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城市体系的变动

中国近代城市体系的变动


克氏模式有了稍许变动 。
施坚雅在引进克氏模型后,将中国划分为九个相对独立的大区,这就
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大区,以西安为中心的西北大区,先以成都后以重 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区,以武汉为中心的佐江中游区.先以苏州后以上海为
中心的长江下部区,以福州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区,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区.
以及云贵区及满洲(东北区) 。 各个大区又分别划分为八个层次。
'在檀式-旦‘ 劫"起来之后即遭到植坏的结果,也即矗明它们在历史上几乎是不 可 能的 。
s
第一编近代城市社会.
作为控制系统的清代政区
施坚雅的区域系统模式虽有上述的缺点.但可促进我们对中国城市体系
的综合考察,也促使我们从功能上而不是从形式上对清代政区的设置进行深
入的探讨 。 事实上,施坚雅本人也开始这样做了 。 他在题为{城市与地方体
- 1 10 页 。
6
第一编近代城市社会.
对于克氏模式的数学来源,这里不妨稍稍交代一下 。 在 19 世纪初叶的
几何学研究中,有一个富有启发性而又十分简单的问题.用总*度极小的一
组公路把三个村庄 A 、 B 、 c 连接起来 。 其答案是:如果 A , 8 , C 三点所组
成的三角形的所有内角都小于 120。.则所求的点 P 与三角形的每-边都张成
施氏认为:在 1893 年时.八个大区(满洲不在内)共有 6 个全国性大 城市. 20 个区城性大城市. 63 个区雄性城市. 200 个中等城市. 669 个地区 性城市,约 2300 个中心性集镇,约 S创lO个中等性集镇,以及 27000
- 28ω0
个-般性集镇.大体上满足前述"三三侧'原则。施氏所构建的区域系统

本主为{中国近代人口虫) 1993 年 9 月初醒
(幢订稿)巾的一节 .
(中国近代人口史)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年 8 月由北南天书圃'体字陋 . 此书将于近期"订再陋 .
①量恃统植乡人口结构的植定性"矗作者在〈中国近代人口虫》 一 书蜀 一 节中所撮讨的
间. . 其蜡诠性的章皿是.审团恃镜社舍的人口崛乡结构.具有高度的瞌定性 . 反眠于中国 擅市人口与乡树人口在单人口中的比置,单矗擅持在一个非常撞近的水平上 . .且作者所薯 {人口与历史 s 中国传统人口蜡掏研究),人民幽腼社 1 四8 年 7 月匾,第四萃,再 三节{人口 粮乡蜡掏的拖走性同.) .
51)
120
110
贤鹏来源。
( 1) ( 新北京) .北京捆华书局. 191 4 ,罩- 蝠 。 (2) [ 费 ] 础盘斯, ( 中国农业的监屉 ( 1 36 8 -1 968 年)) (中译本) .嚣 3 盹 -3 92 页。 ( 3) [ 日 ] 惺田茂 三 郎
〈 中国人口问 题研 究 ) (中译卒. 19 3 4 年) .第 1 00
130

40
137
1∞
111
137
127
136
275
70
3田 到m


210
1 筑)()
480
1574
11 。 1回
直 宜 世
1770 45

口。。


5
-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衬
罐囊 E
t现J6年 ( 0)
1 现x) - 1 910 年山
筑)() 页页。
1920 年(>,
1 930 年川
任 嗣 衡 成
120' 的角,但若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大于或等于 120 。 时,所求的点就是这个内
角的顶点。由于这一问题是当时柏林
.B
大学的史坦纳提出的,所以被称为史
坦纳问题(参见图 1 ) 。 史坦纳问题
的进一步发展,便是推广到寻求总长
度最短的道路网的问题 。 而其一般性 结论是:在 n 个己知点的情形,至多
P
有 n-2 个多重交点,在每个交点处
3
··近代中国的械市与乡村
录,前者与 1906 年的 一 组具有十分相近的来源 。 第 4 组亦即 1930 年的资料,
原载朵格谢夫 (Torgeschef) (中国城市人口)
(Town Populatíon in Chína) 一
文,发表于 1930 年的〈中国评论周报} .而为日本学者饭田茂三郎〈中国人

t咽
E田
100
35 30
1∞ 1∞
t却
35
到 咽 1曲 3却
1∞
到)()
咕I!<模
开开晴I!< 自作
320
40
2皿
页,。


'
120

318
'回
1∞ 7∞
刻E

自 埔

82 100 230
E
t∞

97 220 50

m
统"。
归化{呼和晤骨)

