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中第二节《中位数与众数》,属于数学教学中“统计”领域。
首先进行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的学习,主要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可以有不同的量度,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在教学中重在对数据的分析,以学生现在知识“平均数”为基础进行延伸教学,着力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比较和合理应用。
这样,中位数与众数两个概念的掌握就成为了教学成败的关键。
对于概念学习的最好方法莫过于以具体情境为背景,在生活实际中探索。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这一哲理。
二、学情分析:
因为这些内容比较简单,在小学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的统计量,所以学生对这些内容比较感兴趣,因此学习积极性肯定高,所以设计了一节合作探究课。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1、掌握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
的中位数与众数。
2、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3、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学习过程,运用比一比、议一议等活动,深入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并能在具体情景中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
2、结合具体情境,区别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三者的差异,能初步选择恰当的好素具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1、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信息的一个重要分支,必然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2、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情境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3、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避免机械的、片面的解释。
4、感受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渗透统计意识,增强统计意识。
5、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及意义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体验,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三者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在具
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五、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
概念教学中,主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三个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结合概念教学的特点,教学中以具体情境为背景,通过直观、图示,让学生充分感知。
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自学”“小组合作讨论”、“尝试练习”的学习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活动。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并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探求规律时适当给予启发、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通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学习方法。
从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六、教学过程的分析
(一)才艺展示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给大家展示。
(二)回顾
某次数学考试,婷婷得了78分。
全班共30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 个90分,22个80分,1个10分,1个2分。
婷婷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分,所以婷婷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数学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
婷婷对妈妈说的情况属实吗?你对此有何看法?
全班的平均分受到了两个极端数据10分和2分的影响,利用平均数反应问题出现了偏差。
数学误导
(三)自学时光: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必须想办法求出故事中的三个统计量,并找出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小组讨论、教师辅导)。
因为新教材的编写比较适合学生阅读,这一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学生多有体验,要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太大的困难。
这样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小组协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他们互相帮助,体验在集体中的成长与发展。
意图: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于故事中,引发兴趣及点燃他们的求知欲。
板书课题:中位数与众数
(四)新课导航(数据的分析):
给出2008年中国男子篮球队部分队员名单及他们的身高情况,来分析出9个人的中位数和8个人的中位数如何确定。
婷婷班的数学成绩,寻找哪个分数的人最多?
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强调寻找中位数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意图:辟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积极做出反应,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通过讨论,发现平均数不能很好的反映这些数据,由此为中位数、众数的引入铺平了道路。
这
(五)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出示课件,让学生一一完成。
小组为单位进行,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快、方法又巧。
老师相应补充:分析数据切不可盲目片面,学会全面分析;确定中位数:关键是将数据排序。
意图:除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加深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认识,更能激发学生荣誉感,增进学习数学的热情。
(六)收获感想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有哪些特征?
意图: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
(七)布置作业
1、P144 第1 、 2题
2.预习第3节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八)课时小结
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九)板书设计
6.2中位数和众数
先排序 处在最中间
出现次数最多
{ 奇数个数时,最中间
只有一个数 偶数个数时,最中间有
两个数,求平均数
(中等水平) (平均水平)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三种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本课教学体现了以下两个特点:
一、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先预习,后上课。
这已经成为我所教学生的自觉行动,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都会先布置一些难易适度的思考题,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预习,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其所学的新知识不陌生,有的曾相识的感觉,产生了一种探究的欲望。
教学《中位数和众数》,我课前布置同学们先阅读教科书理解什么是中位数、什么是众数后,再从生活、学习中举例说明什么是中位数、什么是众数。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学生从生活、学习中举例说明什么是中位数、众数说得头头是道,并对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奇数或偶数时,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也叙述得清清楚楚。
学生由于课前对书本内容进行了思考并在生活中进行了观察,所以才会有如此精彩的事例在课上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高了。
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面、参与热情和参与质量。
二、充分利用预习结果
学生是需要被肯定的,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学生预习的结果,他们才会觉得预习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才会乐意去做,并能长久地坚持下去。
在教学时,我直截了当地问:“(1)同学们已经自学过书本88页的内容,说说看,在这个统计表中,你看懂了什么?(2)用哪一个数来工作人员月工资的平均水平?(3)如果你是这个超市的一名员工,你会更关注哪一个数?你为什么更关注这个数?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比平均数1000合理?为什么平均数1000会偏离大多数的数据?”大家你一句,我一句,人人都有话说;学生看到自己课前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所举的例子,被应用于教学之中,脸上洋溢着的分明是成功的喜悦,预习就已经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了。
当然,这节课超过了一些时间,这是我今后教学时应该尽量避免的。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课前,我应该预见课堂可能发生的一些情况,将准备好的内容认真的做一些取舍,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
另外,虽然我比较注意运用“延迟判断”,给学生较充足的思考与发言的时间和空间,但有些地方还是过早地介入了学生的发言;并且这节课我对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关心也不够,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我却更多地关注了中上水平的学生,忽视了对困难生的关爱和帮助。
最后我还认为自己在把握探索时机、实施有效引导上还有很大差距,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