激多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多维化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内化有别于知识的获取,它需要学生在活动化的课堂教学中生成,具有活动性。

我们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多动手、多思考、多交流,通过刺激各种感觉器官,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经验。

比如,“认识平行线”一课,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摆小棒、对折长方形纸、在双线纸上画、在方格纸上画、在白纸上利用直尺画等方法,从视觉、触觉上、听觉上多维度地初步感知画平行线的方法,在活动化的课堂中获得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学生体验深、记得牢,既深化了对平行线特征的认识,又为借助直尺、三角板画平行线积累了活动经验,有了这样的经验,学生掌握借助直尺、三角板画平行线的方法就轻松多了。

三、在相似的教学内容中形成不同的体验数学教学内容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其教学方法也相似,但如果让学生在内容类似的数学活动中经历相同的教学过程,尤其是这样的几节课连续不断的时候,那对学生来说,是单调而枯燥的,思维水平只能停滞不前,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我们可以将活动要求不断提高,让学生经历不同的课有不同的感受,丰富并增加学生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比如,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和《梯形的面积计算》这三课是连续的教学内容,如果每堂课的活动方式相似,学生的兴趣只能是有减无增,仅仅是原有水平的不断重复,学生的活动经验只能停留在“现有发展区”,没有质的提高。

我们可以将这三节课采用由扶到放,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的一般策略: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转化推出面积计算方法”,再让学生学会“怎样转化”,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初步归纳、分析推理、得出公式的过程;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考虑到学生已经具有“通过转化推出面积计算方法”的意识和经验,缺少的仅是具体的转化方法,所以教材着重指导“怎样转化”,通过分组操作,引导学生再次经历得出公式的过程;教学梯形面积时,考虑到学生不仅有“通过转化推出面积计算方法”的意识和经验,而且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与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是类似的,所以应该让学生自主操作并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

四、在不同的数学活动中获得相同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数学课堂教学有一套类似的模式,模式化的教学决定一些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着共同的教学规律。

比如,对长度、面积、重量、体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就有着许多的相同之处: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1个单位,再通过学生不同的感官感受、体验、理解,最后将这些单位用来描述生活中物体的某方面的物理属性。

学生在这些内容不同、规律相同的数学活动中就有着相同的体验,培养了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激发了求同的意识,这样的体验对学生的后续发展是很有价值的。

教学三年级上册的《千克和克》一课时,我们首先从比较一袋膨化食品和一袋红枣的轻重引出掂一掂、称一称的方法,引入用量化方法表示物体有多重的客观需要。

接着在实际操作中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在引出单位“克”后,让学生通过数1克黄豆的颗数,掂一掂1克黄豆,感受1克很轻等活动,建立关于“1克”的经验。

最后,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不断深化对千克和克的认识。

而当学生学习面积单位时,其活动模式是大同小异的,通过这样重复体验,巩固并强化了学生原有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相信学生有了这样的活动经验,在学习体积、容积单位时,学生将会轻车熟路,很快融入课堂,获得发展。

当然,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作为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

以此文抛砖引玉,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关注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让数学课堂更实效张文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越来越受到重视,课堂的"活动化"已逐步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

2012年秋季将公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双基”改为“四基”更是引起了数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在“四基”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我们比较熟悉且各自都有着比较明确的界定,而“基本活动经验”虽长挂口头,但向这样规定下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然而,实际教学中总觉得有的操作、活动只是一种"摆设",学生按照事先编好的程序进行罢了,对于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思维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的为了教学进度和良好的教学秩序,干脆放弃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什么是基本活动经验?为什么要提出基本活动经验的课程目标?基本活动经验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活动经验对于儿童数学素养提升的意义是什么?对这些本原性问题认识是否清晰。

将深刻影响我们的教学实践行为,决定我们能否有效地落实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提出的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目标。

以下笔者想从具体的案例入手分析关于基本活动经验的内涵界定、现状审视、价值追寻、实践探索等方面的研究与反思,旨在对以后的教学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