200
Z皿
1α页。

200
‘四
回 葛川。
231
到)()
西
销员。
319
3∞
筑测。


广 佛 抽 海 需
114
H
外l 山 头

织页。
1阳
7目
830 451)
s∞


1∞
l2S
12 182
12
坦4
30 625
3∞


450
3∞


精 脚

井i
州 宁

80 65 35 25
l田
80
51)
151)
6' 3' 25
l∞
l田



61
1田 l曲




.,
45
4s 4s
" 三三 制"原则 。 以后克氏对此模型作过多次修正@。
襄 120 世纪初时捕市人口的估计
单位·千人
l 民M 年 '"
』例如斗 910 年'"
t四0 年 "】
1930 年 '"
口的
jt



"页。
7∞
航)()
1181
l侃到。 制。
E
~
880 750
312
750 50
1392
1∞
lIf
III
30
1回
张草 11
间分布,在实际生活中是极难见到的 。 普氏证明:从一个均匀的经济和地理
空间出发,只要建立起生成如克里斯塔勒所定义的那种分布的模型.就能使
他所描述的那种静态的最优化成为该过程的一个可能的但不大会有的结果 。
因为仅仅是偶然因素的作用,就足以产生对称的破缺 2 活动高度集中地带出 现,同时其他地带的经济活动遭受减损,人口减少 <2l。 克里斯增勒学说的最大缺点就是完全忽略了历史,这也是造成施坚雅模 式在解释晚清城市发展时产生较大偏差的根本原因。
-
城市社会全吨
中国近代城市体系的变动.
-l涛
一种研究模式的提出
尽管中国人口的城乡结构大体上是稳定的①,但城市人口和乡树人口一
样,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 。 而在 18~0 年到 1949 年的一百年间,亦即从 清末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到民国时期,中国城市的人口,不仅在数量上曾产生
过极其巨大的变动,在作为入日本质属性的社会结构上也有了深刻的变化 。
也许更需要 一 种理论的模式对有关资料重新建钩,以期取得突破性的结果 。
美国学者施坚雅提出的区域系统研究法,尽管不那么成功,却毕竟是在这­
方面所进行的重要尝试 。 施坚雅的区域系统研究法.其理论模式源于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增勒
( W. C hristaller) 所提出的中心地 学说 (CenlnÙ Plac鸣币1回叮)。这是一种关于
对于这种变动或变化.当然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 然而困难之处在于:对于 这一时期,我们恰恰缺乏完整的、可倍的人口统计资料 。 现存的若干零星资 料,其统计口径不可信度亦参差不齐,只能进行孤立的、个别的考察,
而无法用于对所有的中国城市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 。 表 1 所辑录的 有关 20 世纪初叶中国部分城市人口的几种估计,就反映了这 一 情形 。 典中
30
友)()
75
2回
1回
tt

阳 庄
245
1∞
74
(j)
.见幌粤等〈人 口 地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扯. 1991. 第!i 19 -S2S 页 .
4
第一编近代捕市社会.
第襄 1
l明J6年{川
l饵)() - 1910 年'"
1四年 '"
19四年'"


革 林 春
40
1崎
1田
237
t崎
1回
量 吉
中,每个大区都有其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而所谓"区壤"也可以解'为 集中于某个特定大城市中的批发、'靠购贸易网络所覆盖的最大范围 。 这样,
他就将克氏的无界均匀分布改造为有界不均匀分布,然而原模型的层级体系
及各级中心的比例关系却依然保留下来.值得注意的是,施民将这种分布的
变化用复制在橡皮腹上而后又被拉开的图形来比咱。由此可见,他的区械系
大区域范围内城市布局的理论,主要论述一国一地区内城镇等级、规模 、 职 能间的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借以研究如何在一匀质平原区合理分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